↑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单选题 9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9 题
  1.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主要表明

    A. 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

    B. 北宋时期活版取代雕版

    C. 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

    D. 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曾说:“多数人民专制之在美国,和皇帝之在欧洲,是一样的可怕。”由此推知,麦迪逊认为美国应该

    A. 限制总统权力过大以保障民主

    B. 实行联邦制以强化中央集权

    C. 限制选举权以防范民主被滥用

    D. 实行民主原则选举国家元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距今(2019年)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1万多处,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这些文化遗存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由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点是

    A. 时间早

    B. 一元化

    C. 独特性

    D. 多元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柏拉图强调(雅典)民主政治是由穷人或平民掌权的,而在当时雅典的现实中穷人或平民是一些没有闲暇时间的人们,没有足够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意味他们没有足够多的智慧,而智慧又是与统治能力成正比的。在柏拉图看来,当时雅典民主出现的问题是

    A. 破坏了“轮番而治”

    B. 削弱了治国者的能力

    C. 不能真实反映民意

    D. 易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50年代的英国(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倚赖一种不可或缺的进口原物料。这原物料大部分由美国供应,而那地区政治局势不稳。趁着局势还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英国开始着手开发替代来源,英国人的主要目标锁定印度。由此可知,这种原物料是指

    A. 煤

    B. 石油

    C. 鸦片

    D. 棉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八国联军侵华时,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南方数省督府拒绝参战,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南互保。对这件事的评论,传统观点认为张之洞一派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洋人勾结,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又有学者认为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使得清廷威信扫地,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据此可知,关于“东南互保”的认识

    A. 研究者都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

    B. 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

    C.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 后来学者研究比先前观点可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图为清政府于1902年在天津东北角成立的官银号(后改组为直隶省官银号),由银号向工厂拨借资本,成为北洋实业与直隶早期近代工业创兴与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柱。这主要反映了清政府

    A. 重视对天津地区经济开发

    B. 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化

    C. 全力扶持民族企业的发展

    D. 保护民营银行的主导地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中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孙中山则认为曾国藩“不明春秋大义”、“汉子孙不肖”。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评价,这说明

    A. 完整的历史人物是通过历史评价呈现

    B. 社会环境与评价者主观动机影响评价

    C. 只有基于详实的史实才能有正确评价

    D. 综合多种历史评价就能确认历史事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说:“我们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两件事实之间,隔着一大段,把他们联络起来的一切涉想,自然有些也是多多少少可以容许的,但推论是危险的事,以假设可能为当然是不诚信的事。”这段论述表明作者

    A. 追求客观的史学

    B. 反对一切推论与联想

    C. 重视史料的分类

    D. 倡导“二重证据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术界大多倾向于将“五四运动”做狭义与广义两种区分,并认为广义的“五四运动”包括了“新文化运动”,或者将两者替换使用,或者使用“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词来代称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事情。然而,笔者认为虽然“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都是针对时代难局而产生的救亡运动,但是两者并不能被认为是同一回事。

    ——刘新庆,尚贺兵《时代的救赎:两种不同的时代救亡方式——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辨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事件的性质角度看,你如何理解“两者并不能被认为是同一回事”?

    材料二:文艺复兴完全是个“洋名词”,胡适在1917年正式把这一名号安在“五四”头上。(编者注:这里的“五四”指“五四新文化运动”,时间从1915到1923年。)用“中国文艺复兴”定性“五四”,新派人士很快就予以接受。大家在撰文时,也有意使用“文艺复兴”一词。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说:“自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人类应如何生活’,就成了一个绝大的问题……一些学者倡之,大多数民众和之,就成功或将要成功许多方面的改革。”1949年以后,海外学界还在沿用“中国文艺复兴”的说法,但在中国大陆,它却较少被使用。……胡适为在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五四运动之间“求同存异”而回避的两者的诸多差异,也在以后凸现出来,造成一些逻辑难题。

    ——摘编自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用“中国文艺复兴”定性“五四”,新派人士很快就予以接受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五四运动(广义)在对待古代文化上的主要差异。

    材料三: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说:“在五四运动里面起领导作用的是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虽然不上街,但是他们在其中奔走呼号,做了许多事情。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以纪念“五四”为契机,毛泽东深刻地思考了自“五四”以来20年的革命发展道路,特别是总结了两次国内战争的经验,写下了《新民主主义论》……就是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充分论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并把它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联系起来观察……“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

    ——彭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革命中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5)简要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理解。

    (6)综上,你认为影响对历史事件解读的因素有哪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被占领,随着西班牙和匈牙利加入轴心国阵营,情况变得日益明显:西方列强必须和苏联联合起来,以便制止进一步的侵略。……3月21日,苏联政府提议召开六国(英国、法国、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会议,商讨对付以后侵略的措施。伦敦答复说这一建议“为时过早”,因此,它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落实。……1939年4月15日,张伯伦与苏联人谈判。但斯大林的疑虑随着轴心国在西班牙、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节节胜利不断增长。他越来越怀疑,西方外交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德国转而向东方扩张,反对苏联……1939年夏,苏联与西欧两大强国的谈判破裂。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前西方列强与苏联未能实现联合的原因。

    材料二: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中国政府早在一九五五年就公开声明,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坐下来同美国政府谈判,这是我们一贯奉行的方针。我们注意到尼克松总统在来华前的讲话中也谈到,“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人民日报》1972年2月22日

    (编者注:1972年2月21日上午9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这是周恩来当日在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如何才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中美两国间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3)综上,你认为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科学技术正像希腊神话里的具有前后两个面孔的门神雅努斯,开启光明,也带来黑暗。一百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科学主义、工业主义究竟是人类的福祉,还是人类的灾难,也一直有这样的两种认识。

    第一种是肯定的、乐观主义的认识。对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持赞扬态度者,视之为建立一个富足、自由的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阳光普照的大道。韦伯曾借用席勒的名句“为世界解除魔咒”来描绘西方社会理性化进程。如果以科技为带动此进程走向普遍化的最重要动力,那么,“解除魔咒”之功应当归之于现代科技。……

    第二种是否定的、悲观主义的认识。激进的反工业化、现代化者强调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批判者认为:科学技术进步乃至整个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一种以科技为主导的“科技理性”。标准化、工具化、普遍主义和技术进步观念等等垄断了社会生活,造成冷冰冰的技术统治。人类的创造反过来控制了人类。

    ——董正华编著《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选择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的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