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4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28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22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材料说明元代行省制

    A. 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   B. 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

    C. 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D. 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此战争后

    A. 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   B. 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 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D.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8 题
  1. 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

    A. 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

    B. 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

    C. 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

    D. 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

    A. 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

    B. 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C. 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

    D.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尤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这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主要是指

    A. 中央集权

    B. 家国同构

    C. 神化王权

    D. 忠孝同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开国上将李天佑在《把敌人挡在湘江岸边》冲记载:“两个团的团长、政治委员都已牺牲或负伤了,营连指导员也剩的不多了。……在脚山铺阻击时战士们喊出了‘一切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与敌人进行数次白刃格斗”。以上叙述反映了

    A. 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 中共正处于生死存亡关键时期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

    D. 工农红军主力摆脱了围追堵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

    A. 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 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

    C. 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 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

    A. 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

    B. 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

    C. 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D. 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美国“企图协助安排一个既可避免内战又可保持甚至增加国民政府势力的临时办法”,以便“将共产党人纳入一个宪政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将共同参加一个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与材料内容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

    D. 国共两党的北平和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B. 中共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C. 五四运动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D. 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

    A. 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

    B. 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 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会盟属于西周的古礼,当时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至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这主要反映了

    A.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 分封制度逐渐崩溃

    C. 华夷秩序最终确立

    D. 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个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这里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抗战期间,有电影人认为,中国影片自产生以来,其制作的对象,都是都会市民。而今天抗战电影最大多数的观众,是农民、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这主张意在

    A. 激发沦陷区民族意识

    B. 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

    A. 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B. 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

    C. 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

    D. 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候,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

    C. 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 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

    A.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拓展了中国疆域

    C. 实现了国家统一

    D. 推动了官僚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B. 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 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D. 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

    A. 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

    B. 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 最早进行“师夷”实践

    D.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记》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通典》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 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 秦汉时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D. 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

    A. 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B. 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

    C.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清政府

    A. 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B. 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

    C. 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D. 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明朝时,出现了刘球、将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土大大形成“阉党”。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A. 宦官权力的加强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士大夫信仰的丧失

    D. 宰相制度的废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 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

    B. 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

    C. 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

    D. 中央行政机构已经完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西汉列侯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据记载,高祖时期分封了147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汉武帝时期共分封了75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178人;武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侯25人,王子侯201人。这反映了

    A. 皇权得到加强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军事战争基本结束

    D. 分封制度得到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史料证明,科举制不仅被东亚一些国家复制和模仿,也为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所借鉴。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科举制平等择优方式向全社会推广

    B. 科举制延续之久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C. 科举制的观念依然存活于现实生活中

    D. 科举制有超越种族和国界的生命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说:“群臣敢言者,亦甚难得,其言可用,则用之,不可用,置之。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这有利于

    A. 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B. 激发文人的责任担当意识

    C. 革除前代武人乱政的时弊

    D. 提高官员的政治文化素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乾隆年间,和珅担任军机处领班,身兼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要求“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据此说明

    A. 军机处仅是皇帝秘书机构

    B. 清制度设计制衡框架打破

    C. 和珅成为清朝的中枢宰相

    D. 专制皇权最终发展到顶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1942年1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美国几乎放弃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取得的所有特权,随后英国等其他的国家纷纷跟进,与中国签订了类似条约。这些条约

    A.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结束   B. 符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需要

    C. 意味着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被清除   D.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中唐开始,藩镇和一些势力较大的州郡常常以种种借口和手段,截留应该上缴中央政府的赋税,久而久之,形成了财政上的“留使"”“留州”制度。到了五代时,藩镇节度使甚至直接派自己的亲信武将管理场(征收赋税的场所)务,赋税大权落入节度使手中。

    赵匡胤发布诏令求各州除留下必要的经费外,其余贡赋中属于货币的部分要全部奉送到京,不得无故截留。同时,赵匡胤还以中央支付给大藩“公使钱”为条件,废除了“留使”“留州”制度,收回了藩镇所控制的部分财权。此后,赵匡胤还在中央设立了分管财政的三司,设三司使和三司副使,总管各地贡赋和中央财政,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这些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稳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河洛税史寻幽:北宋立国行新制中央“集财”国库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财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财制度改革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政制实行各级文官主管负责下的官僚体制,除中央朝廷有专司法律事务的机构和官吏外,地方司法由各级文官兼理。在官僚体制下,主要依靠官吏的个人才能、经验维系国家政治机器的运行,制度资源相对贫乏。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选择执法官吏的几项标准:一是要“明义理,备道德,通经学”,因为这样的人能够“守法而又能于法外推情察理”;二是要有“至公无私之德”,这样才能使法律公平正直;三是“必用易直仁厚之长者”与“秉性刚直之人”;四是选用既能守法,又能灵活变通的人,即“守一定之法,任通变之人”。

    ——摘编自罗昶《中国古代司法的观念和制度略论》

    材料二  :监察官员是治官之官,为“百司之率”。明太祖朱元璋曾告诫监察官员说:“台察之任尤清要。卿等当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汉魏时选用御史一般通过察举考试的方式,而唐宋明清的监察官员大都——选自进士出身;明成祖朱棣曾说:“御史为朝廷耳目之寄,宜用有学识达治体者”,他甚至作出规定:御史之职,“勿复用吏”……唐朝规定:“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宋朝亦规定:“自今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任命官职)监察御史”;而有明一代,出任六科给事中者,大多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推官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

    ——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选拔标准进行简要评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万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美各国原有的民族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账的生产力.于是,这些国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文明”和为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4年李鸿章就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观察后提出以下言论: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1874年12月《李鸿章奏折选》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言论中提取一个变化角度,概述体现中国变局的历史现象,并对此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逻辑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