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4 题
  1. 秦政府规定: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这些规定,旨在

    A. 强化君主专制

    B. 规范官吏从政

    C. 树立法律权威

    D. 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

    A. 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

    B. 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

    C. 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

    D. 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A. 注重农业时令

    B. 尊重自然规律

    C. 重视历法指导

    D. 强调精耕细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某学者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道德人生观为基础;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 法家、墨家、道家

    B. 道家、儒家、法家

    C. 法家、墨家、儒家

    D. 道家、儒家、墨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A. 推广精耕细作

    B. 推动社会转型

    C. 抑制土地兼并

    D. 改变地租形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传统礼乐制度逐渐没落

    B. 新兴儒学对经学的冲击

    C. 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

    D. 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

    A. 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B. 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 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 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 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 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 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革新

    D.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纪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纪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B. 中国的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C. 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

    D. 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题文)《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 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 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 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

    A. 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

    B. 用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

    C. 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

    D. 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迅速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百家争鸣等等。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

    A. 经济大发展   B. 政治大动荡

    C. 文化大繁荣   D. 社会大变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B. 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C. 儒家思想的官学化

    D. 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汉吕后尽专权横肆,吕后四年,曾有一诏书,说皇帝疾久不已,不可属天下,命群臣公议替代的新皇帝。霍光以后,汉昭帝崩,诏群臣议所立。这表明

    A. 吕后专横左右皇帝废立

    B. 君主专制权力日益加强

    C. 官僚集团控制皇位继承

    D. 传统政治习惯影响君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旨在

    A. 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 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 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D. 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其原因是

    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 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 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 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各层有各层的政权,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夫和士也是握有政权的统治者的一部分。”这说明西周

    A.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C. 统治权按范围分层次划分

    D. 统治阶层维护所有人的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王家范曾说:“(中国政治)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是

    A.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置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百姓,让他们有欲望追求,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让他们纯厚朴实,但不能没有欲望。有欲和无欲,各自都能得到满足,则君主之道就有了合适的尺度。材料反映了

    A. 天子应该关注百姓呼声、以德治民

    B. 为君之道一定要“存天理、灭人欲”

    C. 百姓的“欲望”应当符合三纲五常

    D. 百姓适当的利益追求利于君主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周公反对殷商酷刑暴政,认为统治者不应贪图安逸享受,而应先了解种田人的艰辛,这样,处于安逸环境也会知道种田人的痛苦了。周公颁布了禁酒的法令,规定不得“群饮”“崇饮”,并且要求统治者“刚制于酒”(强行戒酒),他还讲求以德治国。周公说,你视民有罪,就像自己有病一样,则民就会尽弃其咎恶;如果对待他们像对赤子一样加以保护,民就会安定而服从治理。在周公所作的《大诰》《康诰》《洛诰》《召诰》等文告中,“民”字成了一个频繁出现的字眼。以至于后世的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仁”的思想,孟子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和“保民而王”的主张。

    ——整理自《论周公与传统伦理政治模式的确立》等

    (1)根据材料,概括周公思想主张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公思想主张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  据《吴问》记载,晋国赵简子将周制的“步百为亩”变为“二百四十步”为亩,从而提高了属民的生产积极性;赵氏实行国税与户税制度,往昔籍而不税的籍田制显然已被废除;战时作为应急措施出台的各级军功赏,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有利于调动全军上下的战斗积极性。赵裹子辅政时期,晋国新型的君臣关系逐渐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得到强化,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赵氏主观上为实现自身权力所做出的各项变革,客观上促进了晋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摘编自白国红《世族的崛起与春秋政治格局的演变——以晋国赵氏为个案》

    (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变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国赵氏变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00年以来,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会发动工人群众进行反战宣言,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也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示威游行。据统计,一战爆发前,欧美国家约有100万人参加过为和平募集资金、宣传和平并游说政客等和平活动。但是,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因此,当1914年8月欧洲各国为了一个具体国家之间的争端而宣布参加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时,往往能看到聚集在这些国家的人群欢呼雀跃。结果,一战的爆发及扩展沉重打击了战前世界和平运动。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世界和平运动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阻碍一战前世界和平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