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6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春节上映的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成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因为原著作者是刘慈欣,因为主演是吴京,更因为这是一部以大片标准呈现的中国原创硬科幻。《流浪地球》将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前沿的科技“无缝对接”,并用高密度的细节把这两大板块铆牢,宇航服、强化外骨骼、行星发动机等细节的设定完全不输给《环太平洋》等海外大片,片中地球坠入木星时的大气流失逸散,空间站中的重力变化,也都有相对严谨的表现。

    “这个梦想已经很久了。”刘慈欣曾说,“我最想做的莫过于把我写的小说拍成电影,哪怕就一部。”作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小说拉向世界顶尖水平的作家,他面对中国电影工业时却曾经无力。原因很简单,科幻电影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作为一种类型片,科幻电影还原并视觉化科幻理念,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更需要参与者对科学有足够的理解,而中国科幻的银幕呈现一度并不尽如人意。《流浪地球》弥补了此前中国原创科幻电影因欠缺科学逻辑而导致的硬度不足的最大短板。

    《流浪地球》是一部硬科幻电影,也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故事,它表现的亲情观念、英雄观念、故土家国情怀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影片故事中,因为太阳加速老化,将要吞没地球,于是地球上建起了许多行星发动机,将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为什么不建造飞船飞离地球?”无论是原著小说中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海外电影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影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既关乎科学设定,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对家园的理解。导演郭帆说,将地球带走,“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不一样的属于中国的科幻大片。

    对故土的眷恋,在影片中通过一家祖孙三代在灾难面前的选择体现出来。吴孟达扮演的姥爷看上去谨慎得有些懦弱,却为了外孙、孙女牺牲了自己。吴京扮演的航天员父亲为了任务十多年没有见到儿子,倔强的他和叛逆的儿子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话可说,却最终两代人合力完成了保住地球家园的使命。在飞出太阳系的科幻背景下,传达的是中国人最熟悉也最刻骨铭心的主题——回家。

    观众会发现,在这些平时含蓄而内敛的家庭成员之间,有着东方式亲情的默契——他们彼此依赖却并不表现出来,小心地保有着一份温度。这样的温度激发了对家国责任的热度,灾难面前,没有超级英雄,每个平凡人都是英雄。

    对于科幻类型片而言,《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投石问路。它的走红,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维度——硬科幻为根本,用本土文化意义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展现我们对未来和世界的思考,才能突破好莱坞式科幻的既有审美,才能以中国气派打开新的科幻空间。

    (取材于王磊的文章)

    材料二

    科幻文学一般分为软硬两类。如果把软科幻放在坐标系的左侧,最左端的,应该是类似《哈利·波特》这样的作品。《星球大战》之类的作品也是典型的软科幻,尽管有了太空与科技的元素,但仅仅是作为背景而已。科学技术深度参与到情节发展中,故事发展受科学规律制约的作品,则属于硬科幻。刘慈欣的《三体》等小说,在科幻的坐标系中,已经接近最硬、最技术化的一端了。

    人们对硬科幻有两种误【解析】
    一种是只要不符合现有技术,就是伪科学。另一种误解是只要是科幻,随便怎么“幻”,都是可以的。把科幻的“科”,等同于现有技术,这会压抑科幻的空间。而把科幻的“幻”当作了奇幻的幻,又会降低硬科幻的质量与魅力。“科”与“幻”应有边界,遵循一定的范式,从而达到逻辑上的合理与自洽。幻想的对象可以是新发现、新技术、新规律。除了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之外,也可以对社会、经济领域进行幻想。幻想不必符合现有科学原理,但却要整体自洽,符合文学作品的整体世界观。硬科幻,不但有作为“幻”的构想的新技术,还有作为“科”的技术推理过程,后者是硬科幻文学独具的审美魅力所在。科学上要合理,不等于一定不脱离现有技术,但如果技术过程是已知原理主导的,则要求过程有科学上的合理性。比如,在《三体》中,用核弹推动光帆飞船,虽然人类的技术现在达不到,但对于其中光压、冲量等科学原理的阐释是合理的。

    当然,科幻文学毕竟不是论文,自洽与合理都可以有例外。“科”范畴的推理过程,可以退而求其次,达到“接近合理”即可。所谓接近合理,即需要查资料、动笔推算,才能发现瑕疵,这是可以接受的。但一望即知的低级错误,硬科幻文学应该尽量避免。“科”范畴的技术设定作为基础框架,可以免于审视。比如,时间穿越这个技术设定,作为科幻文学作品的初始逻辑基础,应该免于审视,否则,多数作品都无法成立。影片《流浪地球》最主要的框架是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这也存在地球地质结构经受不住、发动机推力不足等问题,但这属于小说的基础框架、逻辑起点,应该免于审视。作为背景的经济、社会设定是可以忽略的。如《流浪地球》的超级工程是否会引发经济的崩溃,抽签是否符合道德等议题,就可以免于审视。

    刘慈欣说:“所谓科幻的思维方式,是指要把整个世界构建在一定的科技层次之上,这个世界是自洽的,是有一套自我逻辑的。”他的小说对硬科幻的原则遵循得非常好,既恢弘瑰丽,又充满各种奇思妙想的技术细节,已经是世界顶尖水平。可以想见的是,未来这些作品改编成电影,在“幻”的自洽性与“科”的合理性上,都会有值得期待的表现。

    (取材于《新京报》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影片《流浪地球》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科幻细节比海外大片表现更严谨。

    B.体现制作者对科学的理解深入了。

    C.提升了中国原创科幻电影的硬度。

    D.讲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故事。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慈欣的作品代表了目前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

    B.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水准往往能通过科幻电影反映出来。

    C.科幻电影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塑造形象来传达科幻理念。

    D.突破好莱坞式的审美,就能创造中国科幻电影的新天地。

    3.影片《流浪地球》表达了对故土家园的深厚感情。下列诗词中,没有表现这一主题的一项是

    A.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唐·卢纶《长安春望》)

    B.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C.始见春色不奈喜,黄昏招饮夜还家。(宋·梅尧臣《夜与原甫江家步归》)

    D.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宋·周邦彦《苏幕遮》)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马行空:形容境界高远。

    B.铆牢:“铆”读作“mǎo”。

    C.自洽:自相一致,自圆其说。

    D.恢弘:“弘”也可以写作“宏”。

    5.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硬科幻”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硬科幻需要科学技术深度参与到情节的发展之中。

    B.硬科幻文学的审美魅力只在科学技术的推理过程。

    C.硬科幻文学在科学上要合理就不能脱离现有技术。

    D.硬科幻成立的逻辑基础是时间穿越这个技术设定。

    6.根据材料二,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如果把硬科幻放在坐标系右侧,《三体》应该在最右端。

    B.科幻文学中的“幻”多于“科”会降低作品的质量与魅力。

    C.“接近合理”是指“科”范畴的推理过程不重要,可以忽略。

    D.科幻的思维方式是要在科技层次上构建一个自洽的世界。

    7.中国要拍出更多优秀的硬科幻电影,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徜徉孔林

    赵汀生

    在曲阜城北,有一片辽阔的墓地,十万余孔氏家族成员在此结冢而葬,这就是延绵了两千多年的孔林。先后仰拜了孔庙、孔府,沿着长长的神道向孔林走去,这时才真正觉得离圣人越来越近了。

    孔子周游列国后,并未推销出自己的主张,又接连听到瑞兽麒麟被杀,得意门生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剁成肉酱,他就像一棵老树连遭雪裹雷击,很快奄奄一息,唱起了哀歌:“泰山要倾倒了,栋梁要毁坏了,哲人要辞世了。”果然,他不久就去世了,弟子们举行了葬礼,于是有了眼前的孔子墓。

    孔子墓坐落在孔林入口处西北面一座红垣环绕的院子里。一个直径二三十米的坟堆,高不过五米,前有孔子后代立的两座普通的石碑,碑前用泰山封禅石垒成的供案,大概是墓地唯一的奢侈物。以孔子的熠熠光环和崇高地位,墓显得过于朴素,一时真有些匪夷所思。但细想来,似又在情理之中。孔子在世时其思想并未被统治阶级所接受,他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自然不会太高,于是死不轰动,葬不隆重。随着孔子的地位在历朝不断攀升,孔子墓的周边添加了许多包装,如苍桧翠柏侍立的神道、气势宏伟的万古长春坊、端庄肃穆的至圣林坊,尽显高贵与排场。好在古人头脑没有过于发热,孔子墓核心部分基本保持了固有的面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孔子墓的左侧和前方,分别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和孙子孔伋的墓,形成所谓“携子抱孙”的格局。孔鲤天资平平,书读得没有父亲的得意门生们好,又没混得个一官半职,一辈子无大作为。孔鲤之子孔伋自小伶俐,祖父孔子对他寄予厚望,后来他果然一鸣惊人,写出《中庸》这一儒家经典,成为孔学的重要传承人物。他的墓尊贵而奢华,与其父孔鲤墓的简陋形成强烈反差。看来,有着至高地位的“礼”之“雅”,还是难敌“以成败论英雄”之“俗”。

    孔子坟头的草并不茂盛,几处已有些枯黄,斑驳中透着凄凉。夕阳中,墓前空地上的树影被拉得很长,仿佛伸向时光深处,游人渐稀,肃穆跟随着静谧慢慢包围过来。墓碑前的香炉里没有半点灰烬,表明这里是不允许烧香照烛的。环顾四周,不远处一妇人正怀抱鲜花向游人兜售。欲购一束献给圣人,又觉得向孔夫子献鲜花,恰似请他老人家穿西装,有些不伦不类,于是唯有默默伫立。

    孔子的伟大,不仅仅因为他创立了后来演化为儒教的儒家学派,极大地弘扬和提升了中国文化,还在于他倡导以“仁”为本,“仁者爱人”,其“救世”的理念和人本思想为当今世界所瞩目。历史上中国人的思想出口的并不多,被外国人所推崇的,更是凤毛麟角。如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大格局下涌动着湍急的暗流,孔子以“仁”为本、以“爱人”为内核的思想道德体系,以及“有教无类”的平等理念,无疑是一剂构建和谐世界的良方。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后还在引导着世界潮流,其对人类影响的恒久性令人叹服。

    一阵翅膀扇动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举目望去,见一群细脖子长脚的白鸟在树梢间扑来跳去。导游说这是鹭鸶,一种美丽高雅的鸟,是孔林中数量最多的鸟类居民。想起刚才在孔庙里,见那遍布深庭宏院的古柏上,几乎都立着浅灰色、体型不大的鸦,一些靠近围墙的树底下,散落着鸦的羽毛和枯骨,而这孔林之中,却一直未见鸦的踪影。一边是庄严的思想文化圣殿鸦影绰绰,一边是森森墓地鹭鸶弄舞,难道这是圣人在冥冥之中的安排,抑或是他老人家对生与死所作的另一种解读?

    离开孔子墓,向孔林的纵深处走去。几个妇人骑着自行车争相问我是否需要租车,说孔林很大,步行游玩很辛苦。我婉拒了。到这墓地来,何必仍是须臾抛不开尘世的潇洒与浮躁?独自漫步,忽见浓绿的树林中隐约现出围墙,外面传来隆隆的车流声。从繁华喧嚣的人间世界,到寂静安宁的死者领地,原来就只是这么一墙之隔。

    枯树上鹭鸶的轮廓已快要被夜幕吞噬,微风习习,挟裹着丝丝凉意。正欲返回,依稀见那路牌上有“孔尚任墓”字样,不由得走向路牌指示的方向。不多时,见一特别高大的墓碑立于路旁,上雕二龙戏珠图案,刻“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孔尚任这个名字,是年少时读《桃花扇》时得知的,但不知这个风流才子为孔子后裔。剧本写作历经十余年,三易其稿,其借男女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主题鲜明,文词凄美,为百姓所喜爱,上演时轰动京师。康熙皇帝却认为此剧反映南明王朝灭亡,隐有亡国之恨、反清之情,找个借口革除了孔尚任的官职。孔尚任是在康熙南巡至曲阜时担任引驾官,奉命在御前讲经,得到皇帝赏识后,才被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的。而将他撤职的,也是这个康熙。孔尚任身为朝官,又是剧作家,想写出重大主题的有影响的作品,在政治不怎么清明时,确实不大好把握,结果折戟官场,令人扼腕。

    安息在孔林的,不乏历史上曾名重一时的人物,许多人的身份与孔尚任有着共同的特征:文官。有的当过皇帝的老师,有的是儒教的专家学者,有的是奉祀官,等等,不一而足。而徜徉碑林,竟未发现自然科学方面的大人物,中国古代“重文轻理工”的传统,在这里显露无遗。于是想起一个观点:孔学、儒教是中国文化的丰碑,然而正由于此,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人一辈子手不离四书五经,摇头晃脑,之乎者也,满腹经纶,道德文章成为国家取仕的唯一标准。而自然科学从未成为国家主流文化,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大落后于西方,旧中国积贫积弱,与此有很强的关联度。换一句话说,孔学儒教使中华文化深厚而精彩,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中华民族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也正如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所说的,中国的文化把太多心思用在人际关系和人伦关系上,轻视了对物质文明的推进。这显然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但应客观地、历史地、全面地去看待——无论如何,孔子终归是圣人,孔子的思想学说终究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一只鹭鸶掠过头顶,悄悄地落在近旁的树枝上。据说这里的鹭鸶如济南大明湖中的青蛙,从不鸣叫,成为一个千古之谜,而谜底之一是“不惊扰圣人”。

    于是我轻轻地走出孔林,轻轻地。

    1.下列对文中黑体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伫立:“伫”读chù,“伫立”意为长时间地站立。

    B.折戟:“戟”读jǐ,“折戟”用来形容失败惨重。

    C.不一而足:在文中指孔子许多后人担任文官,无法列举齐全。

    D.之乎者也:全由文言虚词组成,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林“才真正觉得离圣人越来越近”,暗示此处更契合孔子的精神气质。

    B.对妇人出租自行车的描写表现出孔林如今安静肃穆不再,充满喧嚣和浮躁。

    C.由孔尚任墓葬引发的联想传递出作者对文人命运被权贵操控的痛惜之情。

    D.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滞后,与“重文轻理工”文化传统的影响不无关系。

    3.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欲购一束献给圣人,又觉得向孔夫子献鲜花,恰似请他老人家穿西装,有些不伦不类,于是唯有默默伫立。

    4.文中3次写到鹭鸶,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在“徜徉孔林”的过程中,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分条概述。

    6.孔子倡导以“仁”为本,下列人物的行为没有体现这一思想的一项是

    A.《边城》中老船夫用过渡人强塞的钱备下草烟和茶叶,茶水供过渡人随意饮用,草烟慷慨赠与需要的人。

    B.《红楼梦》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惩违规者,并以身作则,树立了威权。

    C.《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县立高中读书时,冒着生命危险救起了曾经当众羞辱他的同学侯玉英。

    D.《红岩》中的黄以声将军在监狱艰苦的环境中,尽心尽力教“小萝卜头”识字、读书,教给他做人的道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大定岁丙午冬仲月,予由侍从出守汝南。既视事之明年,即州之北,得败屋数楹,旁穿上漏,不庇风雨,乃命枝倾补罅,仍其旧而新之,公余吏退,以为燕息之所。两檐之外,左有笋石,屹然而笔卓;右有仙榆,蔚然而盖偃。每佳夕胜日,予幅巾杖屦,徜徉乎其间。至于倚苍壁而送飞鸿,藉清荫而游梦蝶,方其自得于言意之表也,心如坚石,形如槁木,陶陶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为乐可胜计耶?予自是与木石有忘年莫逆之欢,因榜其轩曰“三友”。

    客有过而问焉。曰:“窃闻吾子杜门屏迹,交亲解散,其所友者谁欤?”予指以告。客仰而叹俯而笑曰:(甲)“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所谓笋石者,鳞皴枯燥,不任斤凿,此固无用之石也。所谓仙榆者,离奇卷曲,不中规矩,此亦不材之木也。人且贱而弃之,曾不一顾,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予曰:“嘻!若知其一,未知其二。向有牛奇章之嘉石,钱吴越之大树,则第以甲乙,衣以锦绣矣。予虽欲友,其可得乎?今以予谬人,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亦无所事焉,此其所以为友也。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乙)然必先得之于心,而后寓之于物,故无物不可为乐。虽其所遇不同,亦各适其适也。子意以为何如?”客曰:“是则然矣,奈何木石无情,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予曰:“不然,(丙)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使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幸无忽。”

    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

    (取材于王寂《三友轩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其旧而新之  仍:依循 B.窃闻吾子杜门屏迹     杜:关闭

    C.不任斤凿     任:承受 D.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  区区:微不足道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既视事之明年       台隍枕夷夏之交

    B.其所友者谁欤       实迷途其未远

    C.则第以甲乙         则刘病日笃

    D.然必先得之于心      虽然,犹有未树也

    3.本文“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句中的“此”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4.①“如谢康乐之山水,陶彭泽之琴酒,嵇康之锻,阮孚之屐”这组例子能证明文章甲乙丙处的哪一个观点?

    ②谢康乐指谢灵运,是_____诗派的开创者;陶彭泽指_____,是_____诗派的代表人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归辋川(注)作

    王维

    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

    (注)辋川:位于陕西蓝田县中南十五里辋川镇,王维晚年隐居于此处别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口疏钟动”的“疏”字,既写出钟声洪亮悠远,又流露出诗人的孤寂。

    B.“独向白云归”的“归”字,明写诗人回到家中,暗含着人对归隐的向往。

    C.“杨花轻易飞”中,“杨花”质轻易飞,寄寓了诗人漂泊无归的人生感慨。

    D.“东皋春草色”中,“东皋”指向阳的高地,陶渊明曾经“登东皋以舒啸”。

    2.下列诗词中加点词语与本诗中相同的词语内涵不一致的一项是

    A.叠叠远山横翠霭,娟娟新月耿黄昏。(陆游《题接待院壁》)

    B.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D.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3.《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对王维的诗十分赞赏。结合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以及你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林黛玉赞赏王维诗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古人善于借物来抒怀说理,使得抒怀更感人、说理更形象。如《逍遥游》中“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借鹏来说明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②《滕王阁序》中的声音描写堪称绝唱,如“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带给人辽远不绝之感。

    ③杜甫的《蜀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表现其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④在众多脍炙人口的古典诗文中,从来不乏借四时景物抒写情感的佳作。陆放翁则在《书愤》中借 “ ______,_______”回顾了自己于严冬寒秋时节抗敌卫国的峥嵘岁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①《论语•子路》篇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句。你对这则语录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②《边城》中爷爷对翠翠说:“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请以“结实地活在这块土地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叙事符合逻辑,有细节,有描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