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单选题 2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要。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 选拔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

    B. 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C. 削弱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D. 适应反击匈奴的军事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A. 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 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A. 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 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 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 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西周规定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这一内容体现了

    A. 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 分封制下严格的等级秩序

    C. 儒家学派的伦理纲常思想

    D. 诸侯国经济实力的大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秦集史》统计,自秦武王以后到始皇时代的一个多世纪中,共有右丞相十二人,左丞相九人。这些声名显赫的众多良相中,非秦国人占到68%以上。此材料可说明

    A. 商鞅变法十分彻底

    B. 军功爵制推行得力

    C. 秦国重视招揽人才

    D. 贵族势力严重削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汉承秦制,私有土地的买卖并不受法律限制,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地主的势力便越来越大。这一做法(  )

    A. 加快了土地的流转和兼并   B. 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C. 推动国有土地制度的瓦解   D. 培植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A. 推广精耕细作

    B. 推动社会转型

    C. 抑制土地兼并

    D. 改变地租形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近年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可知

    A. 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B. 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

    C. 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

    D. 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A. 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 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 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 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西周春秋时期狱讼中有“代坐”制度,即贵族不亲自坐狱,坐狱之时命其僚属或子弟代之。这说明西周春伙时期贵族

    A. 享有特权,免于诉讼   B. 享受保护,等级森严

    C. 集权专制,无视法律   D. 地位高级,免于处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并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A. 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 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 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 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A. 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 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 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 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图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A. 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

    B. 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

    C. 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 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旨在说明

    A. 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

    B. 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 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 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华阳国志》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河渠书》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以上史籍记载的两大水利工程

    A. 皆位于灌溉发达的关中地区

    B. 都是春秋时期水利工程的典范

    C. 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

    D. 为秦完成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礼记•礼运》中说:“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意义在于

    A. 形成了世卿世禄的官僚政治

    B. 导致了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C. 推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D. 保持了统治阶级权力的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有关惩治“子孙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直到解放前,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一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直到晚清时期,传统的中国家庭同一个微型王国一样,家长拥有君主之权威,他有权实施家法并操纵家庭成员的生死大权。政府承认家庭的这种全能作用,而且不干涉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许多研究西学的学者开始推行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家长的权利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男女作为国家的基本分子,是平等的。这些观点,动摇着家庭关系的根基,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家族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家庭中家长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1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

    时期

    功臣

    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吏

    经学之士

    其他

    汉高祖

    1

    汉惠帝

    3

    汉文帝

    4

    汉景帝

    4

    1

    汉武帝

    5

    3

    1

    3

    汉昭帝

    3

    汉宣帝

    4

    1

    汉元帝

    2

    汉成帝

    1

    1

    3

    汉哀帝

    1

    4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

    表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