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2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4 题
  1. 明清时期,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是著名的产棉区,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并,被誉为“花乡”。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 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C. 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

    D. 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英国作家笛福曾在评论17世纪欧洲某一国家时,称它是“世界的运货人、贸易的中间人和欧洲的经纪人”。这反映了该国家

    A. 工业经济最发达

    B. 拥有强大的世界航运业

    C. 海外殖民地广阔

    D. 冲击了英国的商业霸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题文)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

    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B. 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 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 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一种复杂的情绪在威尼斯蔓延:震惊、焦虑、歇斯底里。总督吉罗拉莫•普列里说:“匈牙利人、德国人、佛兰德和法国人,以及所有翻山越岭到威尼斯花大价钱购买香料的人,如今都将转向里斯本。”最早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好望角的发现

    B. 印度航线的开辟

    C. “新大陆”的发现

    D. 环球航行的实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B. 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C. 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D.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代《二如亭群芳谱》一书中写道:“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黄色,子如荜(蓖)麻子而扁。”“西番葵”后来成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得益于

    A. 丝绸之路的畅通

    B. 欧洲的商业革命

    C. 朝贡贸易的形成

    D. 工业革命的扩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指出:古代中国农业拥有包含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 精耕细作

    B. 因地制宜

    C. 男耕女织

    D. 自给自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当时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富国强兵的战略需要

    C. 冶铁技术的进步

    D.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魏孝文帝初年,因“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有李安世上疏倡均田之议。……使贫微得洫,贪欲可抑。”这一政策的实行在当时

    A. 解决了北魏的社会矛盾

    B. 有利于北方小农经济的恢复

    C. 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创新

    D. 消除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这些变化说明宋代政府

    A. 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B. 扩大税收以解决财政困难

    C. 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 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晨昏。”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幅提高

    B. 女性的经济地位大大提升

    C. 小农家庭的生产呈现多样化

    D. 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据《元和郡县图志》载:“730年吴郡(江苏苏州)户6万8千,洪州(江西南昌)户5万5千。到810年,两地分别增加到10万户与9万户”。据此可推知

    A. 南方人口总量超过了北方

    B. 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C. 江东地区经济发展最迅速

    D.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元朝时,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这一变化

    A. 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促进了私营手工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苏州税监向商人和机户加征商税和织机税,导致“吴中之转贩日稀,机户之机张日减”,继而发生了织工暴动,殴杀税务官,捣毁税监署。此次织工暴动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当时苏州

    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自由手工业者日益增多

    C. 地方政府腐败无能

    D. 机户对织工的剥削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

    A. 农业生产走向衰落

    B. 生产关系出现变化

    C. 雇佣关系逐渐形成

    D. 土地兼并有所缓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6世纪的一位欧洲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黄金提供了动机”。这说明

    A. 寻找黄金就是为了传播宗教

    B. 新航路的开辟具有多种因素

    C. 黄金是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

    D. 掠夺黄金以便扭转商业危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是一位航海家在16世纪开辟的航海路线。对此次航行,认识正确的是

    A. 得到了西班牙政府支持

    B. 启航港口位于西半球

    C. 船员曾在中国澳门登陆

    D. 发现了美洲等新大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据统计,16世纪初到17世纪初的一个世纪里,英国的工业产品价格平均指数从98上升到247,而谷物的平均指数则从105上涨到575.这一现象说明

    A. 圈地运动造成英国粮食短缺

    B. 英国的海外贸易极为发达

    C. 工业发展促使英国物价上涨

    D. 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651年,英国政府规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产如食糖、烟草、棉花与靛青等只可供应英国;凡是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输入地区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由英国船只运送。上述规定的目的在于

    A. 削弱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

    B. 打击荷兰的商业霸主地位

    C. 维护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D. 与法国争夺殖民霸权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

    A. 政府建立进行垄断经营

    B. 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

    C. 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 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624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垄断法》规定,为新产品的第一个发明人授予专利证书,有效期14年。到1851年为止,总共颁布了一万多项专利。《垄断法》的实施

    A. 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B. 导致了英国向外进行殖民扩张

    C. 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D. 使英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表反映了18世纪六十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时间

    社会经济状况

    1760~1830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1850年

    英国修建了大约9654千米的铁路

    1852年

    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1800~1850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

    A.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社会矛盾突出

    B. 工业革命改变英国的社会风貌

    C.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 交通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图是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图(1500—1900年)。其中第③段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出台《航海条例》

    B. 发起奴隶贸易

    C. 蒸汽动力的出现

    D. 推行大企业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的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后来人们把“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 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

    B. 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的产量

    C. 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出现

    D. 宣告了工业动力时代的到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27800多人乘208艘船;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27550人分乘61艘船,于1433年返回刘家港。郑和率领的船队在28年中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占城(越南南方)苏禄(菲律宾苏樣群岛)溜山(马尔代夫)满剌加(马来西亚马六甲)竹步(索马里准博)等。郑和宝船大型的长44.4丈(138米),宽18丈(56米),排水量约为14000吨,栽重量7000吨以上。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15世纪中叶,欧洲前往东方的通道为控制整个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势力所封锁,对欧洲人来说,地中海是一所牢狱,而不是一条大道.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在中世纪后期出现许许多多为突破或绕过将欧洲人限制在地中海地区的穆斯林屏障而制定的计划。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制定突破或绕过地中海地区计划的原因,并分析这一计划得以实施的条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材料二 

    材料三  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城,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街道布局不规则,门朝大街而开的各种形状的房子被街巷连接起来;靠近城门的繁华郊区熙熙禳禳,到处是仓库、酒馆、商铺和娱乐场所……御街,也称天街,是城市的中轴线,街长4公里。御街两旁分布着各式店铺;州桥的西南是著名的张家油饼铺,上新桥的南边是每日杀猪千头的屠宰场,许多购物的地方都有不少专售衣服、装饰品、珠宝的作坊和店铺,州桥以南地方的夜市因猪肉、野味及其他美味佳肴而闻名。京城常年无休,娱乐场所被称为“瓦子”,其服务范围广,价格高低不一。

    ——摘编自卜正民《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材料四  1550年以前,苏州府(七个州县)有市镇102个,松江府(七个县)有市镇59个。乾隆《吴江县志》说:“凡邑中所产,皆聚于盛泽镇,天下衣被多赖之,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来买”,(明成化、弘治后)“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肩人织挽,贫者皆自织”。兴起于明初的双林镇,其时“户不过数百,口不过千余”,明末清初增至三千余户,嘉庆、遒光之际发展成接近万户的大镇。到了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用西欧的标准来衡量,此时的江南农村可能已经“过度工业化”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二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特点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4)你是否赞同材料四中江南农村已经“过度工业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