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9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小作文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____,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____,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____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晚央视一套8时,《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将诞生最终的冠军。(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宗旨,一百余位诗词达人、十场擂台赛的激烈角逐,将带领全国电视观众完成一次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

    相较于去年,节目几处升级效果很好。首先是内容有所拓展。入选节目的诗词从中国诗歌的(       )《诗经》开始,包括了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       )、打动人心的诗词带领观众品读文化、寻根中国。

    其次,赛制上的升级也成为一大亮点,增设了具有“一对一”对抗特点的“飞花令”环节。“飞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间的对抗,场上选手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______________。《尚书·尧典》里说:“诗言志,歌永言。”这也是中国人喜欢作诗、痴迷诗歌的根本原因。“飞花令”得名于唐代诗人韩朝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所谓的“即席作歌”的饮酒风俗。魏晋时,名士四十余人,丁会稽山阴的兰亭“流觞曲水”,抒展抱负,众人所作的诗篇会年成果,促成了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而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如诗不成,罚你金谷酒数”,就是“当筵歌诗”的最好例证。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秉承       源头       耳熟能详

    B.继承       源流       耳熟能详

    C.秉承       源流       耳濡目染

    D.继承       源头       耳濡目染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不仅考查诗词储备,更是对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

    B.这不仅是对诗词储备的考查,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

    C.这不仅考查诗词储备,更考查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

    D.这不仅是对诗词储备的考查,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前人有“六义”的说法,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

    B.《尚书》,原名为《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被列为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是“四书五经”的“四书”之一。

    C.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写的《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词,又名“诗余”“长短句”,一般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盛行于两宋,代表词人有柳永、苏轼、辛弃疾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C.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D.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有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3.这三则材料围绕的共同话题是(   )

    A.博物馆的科研价值

    B.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C.博物馆对文化品牌的贡献

    D.博物馆的多样化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

    朱以撒

    院子里有一棵朴树,明显是从什么地方移植过来的,已经显出苍老之相。为了防止倒伏,工人们在树干上钉了许多大钉子,以便木桩撑住。几次下来,一个树干就集中了不少锋利的钉子。早先叫了工人来拔过一次钉子,无奈扎得太深,有一枚钉子的头拔了出来,身子却永远留下里边。这让我很不舒服。一日,见到一架木梯,便找来羊角锤、老虎钳,由自己来处理钉子问题。当几枚钉子成功地取出,从高处扔下,发出清脆的声响,我从摇摇晃晃的木梯下到地面,不禁满心欢喜。如果不是一个人感同身受觉得疼痛,对一棵树表示怜悯,那么这棵朴树至死都是身怀钉子。一棵有能力长到摩天的大树,对于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力,只能逐渐壮大,使钉子越发渺小。

    钉子是最易于进入对方内部的一种物质,它尖锐、坚硬,一有来自外在的力量,就突兀而起,紧紧咬住一个地方不放,而要拔出来又特别困难。也许那个钉钉子的人也觉得不妥,想着日后要把它拔出来,但时日一过,往往忘得一干二净。

    今日的木匠已经不是鲁班的传人了,他们荒疏了榫卯的组合功夫,总要借助钉子。打钉机一梭子过去,木板就相拥在一起,这真的加快了工作进度。早先请一个木匠到家,管他吃住,把一些曲里拐弯歪瓜裂枣般的木头疙瘩扔给他,让他做这个做那个。木匠不吝惜汗水,却吝惜一枚小小的钉子,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一个进入二个含纳,严丝合缝,然后才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地坐下,卷一支烟,吸着。

    钉子是机械的产物,各种形式的钉子天文数字般地生产,天文数字般的房屋正在装修,如果像旧日木匠那般,速度会慢得让人受不了——尽管慢生活会使人放松,但走慢到做了两年还没完结,就会让人怀疑慢生活的合理性。现在参观一些古建筑,讲解员说木料的组合找不出一枚钉子,参观者并不为之感动,并不觉得因此就有美感——他们对两种材料如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不在意,更不以为榫卯组合是一门艺术。如此,钉子的盛世就到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用钉子——一枚小小的钉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的身体钻入墙里,仅仅露出一个头,就可以挂一个沉沉的镜框,或者一袋重物。一堵墙就是一个储存器。钉子不占地面,又远离了地面的潮湿,使人觉得再方便、巧妙不过。人们会根据物的重量来选择钉子的承受度,粗细和长短是有比例的,各有不同的功能。会用钉子的人,分寸感很强,否则,不是太长打穿,就是太短不起作用。那时每家都有一把羊角锤,正面钉进去,反面拔出来。当人们拿起锤子时,钉子的价值就产生了。

    和钉子不同的是螺丝钉,它不是直接进入的,而是借助螺丝刀,螺旋式地进入。与普通钉子不同,它以慢速度进入,更坚韧有力,更有耐性,绝不迁移。慢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力量,如同一个人徐缓中进展的人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螺丝钉被赋予革命性的含意——每个人都是渺小之至的,但钉在一处就可以产生作用,其中就含有了特定的意味。我几十年间服务于一个单位,不生游移之心,其中也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它肯定了这个职业的价值,自行其道,是很有乐趣的。如今,时日匆匆,把这种观念吹老了。更多的人反螺丝钉的固定而行,不断地弃旧迎新,哪一个槽口也不能留他太久。这也使他们充满探魅的活力,不断探索前路,体验新鲜,感受陌生,挑战角色,直到一把年龄,才乐意稍稍驻足。像孔夫子,五十多岁,历聘诸国十四年,皆在奔走中,直到六十八岁回到鲁国。此时,他坐了下来,捶着已不灵便的腿,不走了。那么,删《诗》《书》,系《周易》,作《春秋》吧。

    以前我觉得树木是大地的钉子。它的生长是天意的,也许是风把种子刮到这里,或者飞鸟把粪便中的种子排泄到那里。它们生长起来后,抽枝散叶越发茂盛,风雨是撼不动的。就算雷劈火烧,也是原地生原地死。后来我的想法变了——拔钉子的人来,先挖坑,接着动用吊车,即便一棵树再蟠龙奇崛,虬干坚实,也抵不过吊臂的伟力,有如旱地拔葱,那些隐秘的地下根须,带着泥块,裸露在眼前。此时,任由人去摆弄了。

    当然,大地最大的钉子是建筑,无数的水泥桩钉入地下,几十米,几百米,许多高层在这些桩上矗立起来,可打星月。这些巨大的钉子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人居其中感受到它的富足,还有拥挤、嘈杂,尤其是它的坚硬,使城市的柔和大为削弱,婉曲不再。人们在坚硬中生,坚硬中长、长居,已成了必然,就是见了电梯作垂直起降的坚硬气味,也习以为常。外出,到偏僻山乡欣赏老房子,全木质结构,气息安和,让人觉得和祖先近了,说好啊好啊。可是黄昏来了,回去的心就急切起来,没有人愿意住下,觉得还是城里的坚硬更让人快活。

    我少年时,脚板被钉子扎过。当时没有穿鞋,光着脚到处奔跑,有时被锈蚀的钉子扎了,更多的时候是被到处疯长的植物刺痛的,奔跑时一脚踩下,尖锐的刺立即进入皮囊。人顿时哭叫起来。时至今日,有时手不经意抚过,里面一阵痛楚。不由得想到立足的大地,有多少坚硬的钉子正在深深地钉进去,又有多少钉子,正在拔出来。夜静更深,万籁阒寂之际,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声音。

    (选自《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既照应标题,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B.文章写为朴树取出钉子,主要目的是表现作者的怜悯。

    C.在大多数人眼里,榫卯工艺已经跟不上现代生活的节奏。

    D.文章有四处使用破折号,其作用都是突出语意的转折。

    E.作为文章的线索,“钉子”引发了作者丰富的联想。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写出螺丝钉“革命性含义”的具体内容。

    4.作者写孔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5.请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意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子。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换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汛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日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答,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丕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徽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蓝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相关链接)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必失实者矣!

    (王充《论衡·儒增》,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凶,横道伤杀                   凶:凶险

    B.间里未尝让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援笔而众奇                      奇:认为……奇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勉以行操为基  以象鸢形

    C.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所读文书,亦日博多            ④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⑤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⑥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自纪篇》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7.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链接,体现出了王充哪些治学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速,转欲志长勤。

    秉来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3)你是否同意“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中体现出的劳动观,并说明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4)越陌度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5)贾谊《过秦论》中总结秦国灭亡的原因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小作文 共 1 题
  1. 某区将举办文化月“名著展演”活动,请你从孔子、诸葛亮、林黛玉、江姐、堂吉诃德这几个人物形象中任选其一,结合原著,为演员写一段文字,解说该人物的性格特点。10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学习、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会出发,就学习语文,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