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中等难度 24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4 题
  1. 西周的教育体系中,执行教育任务的有“师”和“儒”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官吏。春秋时期,官师分离,“师”“儒”流入民间,处于政体基层的“乡校”有的成为民间私塾。这种变化

    A.与察举制的推行密切相关 B.推动了完备教育体系的形成

    C.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D.得益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史记》载,秦朝在各地的纪功刻石中,宣扬仁义道德称颂皇帝“原道至明”“体道行德”,“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这反映出秦朝

    A.注重褒贬各类官员的文治武功 B.凭借国家政权强力推行礼制教化

    C.实现了神权与皇权的密切结合 D.使法家思想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大夫在先秦是君主身边非常重要的近官,但秦汉以来,“诸大夫”逐渐泛指一般的士人,在宋时,大夫已经成为医生职业的代名词。“相公”是唐代对三省宰相的尊称,宋明以后,“相公”逐渐演变为女子对丈夫和其他男子的尊称。这反映出

    A.世人对官僚阶层的向往 B.封建等级制度渐趋瓦解

    C.近官的政治边缘化趋向 D.男尊女卑观念成为共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纸币的起源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白鹿皮币”和唐代宪宗时的“飞钱”。北宋民间商人在商品流通中使用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合券取钱,即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由此可见

    A.商人注重构建纸币的“防伪”功能 B.汉唐政府制定诚信经营章程

    C.纸币起源于政府对经济控制的减弱 D.纸币在宋代是主要流通货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统计,晚唐科举人士中世族家庭出身者占76.4%,中等家庭和寒族出身者占23.6%。而到了北宋初期,世族家庭出身者仅占12.8%,中等家庭和寒族出身者却占87.2%。明清两代进士大约有4.9%出生于从未有过功名的家庭。这反映出科举制

    A.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B.导致选官标准发生质变

    C.促进了重教风尚形成 D.推动了贵族政治的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清朝独创朱批密折制度,有奏折权的官员一般由皇帝发给折匣,匣上加锁,皇帝与官员本人各掌握一把钥匙。官员写来密折时,要派专人用折匣送给皇帝阅批,皇帝阅批后,又交专差以折匣送回。对于密折内容,皇帝和官员都要严守秘密,虽骨肉至亲不能示知,可见这一制度

    A.开创了保密制度的先河 B.有效地加强了君主集权

    C.避免了臣下腐败的发生 D.改变了君臣的主奴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秦始皇使得篆书成为正统;后来,又出现了书写简便的隶书;唐宋书法家在隶书的基础之上抒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使得楷书屹立于书坛,宋以后书法不仅是上层的,还逐渐流向大众民间……这反映出

    A.皇帝的好恶决定了书法字体的兴衰 B.书法艺术出现直接促成了文字的统一

    C.书法艺术的成熟推动了文字的简化 D.书法艺术呈现出高雅化和世俗化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的庙宇。一般来说,庙是县级以城市的标志。明代不少江南市镇都设置了镇城隍庙。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江南市镇

    A.经济水平普遍超过了县城 B.开始成为基层商业和政治中心

    C.城市化程度为时人所认同 D.由道教文化中心演变而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20世纪初,国人穿洋服者渐渐多了起来,甚至在广西等偏僻省份的学堂中也允许学生穿洋服;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红锡包”“哈德门”“前门”等品牌的香烟在市场上销路甚好,甚至连妇女也竞相吸食纸烟,并且迅速蔓延至全国。材料表明

    A.列强对中国全方位渗透 B.西学东渐影响了国人生活方式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衰落 D.崇洋媚外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罗列了人民应当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但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未设任何救济方法。如第15条规定:“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这

    A.以立法形式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推动了民主法制观念广泛传播

    C.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留下了隐患 D.为责任内阁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八路军、新四军及各地游击队,不仅抗击着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同时消灭日伪军达171万人解放区遍及19个省份,面积有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亿,军队数量发展到130万人,民兵也有268万人。这

    A.改变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D.得益于全面抗战路线的实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面是某次战役作战方针的电报,据此推断这一战役

    A.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B.结束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

    C.由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发起 D.推动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进攻阶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废除旧中国残留下来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且把西方侵略势力一律清除净尽,这些外交方针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A.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及当时的国际环境 B.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新中国打破美国经济军事封锁的需要 D.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据下表可推断出

    A.“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具有前瞻性 B.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受制于中苏关系

    C.中国人民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 D.“大跃进”运动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82年,陈云指出要通过计划手段使粮田得以稳定,农民要始终保证粮食播种的面积,不能自由选择对自己一时有利的播种作物,经济作物的增产要靠科技提高单位产量和合理利用未播种粮食的土地来实现。该主张

    A.意在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B.旨在依靠科技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C.与“科教兴国”战略相辅相成 D.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打破铁饭碗取消铁工资,搬掉铁交椅,被称为国企改革“破三铁”的活动,是1992年国企改革高潮涌动之时,最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但是在缺乏体制格局改革和外部环境配合的情况下,一度造成了企业、生产者、销售者之间的消极对抗情绪。这突出反映了

    A.“破三铁”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展开

    C.国企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 D.计划经济体制仍占主导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雅典法院的法官(陪审员)是由各区以抽签方式各选出600人,他们既是陪审员,又是审判员。审判员被分配在哪个法庭,由抽签决定,在审理案件时,陪审员不必相互商议,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法庭作出的决定是最后的决定。这体现出雅典

    A.权力制衡的原则 B.主权在民的原则

    C.天赋人权的原则 D.人人平等的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据下表推断,法国当时推行

    A.重商主义政策 B.自由主义政策

    C.国家统制经济政策 D.供给学派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伏尔泰在《论宽容》中告诫人们,“企图使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方式就形而上学进行思考,是绝顶荒唐的想法。使用武力征服整个世界,这比制服一个城市所有人的头脑容易得多”。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A.批判专制统治的顽固性 B.摆脱宗教对人的束缚

    C.突出暴力革命天然合理 D.强调人的思想自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钱乘旦指出:英国历史上有两种主要倾向: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它们来自同一传统,并且前者承认有限变革的必要性,后者又具有眷恋传统的心理,因此双方能在一定范围内彼此渗透、互相转换,这样也就开通了英国式的发展道路一渐进改革之路,从而使英国历史发展很少大起大落,较少曲折反复。这表明英国式的发展道路

    A.体现了两党的政治智慧 B.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避免了暴力革命的发生 D.指明了启蒙运动的方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十月革命前,列宁主要从革命视角看待工会组织,认为工会应该团结和联合工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反抗资本主义统治;十月革命后,列宁主要从管理视角考虑工会的作用,认为工会应该在管理国家、教育工人、维护工人和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自身作用。这转变

    A.适应了国家政治形态变化的需要 B.主要基于劳动者维权的现实需要

    C.说明工人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 D.表明工会的独立性获得充分发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在西方文学史上,某一流派的作家在其作品中描写道:一个叫玛丽的姑娘问主人公是否愿意与自己结婚,他说无所谓;邻居要与他做朋友,他不置可否,再追问下去,他说做做也无所谓;邻居要他作为证人,他也表示无所谓……。下列作品与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西风颂》 B.《巴黎圣母院》 C.《雾都孤儿》 D.《百年孤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农业调整法》违宪,禁止实施,但根据法院的裁决,农业管理局却可以继续存在并仍然负责管理农业生产,只不过工作重点发生了变化,即从限制农民生产转移到补贴农民种植土壤保护作物,如草、豆类和饲料作物等等。这一变化

    A.开创联邦政府有计划介入自然灾害救助的先例

    B.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C.改变了国民经济体系与农业体系的结构关系

    D.说明广大农民群众对罗斯福新政充满了信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表是欧洲煤钢联营(ECSC)各国代表组成。表中所示反映出

    类别

    法国

    联邦德国

    意大利

    比利时

    荷兰

    卢森堡

    最高权力机构

    2

    2

    2

    1

    1

    1

    共同议会

    18

    18

    18

    10

    10

    4

    A.西欧国家尝试进行经济政治联合 B.欧洲成为当时国际政治事务的中心

    C.法国成为西欧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D.法德在欧洲经济事务中起决定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栽物”。《尚书》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侍统。

    ——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奋起抗英;中法战争中冯子材以七十高龄和法军拼杀;甲午战争时,邓世昌血染黄海。为改变中国现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把轮船、火车、手表、望远镜等西洋技术看成“正正堂堂之技”。郑观应主张“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康有为发表的《物质救国论》,界定了“物质学”即科学的概念。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李大钊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开展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以救治国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

    ——摘编自缪克成主编《民族精神》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初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现代民族精神。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第五次反“国剿”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形成新的精神风貌与精神品格。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解放战争后期,在三大决战胜利之时,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团结统一、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伟大号召,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方向。

    ——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精神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中国现代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历法改革方面,太平天国新历采用的节气,如立春、清明、芒种、立秋、寒露等,基本上仍是中国传统的节气称谓。同时,新历以366日为一年,不用闰法,一年分12月,大月31日,小月30日,每月一节一气。这种新历删除了过去历书中的封建迷信历注,宣布年年、月月、日日均“是吉是良”,受到了部分农民的欢迎,并得到了实施。但在新历中,仍随处可见“天父上主皇上帝”“太平主”“太平天日”“天父”等宗教术语,通篇数布着“独真神为上帝”的思想。此外,在太平天国印行的日历、史书、兵书等书籍中,一律套用“上帝”或“皇上帝”的文字,灌输上帝教的思想。太平天国这种套用西方“上帝”字眼,言目崇拜基督教的做法,造成了太平天国思想上的混乱,并为太平天国在思想上、军事上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摘编自林志杰《试论太平天国文化与教育改革的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太平天国历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历法改革特点形成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际组织和著名人士发起召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要本无条件禁止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第一次大会于1919年4月20日至25日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出席大会的有来自72个国家的2000多名代表,大会通过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宣言》告世界人民书》等10多项文伴,并选出常设委员会。和平运动的主要任务:争取广大的爱好和平的人民为维护和平而奋斗。孤立侵略阵营的好战分子,制止好战分子发动新的世界战争的阴谋;揭露帝国主义不断缔结危害別国独立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事实。会议的成功召开,促进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进一步团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历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金学曾1593年就任福建巡抚。第二年,福建发生严重干旱,引发不同程度的动乱。后虽平定了动乱,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当邑庠生陈经纶将其父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从海外带回的番薯藤及种植方法献给金学曾,他“诚恐土性不合,所献薯藤,是否可种、可传”。后陈经纶在其家后门空地试栽成功,于是金学曾迅速通过政治手段,“所属郡如法栽种,岁大获,民赖之,名曰全薯”,从此使福建各地广为种植,秋收所获数倍谷食,对缓解粮食短缺,应对自然灾害等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学曾在总结陈振龙父子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有关番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番薯种植推广到全国各地。道光年间,当地人们在福州乌石山上兴修了一座祠庙——先薯祠,以纪念最初引进番薯的陈振龙和番薯的主要推广者金学曾。

    ——摘编自欧阳春林等《金学曾推进番薯在闽种植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番薯传入福建和在福建广泛种植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学曾推广番薯种植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9年,李普塞特首次从社会学和行为主义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关于民主社会条件的理论假设,并通过实证数据加以验证,他发现“民主较多的国家,财富、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以及教育水平的平均值要高得多”。在随后出版的代表性著作《政治人:政治社会基础》中,他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把政治系统与社会其他方面联系起来的最普遍的概括或许是,民主关系到经济发展的状况。一个国家越富裕,它准许民主的可能性就越多。”

    ——摘编自倪春纳《辨析“李普塞特命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对上述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