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4 题,语言应用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一书中正式使用“丝绸之路”这个词语。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就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早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汉唐时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数千年来,商人、教徒、外交家和学术考察者等在这条“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道路上来来往往,通商、旅行、互动,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不论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还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都与丝路密不可分。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出土文物,则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以至于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这样感慨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此外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此外再没有第二个。”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不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还是木卡姆乐曲的悠扬,都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那些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于丝绸之路。

    依托于丝路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与大众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山水底衬,酷似中国山水画中朦胧而有层次的泉石意境;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中浸染着他对孔子、老子哲理的向往和仰慕,这些哲理诗组成了中西文学在19世纪初的共鸣。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

    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丝路使彼此的血液与基因交融起来,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李冰《丝路文化的历史传承》)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论述了“丝绸之路”名称的起源以及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过程。

    B. 文章站在文化层面审视丝绸之路,是为了论述其对于文艺创作的重大影响。

    C. 从物质交流到文化交流再到文化交融,文章层层深入地论述丝绸之路的作用。

    D. 第二段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有力地论证了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流多样性。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一词源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一书,自此,这条道路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B. 丝绸之路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所有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曾记录过与丝路相关的人或事。

    C. 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物质交流,而且带来了文化交流,西方的宗教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传人中国。

    D. 丝绸之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前者鼎盛于汉唐时期,后者兴起于郑和下西洋之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是一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有助于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开展贸易。唐中期前,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后来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

    B. 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认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四大文化体系,而其唯一交汇点在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

    C. 骑毛驴的阿凡提的形象原型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并且它们的根源都来自于丝路这一事实生动地体现了丝路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

    D.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诞生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成果。与此同时,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也因丝路而彼此交融,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杀 羊

    雁戈

    村主任家的院子里围了一圈人。

    他们当中,有腰里系着围裙、手上拿着锅铲的;有一手戴着手套,一手提着烘笼的;有头上顶着帽子,鞋里光着脚的……看上去,他们来得都很匆忙。

    都腊八节了,又有谁不忙呢?

    村主任也很忙。一大早起来,他便去麦老汉的羊圈里挑了两头在肥羊。一头纯白,另一头也是纯白。趁还没立春,得把羊送出去,一头给书记,一头给乡长。毛色一样,轻重也得一样。都是做得了主的人,让谁吃亏都不好。村主任把整个羊圈几乎翻了个遍才挑出这两头羊来。

    麦老汉打包票说两头羊的重量相差不会超过半斤。结果他却看走了眼,一头羊比另一头羊重了一斤八两。麦老汉半天都没把秤放下,冲村主任直眨眼。意思非常明了,就是问村主任该如何是好。村主任不眨眼,只皱了一下眉,笑呵呵地说:“把一斤八两抹了,两头羊给一样多的钱,不就平了?”

    确实平了!麦老汉左手摊着书记那头羊的钱,右手摊着乡长那头羊的钱,像被点了穴道,嘴巴半天都没合拢。麦老汉的老伴儿也不说话,只顾拿拌食的木棒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给羊喂食的木桶。羊被套上了草绳,却不肯跟村主任走,蹬直了腿往木桶那边挪,直把草绳拉成了一根笔直的棍子。麦老汉蹲下身子,把老伴儿的手和木棒一起摁住,两头羊才跌跌撞撞地跟在村主任身后上了路。

    村主任一走,麦老汉的老伴儿甩开麦老汉的手,“价钱这样便宜,还要短斤少两,本都够不了!”抱怨过后,老伴儿的眼里便有些潮湿。

    麦老汉叹口气,安慰老伴儿说:“你也别恼。村主任刚才在羊圈里说了,上回开的证明乡里已经盖了章,等他把羊杀了,就让我去拿。”

    “你不会是哄我吧?”老伴儿半信半疑地斜了麦老汉一眼,提着木桶怏怏地进了羊圈。麦老汉没有哄老伴儿,村主任也没有哄麦老汉,村主任院子里的那一圈人围住的正是麦老汉的两头羊,杀羊的胡屠夫和指挥杀羊的村主任也被围在中间。

    两头羊都是公羊,脾气暴,性子烈,见不得胡屠夫眼里的那股子气焰,挣断草绳把胡屠夫撞了个四仰八叉。那些拿着锅铲的、提着烘笼的、戴着帽子的……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羊站住了,腿直愣愣地撑在地上,耳朵直愣愣地竖在空中。村主任朝其中一头羊努努嘴说,“这头是书记的!”又冲另一头羊努努嘴说,“这头是乡长的!千万别让它们跑了。”于是,拿锅铲的扬起了锅铲,提烘笼的举起了烘笼,戴帽子的摘下了帽子……可是谁都不敢近前。人和羊就这样对峙着,连时间都像凝固了一般。

    是麦老汉的到来打破了院子里的僵局。两头羊先是机警地竖起耳朵,紧接着就撒起欢来,用羊角在麦老汉的腿上蹭来蹭去。麦老汉顾不上跟羊亲热,给村主任敬了根烟,接着又给胡屠夫散了一根,本想依次散下去,却发觉烟盒里的烟不够。他只好把烟盒攥进手心,冲大伙儿抱歉地笑笑,回头对村主任说:“我想把我的证明拿回去。”

    村主任愣了愣神,从裤兜里扯出一张纸,展开打量了一眼。麦老汉忙伸手去拿,村主任却捏在手里,往后扬了扬,说:“等把羊杀了,就给你。”

    麦老汉瞅瞅胡屠夫,又看看村主任,叹息一声,从地上捡起挣断的草绳,一手搂着一头羊的脖子,在它们耳边说了几句什么,两头羊便乖乖地躺下,任由麦老汉绑了它们的腿,再也动弹不得。

    谁叫你们要变羊呢?”麦老汉摸摸一头羊的角,又摸摸另一头羊的角,缓缓站起身背过脸去。那场面,他不敢看!

    全场先是一片肃然,接着很快便沸腾起来,掌声、跺脚声、锅铲击打衣服的节拍声……此起彼伏。麦老汉背心一凉,忽然感到一阵钻心的痛。

    “谁叫你们要变羊呢?” 麦老汉揉揉发涩的眼睛,跌跌撞撞地挤出了人群。

    刚要走,一阵北风刮过,村主任手里的那张纸忽然传来奇异的颤声,麦老汉把团在嘴里的一口痰硬咽了回去,转过身重新挤进了那个圈子。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在抹去斤两时,麦老汉嘴巴半天没合拢,老伴儿用木棒敲打木桶,表现出他们难以置信、无奈难言等复杂心理。

    B. 小说写村主任为在年底给领导送礼,以一纸证明胁迫麦老汉卖羊,并不顾主人意愿擅自抹去零头,刻画出了村主任欺上瞒下的丑恶嘴脸。

    C. 小说先写村主任买羊、杀羊,后写麦老汉为拿证明而妥协,两者联系紧密,一明一暗,互为补充,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使作品内涵更厚重丰实。

    D. 小说多处描写形形色色的“一圈人”,他们对村主任的所作所为和麦老汉的遭遇显得漠然,是一群在忙也不错过凑热闹的旁观者。

    2.“谁叫你们要变羊呢?”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此话话中有话,蕴含着此时老汉多种心情和态度。请结合全文,对此作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一段写麦老汉“转过身重新挤进了那个圈子”,有人说删除表达效果更好,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2015年年初国家旅游局首倡“厕所革命”,“旅游要发展,厕所要革命”在全行业达成高度共识。截至2017年4月底,我国共完成新改建厕所52485座,占厕所革命3年计划(共5.7万座)的92.71%。厕所革命已成为中国旅游名副其实的“一号工程”,从都市到乡村,从局部到全域,从旅游行业到全社会,从保障男女厕数量充足到专门为特殊人群设立“第三卫生间”……厕所革命不断提档升级,发挥杠杆作用,不仅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旅游基础工程,更上升为涉及面广泛的文明工程和民生工程,有效提升了社会文明尺度。

    旅游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游客体验的便捷度、舒适度、满意度,是衡量旅游目的地服务供给的尺度,而旅游厕所作为基础设施,是检验旅游目的地旅游文明的尺度。厕所革命展开以来,旅游厕所已成为评价旅游景区景点的重要标准。前不久,国家旅游局给予河南省南阳市西峡伏牛山老界岭·恐龙遗址园旅游区、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两家5A级景区严重警告,要求限期整改,并对10家4A级景区给予摘牌处理,主要原因就是旅游厕所建设不达标、管理不到位。

    从为求基本生存的人口大迁徙到为求差异生活的人口大流动,旅游正在打破时空边界,创造新的移动文明,旅游目的地成为主客共享的人口聚集场域,集中体现了社会文明的程度。全域旅游突破了传统旅游的局限,景区内外的界限逐渐模糊,从公共服务基础供给方面来考量,厕所是衡量社会文明最基础的尺度。国家旅游局大力推动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内部厕所,为市民和游客打开“方便”之门的“厕所开放联盟”,体现了主客共享、集约化发展的理念。

    旅游位居“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并在扶贫攻坚中表现出强劲的新动能,是当地群众就业创业、创造幸福生活,外地游客消费体验、享受幸福的民生工程。以此观之,仅有干净、舒适的厕所远远不够,在厕所革命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是对厕所认知和使用的不文明陋习进行彻底革命。文明如厕是衡量厕所文明的尺度,也是检验国民文明素养和享受幸福能力的尺度。

                  (摘编自孙小荣《厕所革命是检验民生幸福及社会文明的尺度》)

    材料二:

    2016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标准指出,加强城市公厕规划、建设、管理,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公厕数量总体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女性厕位紧张问题亟待解决。

    图1    

                           图2

    材料三:

    据估计,超过50种传染病通过人类粪便传播,一些国家因此引发大量疾病,因为直排污物会造成土壤、食物和水污染。“三面墙,两块砖,一个坑”,是中国农村厕所的典型形象;“难找、难看、难闻、难用”,是困扰城市公厕多年的典型问题。厕所的状况,关乎百姓生活,更折射文明风尚、关系国家形象。厕所卫生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特别是水污染治理以及农业安全生产。站在新时代审视,能否提高厕所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品质的因素。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厕所文明是大国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张欢《读懂“厕所革命”的深刻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9年前,每万人拥有公厕的数量呈增长趋势;2009年之后,该数据则一直下降;2015年则与2006年基本持平。

    B. 从2006年到2015年,公厕总量缓慢增加,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总体减少,这和群众对厕所的需求不匹配。

    C. 从2006年至2015年,城市公厕数量逐年增加,十年间总量增加了近2万座,说明城市公厕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D. 政府把加强公厕建设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但城市公厕建设并不只是意味着公厕数量的简单增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旅游是为追求差异化生活而进行的人口流动,这种“移动文明”直接推动了“厕所革命”

    B. 国家旅游局首倡“厕所革命”,其初衷是打造一项涉及面广泛的文明工程和民生工程。

    C. 对10家4A级景区摘牌处理,说明旅游厕所成为中国旅游景点动态化管理的重要标准。

    D. 相关部门开放内部厕所,体现了主客共享、集约化发展的理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E. 虽然城市公厕也存在问题,但是农村厕所给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带来的威胁显得更为严重。

    3.“厕所革命”包括哪些内容?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华阴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十岁通五经    通:通晓   B. 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辟:开辟

    C. 白益傲放     益:更加   D. 璘败,累系浔阳狱     系:捆绑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B.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C.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D.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函谷关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今为省名,因在太行山以东,故称。唐属河南河北道,宋属京东路,明置山东布政使司,清至今沿称山东省。

    B. 纵横即合纵连横。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后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C. 《林黛玉进贾府》出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中国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以一部作品构成一门学术性的独立研究学科——红学。

    D.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 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 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D. 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5.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梦得,刘禹锡,字梦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首诗歌语言清新明快,感情沉郁悲壮,体现了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B. 颈联的意思是喝酒的时候引经据史,行行酒令;倾听对方的吟颂,胜过聆听美好的音乐。

    C. “更待菊黄家酝熟”中“家酿”指家中自酿的酒;“待”字照应了题目中的“约后期”,即秋天再相聚。

    D. “共君一醉一陶然”中“君”指的是刘禹锡,“陶然”的意思是舒畅快乐的样子。

    E. 尾联通过雄奇浪漫的想象,描绘了一幅有色有味的秋日共醉图。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叹天地辽阔,自然界万物繁多,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与客人在明月之下,清风吹拂之中,放声高唱《诗经》中的《月出》一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表达对回归田园的渴望,就像___________,鱼儿思念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 周敦颐的《爱莲说》,我们班不会背的恐怕是绝无仅有。不信你任意挑选一名同学来考核,他们都能背出来。

    ② 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双重成功让她深孚众望,无论在圈内人士还是在媒体、球迷中都有极强的号召力。

    ③ 先生积淀深厚,对诗、书、画及史学都有相当精深的研究,授课时常常旁征博引大量诗词名句及古今掌故。

    ④ 实践证明,不少作风问题、贪腐行为,都是在不能为、不该为的问题上,暗箱操作、上下其手、大做文章。

    ⑤ 自微信诞生以来,微信投票活动就不断以各种形式出现,如今,各种泛滥的投票信息渐渐让人不胜其烦

    ⑥ 要把作风建设抓到底、抓出成效,狠刹吃喝风,让那些利用职务便利填饱酒囊饭袋的腐化分子无空子可钻。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了以“阅读传统经典 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B.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全球范围的“汉语热”不断升温。尽管感慨汉字难学、难写,但全球有超过1亿多外国入学习汉语,有60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C. 从春节到中秋,世界各地的中国味儿越来越浓。中国传统节日“漂洋过海”,与各国友人分享良辰美俗,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D. 本届校园心理节以“我爱我,放飞自我”为主题,就怎样有效缓解考前心理压力和和增强学习关注度等问题展开充分讨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下面一段文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某大学校内墙上贴了一则通告。通告全文是:“经校务委员会批准,校园内不准饲养鸡鸭。如有违者,本月底一律捉送食堂杀掉。”读这样的通告,让人不由两股战战。

    A. 通告是非常严肃的文体,应该是关于学校重大事情的决定,这样的事不能以通告方式出现,应该改为“通知”。

    B. “校园内不准饲养鸡鸭”这句话,没有指出是谁在饲养,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老师,对象不明,所以造成歧义。

    C. 这则通告中,“如有违者,本月底一律捉送食堂杀掉”,杀的对象不明确,容易造成误解,所以让读到的人两股战战。

    D. 语言的交流中,语句的表述以明白为主,这则通告内容清晰,“让人不由两股战战”这样的反应是多此一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我们是好朋友,你遇到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B. 这是您家慈之前借给我的书,我已经看完,受益匪浅,烦您转交。

    C. 希望你铭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劝诫,争取早日成为受欢迎的人。

    D. 礼物微薄,聊表私衷,万望笑纳,事情进展如何,仍望随时告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音”一般意义上可分为乐音与噪音:振动起来有规律、单纯的,是乐音;①_________。这个分类标准强调的是音的客观物理属性,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分类标准。②_____________。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午我在睡觉,邻居家的小朋友却在弹钢琴。钢琴曲很动听,对他而言是乐音;但是,动听的钢琴曲打扰了我的午睡,让我厌烦,所以对我而言.此时的钢琴曲就是噪音。由此可见,③__________________,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可能会因不同的人的心理感受而发生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雅典神庙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话虽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并没有那么容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趾高气扬;又或者陷入自卑,认为自己一钱不值。如何认识、发扬自己的优点;怎样发现、改正自己的缺点;正确地认识自己……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800字左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