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清代文人曾做过一首“字号诗”: “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廉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 这首诗的主要适配对象应为

    A.文人雅士 B.王公贵族 C.富商市民 D.小农百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容斋随笔》关注到: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赵之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卫人公孙鞅,其他张仪等魏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这说明

    A.六国沿用前代官制 B.秦国内部人才缺乏

    C.秦国强盛吸引士人 D.秦国专制集权更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公元前59年,凯撒颁布《土地法案》,向征战的士兵广泛分配土地,推动罗马行省的殖民化进程;他征服高卢地区后颁布法案赋予一部分人公民权;还通过了关于罗马行省官员任职期限的法律。这表明

    A. 适时立法巩固了古罗马的统治

    B. 高卢人都享有与罗马人同等的公民权

    C. 贵族和平民间的矛盾得以解决

    D. 罗马行省的统治采取民主管理的模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50年,新中国从苏联、东欧进口的工业设备和原料占总进口的第一位,从苏联进口的日用品占进口货物总值的3.1%。1952年,中国直接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巨额贸易协议;同年,签订中日贸易协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有助于打破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②有利于新中国进行现代工业化建设

    ③建国初期我国日用品丰富无需进口

    ④欧日各国已经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清朝初年,内务府所辖官庄数量有限,如近歌官庄只有132处。光绪中期,由内务府管辖的官庄共886个,占有土地3356965亩,仅敬辅一带就有官庄373处,有地758739亩。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地区,许多土地落人淮系军阀官僚的手中,每家每年收租谷在2万石至5万石不等。这表明,晚清

    A. 租佃关系衰落

    B. 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社会转型艰难

    D. 农业规模经营趋势明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刊后,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顺应社会时局变化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统计,19世纪前期中国茶叶出口占中国贸易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但到了19世纪后期,茶叶出口却出现萎缩甚至滞销的情况。这是因为

    A.茶叶生产日趋萎缩 B.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列强放缓了对华经济侵略步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7~18世纪,欧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普遍具有的特征是

    A.推翻了君主制度 B.彻底解决土地问题

    C.向法治化国家过渡 D.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国传统解决民事纠纷是依靠中间人调解,调解无效时交官府;而官府也主要扮演调解人角色,在民事纠纷导致暴力事件出现后,才扮演法官角色。但到了明清,官府的法官角色越来越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代人打官司的“讼师”。这种变化表明

    A.古代中国法制意识淡薄

    B.社会发展提升法律的作用

    C.政府奉行以德治民理念

    D.民众已具备近代法律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30年英国格雷政府上台,开始对议会进行改革。其改革原则是尽可能保持现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这种做法

    A. 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B. 孤立了工人阶级

    C. 破坏了代议制度的原则

    D. 壮大了旧贵族势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56年,中共八大在各地先行探索开放市场的基础上,作出建立自由市场的决策。然而到1958年国家却取消了商品经济、关闭了集贸市场。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央反思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B.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

    C.经济体制由市场向计划回归 D.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其中“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指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 一五计划的实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何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3年下半年,盟国开始创建战后国际和平组织。美国强调要建立一个以美苏、英、中等几个大国组成的国际安全机构为核心的单一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大国要在战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起到国际警察的作用。丘吉尔称应建立一个世界性的组织,下设几个区域性委员会:一个是太平洋地区,一个是美洲,还有一个是欧洲。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主张建立一个包括美、英、苏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欧洲委员会处理欧洲大陆的安全问题。1943年10月30日,美、英、苏、中四国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四国“永认有必要在尽速可行的目期,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追性的国际红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1945年,在雅尔塔会议上最终达成建立战后国际组织的实质性问題。此后,国际安全形势出现了重大转机,但仍面临诸多的挑战。

    ——摘编自卞秀瑜《二战战时美苏英三大国对战后世界和平的构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盟国准备创建战后国际和平组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国际和平组织在运行中面临的挑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沈葆桢,曾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1874,日本派兵侵台。沈葆桢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份赴台湾布防设守。他提出“一曰理谕、二曰设防”的原则,对日本侵略者“据理诘之”,并明确告之“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又从各省调回轮船30余舰,布防于台湾海峡。在政治谈判与军事威慑下最终成功驱日。沈葆桢认为台湾为“七省门户”地位重要。他在台湾实行改革,地方行政单位增为二府八县四厅,并奏请移福建巡抚驻台;招募内地人到台湾垦荒;开设义学,以传统文化教化台湾原住民,并奏请为保卫台湾牺牲者建祠祭祀。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购铁甲船、以机器开采基隆煤矿。沈葆祯对台湾的治理开发,为台湾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摘編自吕宁《开山抚番:沈葆祯台湾防务建设中的重大举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葆祯成功驱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葆祯建设台湾的举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賴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屈原,岳飞到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再到抗日战争的英雄等都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习近平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前进。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