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9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传统在科学把握基础上激发的文化自豪感,是一种高尚的主体觉醒和自由,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与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强烈信心。

    中国曾被称为“诗的国度”,所谓“不学诗,无以言”。祭拜祖先需要唱诗,登高望远需要题诗,好友分别需要赠诗,入仕为官需要考诗……在中国历史上,诗歌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是中国文化的有力表达。可以说,悠长的中国历史孕育了诗歌的繁荣,诗歌的繁荣反映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诗歌创作的驱动力。怀抱文化自信,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就能够感知到民族文化的呼唤,将个人、时代与民族相联系,将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融合,从而使得无论是写景、状物、明理还是言志,诗人的创作不再是无本之木,而是拥有深厚的根基。文化自信还有助于克服诗歌的低俗化倾向,提升诗歌的内涵与品位。好的诗歌作品诗意盎然,诗情达意,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纯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展示出一种情怀与智慧,给予读者思想、美感和希望。

    当代新诗作者与传统文化相疏离,文化自信严重不足,从而使当下的一些新诗显得气短。诗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前无所适从,知识储备是个明显短板,从而导致诗歌创作的不自信。同时,在社会潮流的影响下,诗人受到各类言论影响,缺乏对中华文化的正确认知,缺乏对自己、作品和民族文化的基本自信。五千年的历史汇聚了民族文化的潮流,这股潮流在历史的雕琢下越发浑厚。在如此深厚的文学底蕴的影响下,诗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理应看得更远,做得更好。然而,当代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与诗歌之间已然没有什么联系了,诗歌的发展越发边缘化。在全球化娱乐化浪潮冲击的今天,商业利益冲击了新诗的严肃性,使之呈现出戏谑化的表达。一些新诗,诗意不在、诗性难寻。此外,人工智能写诗也预示着新诗的娱乐化走向。人工智能的创作仅仅是把不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按一定的逻辑进行组合,实现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甚至炮制,缺少对事件现场的感知与理解,弱化了新诗与人们生活、社会现实、人类情感的联系。

    新诗所面临的文化自信不足问题应该得到严肃对待,从而重建诗歌的尊严,唤起诗性,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血脉。

    诗人应树立“大时代催生大作品”的创作自信。诗人应坚持“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的真理性判断,从丰富复杂的现实中汲取营养,从鲜活真切的生命体验出发,以崇高的理想情怀和人文精神介入生活、反映现实,才能写出有温度的诗歌,引领人们向善和向上。我们所经历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正在过的生活色彩斑斓。以诗歌的语言反映时代生活的本真面貌是可以出大作品的,诗人应该有这个意识和自信。当然,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而言,思想与价值是其灵魂所在,诗歌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但也要注意对生活的主题与思想进行提炼和升华,给予读者思想上的启迪,避免其成为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浅尝辄止式的报告和记录。

    新诗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之成为新时代境遇下新诗创作的首要参照。诗歌也是一种砥砺精神的事业,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应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善于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养分,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创造新的文化辉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养料,提供智力支撑。立足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和地域文化,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的诗歌,无论在艺术形式还是主题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辨识度。

    今日,诗歌对于读者的价值与古时相比已有很大不同,强调诗歌回归文化自信,并非回归旧时创作规则,而是回归“诗言志”的初心。今日的新诗创作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这不是复古泥古,不是历史倒退,而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彰显,从悠久丰富的中国文化中找到进步的内在动力,以文化自信为基石彰显民族自信,展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诗的国度”,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古典诗歌才能拥有文化自信。

    B.全球娱乐化的时代浪潮成为新诗创作缺乏自信,诗意不足的根本原因。

    C.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就能创作出艺术形式与主题内容兼优的当代新诗。

    D.新诗要谋求发展,既要关注当代社会生活,也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化自信”的定义出发,从古及今,强调当代新诗创作应彰显文化自信。

    B.第3段从创作根基与审美品位两方面,论证了文化自信对诗歌创作的积极作用。

    C.文章论证新诗面临的问题时,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戏虐化、娱乐化等创作现象。

    D.文章既分析了新区创作的问题和原因,又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度的文化自信催生了古典优秀诗歌作品,两千年的诗歌发展又提升了文化自信,两者相辅相成。

    B.诗歌不是词组的简单拼凑,也非句子的简单分行,而是浓缩生活与情感的语言艺术,这是人工智能诗歌创作难有精品的原因。

    C.诗歌既要反映时代生活的本真面貌,也要对生活的主题与思想进行提炼和升华,这是对“艺术创作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生动体现。

    D.未来的新诗创作需要连接传统,应回归传统的“言志”初心与创作规则,使文化自信内化于新诗创作过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蜜蜂圆舞曲

    范小青

    一只离群的蜜蜂飞到老乔家的饭桌上,停下来,也不吭声。老乔看了它一眼,说:“你不说话,就以为我不知道要起风了?”客人惊奇地看着老乔。乔世凤说:“他就是这样,他和蜜蜂说话,我们听不懂,它们听得懂。”乔世凤为她的男人骄傲,从她的口气里能听出来。客人连连点头,“果真是这样的,我们在外面就听说老乔的蜜不一般。蜜蜂听老乔的话,酿的蜜肯定是不一般的。”

    这个客人带着十斤蜜跟着风一起走了。经历了返程时湖上的惊涛骇浪之后,惊魂未定的客人对船家说要在湖上建桥,采购老乔的蜜。

    桥竟然就真的建起来了。有人欢喜有人忧,船家失业了,老乔发达了。

    一只蜜蜂飞到了老乔家的饭桌上,停下来,也不吭声,老乔有一点异样的感觉,他回头看了它一眼,顿时变了脸色,你是谁?蜜蜂仍然不说话。

    老乔知道,有人进岛了,不是一般的人,是一个养蜂人。

    没那么容易的,岛上有些人家也曾经养蜂,可他们屡试屡败,他们不会像老乔那样和蜜蜂说话,他们不知道蜜蜂在想什么,最后他们都放弃了养蜂的想法。

    老乔见到那个进岛的养蜂人,他在村东头面湖的空地搭了自己的窝,老乔用眼角的光一扫,知道他有二十箱蜂。

    养蜂人是个老头,北方人,他告诉老乔,他叫朱小连,让老乔叫他小连。老乔如果愿意,也可以叫他小连。老乔笑了笑,说:“你比我年纪大,我叫你老朱吧。”

    朱小连早就听说笠帽岛上遍地奇花异草,从前他就来过,可是半路上被大风大浪打回去。我还以为我和这个岛没有缘分呢,朱小连想,哪里想到竟然有桥了。

    桥,真是个好东西。但有时候也不见得。

    朱小连的蜂体格强壮,采蜜本领大,再加上朱小连的采蜜成本又低,他的蜜价就低一点。别人来买蜜,总是冲着老乔来的,但他们看到朱小连的蜜便宜,却还是跑到朱小连那里买蜜。

    一只蜜蜂停在老乔的肩膀上,老乔甩了一下肩膀说:“你不用跟我套近乎。”老乔听见了蜜蜂的嘲笑。老乔竟然真的错了,连自家的蜂都认不出来了。老乔从来没有出过错,自从朱小连来了之后,老乔就开始出错,老乔心里有什么东西被搅乱了,乔世凤也越来越沉不住气了,她只知道跟老乔煽风说,他要是不走,我们怎么办?

    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他是谁,我是谁?

    但是,朱小连的蜂在一个很深的山坞里找到了南山蜜梅,而且赶在蜜梅凋谢之前酿出了传说中的梅蜜。一个客人打走了朱小连所有的梅蜜,他还在岛外到处告诉别人,朱小连让南山蜜梅的蜜从传说来到了现实。

    乔世凤带回来一群蜂,悄悄地让它们停在桌子上,慌慌张张跟老乔说:“蜂来了,天气也预报了,要变天了,要大变天。”老乔看了看那些赌着气的蜂,又看了看天,老乔跟它们说:“你们以为不出声,就能骗得了我?”

    乔世凤赌咒发誓说:“要来暴风雨了,大的暴风雨,老乔你三天之内无论如何不能放蜂。”

    “你什么意思?”老乔问乔世凤,“明明好天气,你说要变天,你想干什么?”老乔去看乔世凤的眼睛,乔世凤避开了,老乔看不见她的眼睛,他忽然就感觉到一阵心慌,跟着心就掉下去了,掉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找不到了。

    老乔是会看天的,天不会变,根本就没有暴风雨,但是老乔竟然听了乔世凤的话,他没有放蜂。我只关一天。老乔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肯定只关一天,这么好的天气,不放蜂采花粉,罪过的。

    可是,接连两天,老乔为什么仍然找不到乔世凤的眼睛?

    乔世凤的眼睛正在山坞里,她眼睛里长满了死去的蜜蜂。朱小连的蜜蜂全死了。它们的肚子胀得像一面面小鼓朝天翻着。乔世凤笑了,笑着笑着,忽然间,她哭了,嚎啕大哭。她的哭声震荡着整个山坞,整个小岛。

    这时候老乔的蜂正在蜂箱里探讨,这么好的天气,老乔怎么会叫我们歇着呢?后来乔世凤的哭声就震荡过来了,它们在片刻间就听懂了乔世凤的哭声,它们震惊了,它们在蜂箱里暴动,它们轰开了箱盖,像子弹一样射了出去。

    朱小连空着身体走了。

    他没有坐车从桥上走,来的时候他是从桥上来的,他走的时候,不想再过桥,那是他的伤心桥。朱小连找到了船家,他要坐船走。

    有了桥以后,船家就没活干了。可是后来船家又有活干了。没有桥的时候,大家想桥,有了桥,又有人不要走桥,要坐船。现在的船费比从前贵了,比过桥费还贵。但是人家还是要坐船,要不然他们挣了很多钱,怎么花得掉呢?

    湖面上风平浪静,船家总是在跟朱小连说话,他总是在隐隐约约地告诉他什么,他说朱小连的蜂不是胀死的。船家说:“如果用南山蜜梅的蜜拌上农药,蜜蜂就闻不出药味了。”朱小连仍然没有听明白。他只是在想,他还要养二十箱蜂,他还要到岛上来,老乔说的不错,岛上遍地奇花异草,是养蜂的好地方。老乔是个好人,他的女人也是个好人。

    一只蜂飞到了老乔家的饭桌上,老乔不看它,它喊了老乔几声,老乔仍然不回头。蜂生气了,上来蜇老乔。老乔曾经跟它们说不要蜇人,因为你蜇了人,你就会死。但是现在老乔的蜂蜇人了,而且蜇的是老乔。

    这只蜂蜇老乔的时候,他的几十万只蜂,正在村子里疯狂地蜇人。老乔跌跌撞撞跑来了,“你们别蜇了,你们会死的。”老乔的蜂正在一只一只地死去,小小的身子直落落轻飘飘地往下掉,像洒落了一地的花粉。

    老乔朝着满天遍野疯狂的蜂哀求道:“求求你们了,别蜇了,我答应你们,我们马上就走!”

    老乔打点了行装,收起蜂箱,他没有过桥,却去找了船家。船到了岸,船家看到老乔往北走了。船家以为老乔走错了,往南走,才有蜜源,但是老乔却往北去了。老乔从来都是正确的,但这一次,老乔往错误的方向去了。这时候,老乔正在想,朱小连,他为什么要别人叫他小连,我从来没有叫过他小连。

    附记:当一只工蜂发现一处丰富的蜜源时,它就在蜂箱里跳舞,以这种方式向其他蜜蜂通报它的发现。

    舞姿不同,通报的内容就不同。如果蜜源就在附近,它就跳圆舞。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通过“客人”形象的设置,引出了养蜂人老乔的形象特点,又自然引出了“桥”,推动情节发展。

    B.朱小连的蜜蜂全死了之后,乔世凤“笑着笑着”又“嚎啕大哭”,这一处细节刻画是乔世凤复杂心情的体现。

    C.朱小连坐船离开时,船家的话已经揭示了谜底,但他“仍然没有听明白”,可见他内心的单纯善良。

    D.结尾处“老乔往错误的方向去了”,“错误”一词意味着老乔在人性的深渊中无法找到救赎之路。

    2.蜜蜂在表现小说的主题上有什么作用?结合文章和附记部分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高,字公颐,少慷慨,慕名节。登进士第,累辟使府,有赞佐裨益之誉。代宗登极,征入朝,累官至给事中、御史中丞。建中二年,擢为京畿观察使。以论事失旨,贬韶州长史,复拜为给事中。贞元元年,德宗复用吉州长史卢杞为饶州刺史,令高草诏书。高谒宰相卢翰、刘从一曰:“卢杞作相三年,矫诈阴贼,退斥忠良。朋附者咳唾立至青云、睚眦者顾盼已挤沟壑。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高又于正殿奏云:“陛下用卢杞独秉钧轴,前后三年,弃斥忠良,附下罔上。杞罪合至死,陛下好生恶杀,赦杞万死,唯贬新州司马,旋复迁移。今除刺史,是失天下之望。伏惟圣意裁择。”上谓曰:“卢杞有不逮,是朕之过。”复奏曰;“卢杞奸臣,常怀诡诈,非是不逮。”上曰:“朕已有赦。”高曰:“赦乃赦其罪,不宜授刺史。今饶州大郡,若命奸臣作牧,是一州苍生独受其弊。上良久谓曰:“若与卢杞刺史太优,与上佐可乎?”曰:“可矣!”遂追饶州制。贞元二年,上以关辅禄山之后,百姓贫乏,田畴荒秽,诏诸道进耕牛,待诸道观察使各选拣牛进贡,委京兆府劝课民户,勘责有地无牛百姓,量其地着,以牛均给之。其田五十亩已下人,不在给限。高上疏论之:“圣慈所忧,切在贫下。有田不满五十亩者尤是贫人,请量三两家共给牛一头,以济农事。”疏奏,从之。寻卒于官,年六十,中外叹惜。宪宗朝,诏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袁高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B.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C.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D.爰免族戮/虽示贬黜/寻已稍迁近地/若更授/大郡恐/失天下之望/惟相公执奏之事/尚可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极,原指登上屋顶或高处,这里的意义与“登基”基本相同,是指皇帝即位。

    B.司马,古代职官名称,常用来安置贬谪及闲散官员。“江州司马青衫湿”即是证明。

    C.朕,秦代以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我”或“我的”,自汉武帝始成为皇帝的自称。

    D.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于汉朝的“州”,“道”的最高长官为观察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高年少慷慨,入仕途有挫折。袁高年少时志气昂扬,仰慕名节,进士及第后多次被征召并获美誉,到朝中任职后步步晋升,但也有被贬的情况。

    B.袁高直言品评,未获权臣欢心。袁高向卢翰、刘从一两位宰相进言卢杞不适合担任饶州刺史,希望二人上奏改变皇帝决定,但此举动却导致两位宰相不悦。

    C.袁高劝诫皇帝,使其最终妥协。袁高向皇帝阐明不应授予卢杞刺史职位的原因,皇帝多次辩解后虽然改变了原有任命决定,但是仍然欣赏饶州施行的制度。

    D.袁高心系百姓,扩大供给范围。皇帝为京城及附近地区有地无牛的百姓分配耕牛,但却不包括土地不足五十亩的人,袁高上奏皇帝这些人也应在考虑范围之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用卢杞独秉钧轴,前后三年,弃斥忠良,附下罔上。

    (2)今饶州大郡,若命奸臣作牧,是一州苍生独受其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山寺

    王令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

    常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气象开阔,一个镜子巧妙的将江山融为一体,山水自然相合。

    B.第三句构思巧妙,用楼台影落、鱼龙惊骇的视觉感受来侧面展现楼台宏伟。

    C.第五六句远眺近观、触目成趣,生动地呈现出一幅和谐和而静谧的景象。

    D.“日暮”一句,白鸥任意飞翔、无拘无束的景象,隐含着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的写出了长廊如腰、屋檐高挑、宫殿依山而建,结构精巧的景象。

    (2)《夜雨寄北》中,诗人将满腹的寂寞思念寄托在对未来团聚的幸福想象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四大名绣分别是苏绣、粤秀、湘绣、蜀绣。其中苏绣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春秋时期开始就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随着南方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到了宋朝,由于苏州种桑养蚕业的蓬勃发展而成为丝绸之乡,城乡手工作坊林立,刺绣得到空前发展,表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各种绣品也逐渐从日常用品发展为观赏品。在元、明、清时期,苏绣都有不少创新与发展,在观赏品中,大多以名人书画为绣稿,(     ),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在构图      上讲究平衡对称,花纹图案繁多,层次分明叠峦,画面      ,既有仙鹤,凤凰等表示吉祥的动物,也有玉兰,牡丹等     植物,还有人物历史故事画像,把苏绣的技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人们常用“惠女春风手,百花指端吐,菩萨观花中,自然结真果”的妙句来     明代苏州吴县秀女薛素素的画绣。此时的苏绣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细、雅、洁”的风格。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技巧  活灵活现  名贵  赞颂

    B.策略  栩栩如生  显贵  颂扬

    C.策略  活灵活现  显贵  赞颂

    D.技巧  栩栩如生  名贵  颂扬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材广泛,把国画与刺绣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

    B.把刺绣和国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内容广泛

    C.把国画与刺绣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题材广泛

    D.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实现了国画与刺绣的有机统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苏州种桑养蚕业的蓬勃发展而成为丝绸之乡,城乡手工作坊林立,刺绣得到空前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B.苏州由于种桑养蚕业蓬勃发展而成为丝绸之乡,城乡手工作坊林立,使得刺绣得到空前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C.由于苏州的种桑养蚕业蓬勃发展而成为丝绸之乡,城乡手工作坊林立,刺绣得到空前发展,表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D.苏州由于种桑养蚕业蓬勃发展而成为丝绸之乡,城乡手工作坊林立,刺绣得到空前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最新研究表明,___________可能有助于改善心脏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研究人员根据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对受试者的饮食模式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最常吃植物性食品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了16%。虽然个别食品可能存在一些差异,然而___________,人们还是应该多吃蔬菜、坚果、全麦、水果、豆类和更少的动物性食品。先前的研究结论是植物性饮食对心脏健康有益,但___________,研究对象只限于素食主义者,而不考虑其他的饮食模式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经过近4年的建设,大(同)张(家口)高铁项目建设已经接近尾声。大张高铁的静态验收即将启动,今年年底可全线通车。大张高铁东接京都“北大门”张家口,西连大同,呈东西向连接晋北和冀北地区。其中,东端衔接京张铁路和呼张铁路,西端连接新建北同蒲四线,进而连接大西高铁,建成后将成为华北北部的快速客运网组成部分,对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车后,大同市居民从大同乘坐高铁到张家口仅需40分钟,而大同至北京的通行时间,也将从6个小时缩短至100分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9月,上海闵行区中华慈善日活动中,根据“中国好人”毕原鸿、毛怡夫妇慈善事迹改编的舞台剧《大爱无疆》正式上演。10多年前,毕原鸿夫妇的儿子毕明因病去世,两位老人在悲痛中想起二儿子生前“想建一所爱心学校”的愿望,于是他们省吃俭用,将上海的两套房产和毕生积蓄120万存款全部捐出,援建陕西省柞水县“毕明学校”,成立“毕明慈善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资助困难学生,用善行来纪念儿子。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照顾老人的生活;受到资助的学生也常来探望老人,表示自己大学毕业了,也能帮助别人了。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