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1624年,英国通过专利立法。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共批准了3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后的占2639项,尤其是1800年到1809年就有924项。由此可以推知

    A. 工业革命开展促进专利立法

    B. 英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C. 民主政治确立推动技术进步

    D. 知识产权保护适应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春秋战国之际,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起魏三家新兴的大夫劳力所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候,晋国灭亡“三家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A. 异姓诸侯日益坐大

    B. 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

    C. 大夫势力左右政权

    D. 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45年比利时鲁汶大学规定,入学者必须宜誓效忠罗马天主教会,反对路德教义及其他宗教异端。同样,西欧不少国家或地区世俗统治者,则要求本地大学入学者,不但要宜暂效忠于本地教会,还要效忠于其本人。此类现象说明了西欧

    A. 天主教会势力遭到削弱

    B. 信仰自由成为社会共识

    C. 大学教育摆脱神学束缚

    D. 学术研究形成浓厚氛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

    A. 植根于佛道的思想

    B. 是儒学发展的倒退

    C. 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D. 具有包容创新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后来清政府发现有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于是在1906年,于驻日使馆内设游学监督处,加强对留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这说明

    A. 留学教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B. 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

    C. 明治维新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D. 留日学生受到清廷的有效管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旨在

    A. 重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C. 阐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

    D. 强调应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古代雅典,曾立法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奴隶主不能随意卖掉奴隶,在奴隶年老之后还得赡养他们。在城市的多数行业中,奴隶可以取得与自由人一样的薪水,甚至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 民主制度趋于完善

    B. 人文精神受到重视

    C. 公民群体日益壮大

    D. 商品经济发展受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分布情况见下图。据下图可知,当时

    A. 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B. 交通设施趋于完善

    C. 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

    D. 政治重心发生转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这些成就

    A.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D. 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1945年中共七大报告中又指出“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我们是欢迎的。”这一政策的转变

    A. 主要是为了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

    B. 说明党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道路

    C. 主要基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变化

    D. 反映了党的对外经济政策的成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是廖冰兄的《抗战之变化》漫画,该漫画昭示的主题是

    A. 日本侵华手段极为残忍

    B. 抗战是一场持久的战争

    C. 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D. 中国能迅速赢得胜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61年—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投入资金(10亿卢布)

    6.3

    11.7

    19.5

    拖拉机(千辆)

    170

    235

    287

    收割机(千辆)

    57

    59

    70

    载重汽车(千辆)

    52

    102

    187

    无机肥料(百万吨)

    16

    40

    65

    上表数据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希望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

    B. 解决重工业产品过剩问题

    C. 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

    D. 优化工业化中的资源配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朝社会保障机构有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与漏泽园等。福田又称作佛教徒的功德田。北宋福田院设在东京(今河南开封),由开封府直接派人管理,收养对象为首都一地的老幼残疾且无依无靠的贫困人口。宋徽宗多次下诏敦促各州府建立养老济贫机构,居养院、安济坊到宋徽宗时最为普及完善,遍及全国各州郡。到南宋时,发展出专业性的收养机构,如安老坊、婴儿局等。大宋律法《宋刑统》对社会保障救济作出规范,政府对执行不力的官员给予严厉惩办,并定期派“监司巡历检察”。宋朝的医疗济贫机构叫医药惠民局,北宋时创立,其中的安济坊作为专门性的扶贫机构,其职能是负责收治家庭贫困的病患者。漏泽园乃国家免费公墓,既安葬无名尸体,也允许无地无钱的贫民安葬自己的亲属于此。

    ——摘编自赵映椿《宋代社会保障救济制度述略》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实施社会保障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主政西南军政两年多,他认为“单就国防问题考虑,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搞好民族团结的前提即尊重少数民族,为此,邓小平提出“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程度有机结合”。经济问题“关键就是首先要使他们在贸易中获得利益,然后帮助他们逐步地从农、工、牧、商等方面发展”。邓小平强调民主改革“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同少数民族商量”,“用开代表会议的方式解决问题”。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民族隔阂和文化贫瘀现象,邓小平提出:首先要以卫生工作为中心:其二,办训练班着重宣传民族政策:其三,创办民族学院,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他以后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更强调民族地区的“政策是要着眼于把这些地方发展起来”。

    ——摘编自雷志敏、张家燕《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4年8月,英国部署在远东的海军兵力变得相当薄弱,而它们要保护的地域范围则从印度洋一直到太平洋。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自治领的海军在内,英国海军在新西兰派驻有4艘巡洋舰,在澳大利亚部署了1艘战列巡洋舰、4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2艘潜艇。另外,英国海军中国分舰队有1艘预备役老式战列舰、2艘装甲巡洋舰、2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3艘潜艇,东印度分舰队有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相比之下,可以集中全部兵力于本土的日本海军有2艘“无畏”舰、2艘高速战列巡洋舰、14艘“前无畏”舰、13艘巡洋舰、13艘轻巡洋舰、7艘老式巡洋舰、9艘炮艇、50艘驱逐舰、31艘鱼雷艇和13艘潜艇,总计46万吨。德国东亚舰队有2艘装甲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和8艘炮艇。另外,法国在远东部署有2艘装甲巡洋舰,俄国有1艘装甲巡洋舰,法俄还各有2艘和1艘老式小型巡洋舰。随着战争形势的急剧变化,英国对日本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不得不从限制日本的立场上步步后退。

    ——摘编自胡杰《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4年8月各国在远东海军布署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海军布署所带来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933—1937)》

    材料三  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收效甚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府

    对外政策

    主要内容

    杰斐逊政府(1801—1809年)

    孤立主义

    “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最大限度地保护美国在本土的一切利益,完善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

    麦金莱政府(1897—1901年)

    合伙主义

    与欧洲国家合伙控制亚洲落后国家,针对中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威尔逊政府(1913—1921年)

    国际主义

    积极推行通过结盟和建立国际制度实现多边国际合作,提出著名的“十四点计划”。

    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

    遏制战略

    “要按美国的构想来改造世界”,遏制苏联,在全世济:范围内建立反苏、反共的广泛联盟。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

    尼克松政府(1969—1977年)

    尼克松主义

    全球战略收缩,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

    ——摘编自雷考长《论美外交政策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