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7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天空,群星灿烂,诗人们写出了诸多优美的作品,作为读者,本当用心去读,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但是有人在阅读之余,偏要选出桂冠之作,于是便有了不少纷争。

    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自此,七律桂冠便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明代胡应麟认为《登高》一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压卷之作,王世贞也认为:“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当代学者孙绍振则认为王昌龄《出塞(其二)》,“不论从意象的密度和机理上,还是从立意的精致上,都不是前述‘压卷’之作可以望其项背的。”

    在这些评价中,第一都是唯一的;然而对于唐诗的评价,也有多元第一的观点。

    对于唐代律诗,明代杨慎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和沈佺期的《独不见》难分优劣,认为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诗法上,王世贞指出崔颢《黄鹤楼》与沈佺期《独不见》,“要不得为第一也”。他认为杜甫诗歌虽未尽善尽美,但是堪称第一,故隆重推出了《秋兴八首》中的四首。

    对于唐人绝句,也有多个第一的主张。明代王世懋对王昌龄《出塞》为压卷之作颇不认同,认为不过是“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指出“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相较于王昌龄《出塞(其一)》,明代敖英指出“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所以他认为这三首诗呈鼎足之势,都堪称第一。

    胡应麟不认同永恒第一的观点,他提出了分期的冠军之说。他在《诗薮》中指出:“初唐绝,‘葡萄美酒’为冠;盛唐绝,‘渭城朝雨’为冠;中唐绝,‘回雁峰前’为冠;晚唐绝,‘清江一曲’为冠。”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必角逐出桂冠诗作。明代钟惺、谭元春指出:“诗但求其佳,不必问某首第一也。”其实,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

    (摘编自朱美禄《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严羽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应当是唐人七律的桂冠。

    B. 胡应麟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言律诗的桂冠。

    C. 王世贞赞同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唐绝句压卷之作。

    D. 孙绍振认为《出塞(其二)》比不上《出塞(其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重点阐释了“唯一第一”及“多元第一”这两种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

    B. 文章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为读者理解不同观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C. 文章在分析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时,均使用了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

    D. 文章主体部分围绕唐诗桂冠之争展开论述,阐述前人观点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诗桂冠的论争集中在律诗和绝句,可见这两种体裁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诗体。

    B. 唐诗压卷之作的纷争中,评价诗歌的标准不一,有意象、立意、声韵、情感等。

    C. 好的诗歌给予我们艺术的享受和启迪,进而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

    D. 明代钟惺、谭元春主张读好诗,不必角逐出唐诗的桂冠,作者也认可这一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潘夫妇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每天起早贪黑,寒暑不避昼夜颠倒地奔波在去往同一家工厂的道路上,在每个月固定的日子领回一份聊以糊口的微薄薪金,这样生活,今天是昨天的复制,明天又沦为今天的翻版,毫无惊喜亦毫无新意可言。

    一度,我对这个乱哄哄的世界不再抱有希望。那是我人生中的一段黑暗时光。在那些日子里,我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弩机,随时准备着将满腔的愤懑射向试图向我靠拢过来的一切。同时,我的心灵更在徘徊与迷茫中找不到明确的归路。这种心境,直到我通过一碗热气腾腾、浇了卤汁和辣油的板面结识了老潘夫妇之后,才有了改变。

    老潘和他的女人来自安徽,皆是知天命的年纪,他们在我上班的必经之路上开了一家早点铺,主营安徽特色小吃“板面”,同时兼顾本地人的口味,也做些油条、豆腐脑、豆浆等杂食来销售。我和很多贪图便利的打工者一样,几乎每天都去光顾他们的面摊儿,久而久之,竟然由最初买与卖的关系发展成为后来的朋友。

    老潘貌不惊人,瘦高的个子,手大脚大,皮肤黝黑,微微有些驼背,他性格木讷,平时话很少,看起来老实而古板。老潘的娘子和老潘不同,她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给人很乐观的感觉,但美中不足的是,她身有残疾,她的左右脚很显眼的没有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使得她走路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恰恰是这样一个平凡得接近于卑微的女人,却将自己沐浴在了人生的明媚阳光里,她让我看到了存在于人类生命中那份无比宝贵的理想与希望。

    通过交谈我知道了,老潘夫妇的老家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遥远小城,家中年迈的父母尚健在,他们还有一个远在重庆高校攻读土木工程的儿子。为了赡养老人,更为了筹集儿子高昂的学费,他们远离亲人故土、在外地摆个小吃摊,辛苦是肯定的,每天和我一样起早贪黑,寒暑不避;但是他们坦然面对社会,努力劳作,没有抱怨。

    有一天,老潘的妻子跑过来很兴奋地对我说她准备考驾照了,现在正在温习理论试卷呢。我很诧异地问她,“你有买车的实力?”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早晚会有的!人活着不就得有个奔头吗?”那一刻,我被她感动了。是啊,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人生的精彩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所想,幸福生活是靠我们用双手打拼出来的,而不是埋怨诉苦得来的。世界从来不够完美,然而正是那不完美才让我们的拼搏具有了价值,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光彩。

    是老潘夫妇这样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教会了我该如何去面对世界,面对自己,那就是:即使是在平庸的日子里,也要学会好好地活着,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你应该去热爱的,别失去希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我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弩机”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失望与愤怒。

    B.小说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突出了老潘夫妇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饱满、丰富。

    C.小说中的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D.小说通过写老潘夫妇为生活打拼从而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蕴味的人生道理:热爱生活,别失去希望。

    2.小说开篇为什么要写“我”对生活的厌倦?

    3.读了这篇小说后,你认为老潘夫妇身上有何优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未几,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②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无何,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徙知黄州,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夫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手实法:宋神宗时所建立的令民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B.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C.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D.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B.“擢”,在古代官职变动中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陟”、“左迁”、“徙”与之同义。

    C.“吾侪”是指我们这些人。“侪”表示一类人,类似的词语有:属、辈、类、曹、族、等。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勇于担当。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就手实法直接向提举官指出这部法令的不当之处,让提举官大为吃惊,不久,朝廷得知法令有害于百姓,就废除了它。

    D.苏轼心胸坦荡。苏轼被小人排挤,离开朝廷到黄州任职时,与田夫野老相伴于乡间,并且在所居东坡之处修建一座房子,自号“东坡居士”。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②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深夜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暗含“思家”。

    B.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状,“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

    C.第三句写诗人对家中人深夜久坐的想象,“想得”从对方着笔,转入虚写,耐人寻味。

    D.末句主要写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也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家人的愧疚之情。

    (2) 诗歌三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两句的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2)在《离骚》中,写出了群臣嫉贤妒能,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记录走过的足迹,写下历史的华章。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大地    ,我们伟大祖国的面貌、伟大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根据资料统计显示,70年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70年   ,70年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筚路蓝缕的创业征程,掀起气壮山河的建设浪潮,闯出    的改革之路,张开拥抱世界的开放胸怀,创造了世界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今天,曾经温饱不足的人们,即将迈入全面小康;曾经    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曾经积贫积弱的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宣示的:“历史充分证明,(   )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无限美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资料统计,70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日新月异。

    B.根据资料统计显示,70年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C.资料统计显示,70年来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城乡面貌持续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D.根据资料统计显示,70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中国人民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B.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C.不仅中国共产党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中国人民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D.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是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是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沧海桑田  风雨同舟  推波助澜  一贫如洗

    B.翻天覆地  风雨兼程  推波助澜  一穷二白

    C.翻天覆地  风雨同舟  波澜壮阔  一贫如洗

    D.沧海桑田  风雨兼程  波澜壮阔  一穷二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青少年“文化消费”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文化元素”有:国学古籍、网游VR(虚拟现实技术)、笔墨纸砚、微信QQ、汉服唐装、书法、中国风歌曲、破洞牛仔裤、打赏刷礼物、卷裤腿露脚踝。

    请从中选择三四个“文化元素”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文化,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文化消费观。要求选好“文化元素”,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