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中等难度 1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韶乐与武乐是流行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宫廷雅乐。韶乐是虞舜太平之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是武工伐纣一统天下之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孔子认为“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此后各代,皆将韶乐定为国家大典音乐,无出其右。这反映的古代政治理念是

    A. 注重等级

    B. 礼法并施

    C. 崇尚和谐

    D. 凸显皇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

    A. 刺史制度渐趋完善

    B. 刺史地位显著提高

    C. 刺史监察范围扩大

    D. 刺史职权有所异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召集逃散,令着旧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宋初这一政策

    A. 旨在压制工商业发展

    B. 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C. 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

    D.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图为清代国子监(太学)大门外的下马石,石刻汉、满两种文字“官民人等至此下马”。此处文物古迹

    A. 缺少史料印证无法判断内涵

    B. 体现了满清政府的民族传统

    C. 用以严明宫禁之地出入秩序

    D. 彰显了儒学文化的特殊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删书衙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下设的一个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删改《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礼记》、《春秋左传》等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观念。其主要目的是

    A. 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

    B. 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C. 消除民众对儒学的盲目崇拜

    D. 扩大基督教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古之四民,士农工商,士为首,商为末。清末新政时期,大量士子从事其他行业,“弃儒就贾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导致当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读书人价值观的改变

    B. 个人创业的障碍消除

    C. 制度变革的进程加快

    D. 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图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八块浮雕之一。浮雕采用了立体层次构图'背景为天安门、华表、五色旗。该浮雕所纪念的历史事件

    A.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 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C. 推动国共两党走向联合

    D. 宣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84年,我国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各类商品实行计划内与计划外两种价格,即价格双轨制,8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先后出现两轮通货膨胀。这表明当时

    A. 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B. 传统经济体制仍具优势

    C. 国有企业制度根深蒂固

    D. 市场经济体制弊端显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为古希腊城邦制度下公民大会的会场遗址。公民大会召开时,各区公民位于四周的圆形看台上,城邦官员位于会场居下的场地中央,该会场的设计反映出古希腊

    A. 民众向往中央集权体制

    B. 崇尚圆满和谐的政治生活

    C. 平民紧密拥护政治领袖

    D. 集体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

    A. 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

    B. 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

    C. 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D. 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

    A. 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籍

    B. 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C. 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D. 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

    A. 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

    B. 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C. 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

    D. 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城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城。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纷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位银1350万两”。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古代到近代棉花利用的共同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各项建设事业掀开了崭新一页。《共同纲领》发出号召:“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命令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主要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幼儿园招收3~7岁的幼儿;初等教育,包括儿童和成人的初等教育,儿童初等教育7岁入学,年限5年,施以全面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业余工农速成中学、业余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各种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新学制明确规定工农速成教育和各级各类业余教育与其他各种教育占同样重要的地位。同时,还规定设立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和函授学校,设立聋、哑、盲等特种学校;各种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所必需的技术学校被列入了正规的教育系统,并建立了必要的制度;各种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都能够互相衔接,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形成了人民教育的一条康庄大道。……新学制从1952年起,在全国各地按照具体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行。

    ——摘编自李建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昀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9年4月至8月,苏联就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缔结三国相互援助的具体协议向英法提出一些建议,但谈判无果,英、法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略苏联,并希望改善彼此关系。1939年5月,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门坎事件”,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德、日又在谈判结成军事同盟。8月2日,希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同时,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带着希特勒亲笔签字的全权证书,动身前往莫斯科,他称:“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没有一个问题不能通过协商解决并使双方都感到满意。”23日正午,两架“秃鹫”运输机载着德国代表团到达莫斯科。斯大林、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通过两次会谈,当晚,双方正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有效期10年。

    ——摘编自高明振《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几点看法》等

    (1)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颜真卿,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为历代书法界所推崇。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最后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其字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书法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面对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兵连祸结,旧有制度已呈现瓦解之势,颜真卿起而建立楷书新典范是渴望重建新秩序的一种反映。

    ——据《旧唐书》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真卿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颜真卿备受历代书法家推崇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人文主义者们开创了一种趋势的话,那么启蒙思想便是这种趋势的最高峰。启蒙思想家们力图运用理性来分析自然界、政府、宗教、法律、经济和教育,而不愿借鉴任何基督教教义,彻底摒弃了宗教界拥有圣贤的论说。他们强调个人的潜在价值,将好的现世生活视为生命的真正目的,坚信个人能够通过理性之光完善自身和社会。代表人物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提出了建立在全新的国家与个人关系概念之上的政治哲学,认为国家的存在不应只是聚敛权力,也应该增加人类的幸福。基于这一观点,毫无建树的君主制甚至寡头政治,都越来越显得难以适应。在孟德斯鸠看来,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的出现。在卢梭看来,人民彼此都以平等身份共同签订契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和自己的一切权力都转让给整个集体而非任何个人。故“人民作为整体来说就是主权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摘编自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上述材料隐含了许多历史概念,从中提取一个相关概念,并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提取的历史概念与材料所述内容相关,并能从概念内涵及其形成发展和影响等穷面阐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