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7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学”这个词,其实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等。《礼记·学记》也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近代以来人们对于“国学”的界定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概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文化处于激烈的变革时期,也可以说是  ①  时期,中西古今文化交流冲突,国学不可能确立自己相对独立的疆域、规范。

    近代的“国学”概念后来又相继演变出“国粹”“国故”等概念词。有感于亡国灭种的危机,清末民初有一批知名的学者,他们形成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学术文化思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国粹派”,“国学”“国粹”两词难分轩轾,二者都流行于20世纪初年,蕴含爱国知识分子文化反思的意义。他们把文化传统冠之以“国”,包含了深厚的爱国  ②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旧文化激烈交锋之时,“国故”一词流行开来,大有取代“国学”之势,“旧派”“新派”国学家都使用了“国故”一词。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明确地将语言、文学、诸子学等一并纳入,进一步拓展了“国故”的传统涵义,大致勾勒出近代“国故”一词的涵盖范围。义和团运动后,西洋势力在中国迅速扩张,研究西学的学者日益增多,他们为区隔于以往的旧学术,将他们研究的内容称为“新学”,而称固有的学术为“旧学”;另一方面,他们  ③  以旧学之名,称固有的学术,于是发行杂志,名为《国粹学报》,与外来的学术相抗。后来有识之士认为,中国固有的学术,也未必都为jīng cuì,于是又将“保存国粹”之称,改为“整理国故”。随着“五四”新文化浪潮低落,“国学”一词在30年代得到普遍承认和运用,“国故学”的称谓则不翼而飞。

    (取材于《国学与大学德育》)

    材料二

    中国固有之学问,如经学、宋明理学、佛教、道教、孙子兵法、诗词歌赋,固然都可列入国学之林,而当今文化学者致力于研究的具有“中国性”“中国特色”的学问,也都可称为“国学”。

    季羡林先生认为:“国学应该是广义的‘大国学’范畴,不是狭义的国学。既然这样,那么国内的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国学不是“汉学”“儒学”等xiá ài的国学,而是集中国56个民族文化财富于一身的“大国学”。

    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成立国学院,首任院长冯其庸先生曾专门到医院与季美林交流,二人一致认为“大国学”教育应以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为主要内容,“大国学”蕴含着中国作为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民族家庭的和谐统一的思想精髓。这个思想告诉并告诫我们,真正广义的“国学”,应该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核心思想的集萃,同时这所有的文化思想又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它们构成了整体的中国文化。

    很多学者认为,国学研究形成于20世纪中西古今文化冲突、交流、融汇的历史时期,已经不可能完全脱离既有的话语环境。国学可以理解为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我们今天已经处在一个中西不可分隔的对话的时代,不可能完全离开西方学术思想谈中国学术思想,而是应该在批判继承百年来国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重新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基础上,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主体来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同时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主体来参与世界多元文明的融合。

    (取材于《国学与大学德育》)

    1.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仁见智 B.莫衷一是 C.难分轩轾 D.不翼而飞

    2.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第三段横线处,最恰当的顺序是

    ①文化保守特点尤为明显                    ②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影响

    ③一边从事政治与文化活动                 ④一边进行学术研究

    A.①③④② B.③④②① C.④③①② D.②④③①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处,正确的一项是

    A.过渡情结不屑 B.过度情结不懈 C.过度情节不屑 D.过渡情节不懈

    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注音与拼音对应汉字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jiàn)      精髓(suí)      精粹      挟隘

    B.国子监(jiàn)      精髓(suǐ)      精粹      狭隘

    C.国子监(jiān)      精髓(sui)      精萃      狭隘

    D.国子监(jiān)      精髓(suǐ)      精萃      挟隘

    5.下列涉及文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一般指对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B.荀子名况,字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提出“性善论”,代表作《劝学》。

    C.律诗是近体诗中的一种诗歌体裁,讲究平仄和押韵,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对仗。

    D.儒家思想也称儒学,以“仁”为核心,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人们对于“国学”的界定众说纷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学没有独立的规范。

    B.章太炎为弘扬儒学,拓展了“国故”一词的涵义,并明确界定了“国故”的涵盖范围。

    C.季羡林先生认为,国学应是汇聚多民族文化的“大国学”,不包含“汉学”“儒学”。

    D.作者认为我们当今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所以我们应适当学习并吸收外来文化。

    7.请给材料二中提出的“大国学”下一个定义。

    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国学”一词内涵的发展与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天坛墙根儿小记

    ①天坛是一座老园林,论辈分,颐和园都无法和它相比。如今,天坛在二环以里,交通方便,游人如织。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天坛尚处城外,比较荒僻,四周大多一片农田、菜地或破旧的贫民住所。直到体育馆以及幸福大街的居民区先后建成,一路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开到这里,到天坛才方便了些。天坛后来开了一扇东门,周围渐渐热闹起来,荒郊野外的感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打破而成了历史的记忆。

    ②记得小时候,天坛的外墙有一个豁口,我们一帮孩子常踩着碎砖乱瓦,从这个豁口翻进去。也怪,记不大清进天坛里面玩的事情了,只记得在天坛墙根儿黄昏捉蛐蛐,雨前逮蜻蜓的疯玩情景。那时候,家住打磨厂,过了金鱼池,就到了天坛墙根儿底下了,很近便。

    ③清代陈宗蕃的《燕都丛考》说:“天坛明永乐十八年建,缭以垣墙,周九里十三步,今仍之。”后来,这一道九里十三步的外墙,被后建起来的单位和民居蚕食了不少。不过,天坛东门这一带的外墙还完整。这一段墙根儿,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各种个体小摊贩的天下,紧贴墙根儿,一溜儿逶迤,色彩纷呈。还有一处专卖花卉的小市场,好不热闹,颇似旧书中记载的清末民初时金鱼池一带平民百姓为生计结棚列肆的旧景再现,历史真有着惊人的相似。

    ④天坛墙根儿内外,据说曾经生长有益母草,颇为引人眼目。清代《宸垣识略》中说:“天坛井泉甘冽,居人取汲焉。又生龙须菜,又益母草,羽士炼膏以售,妇科甚效。”清代《析津日记》里也说:“天坛生龙须邸菜,清明后都人以鬻于市,其茎食之甚脆。”

    ⑤这都是前朝旧景,天坛井泉和益母草早就没有了。不过,我小时候,天坛有很多马齿苋。马齿苋没有益母草那样高贵,只是老北京普通百姓吃常的一种野菜,想来,因其普通,生命力才更为旺盛,春来春去,一直延续生长,比益母草存活的年头更长一些。

    ⑥马齿苋老北京人俗称之为长命菜,既可药用,也可食用。益母草须清明前后食之,马齿苋得到夏至这一天吃才有效。因为夏至过后,是北京头人称之为的“恶五月”,天一热,虫害多了起来,疾病也容易多起来。吃马齿苋,可以消病祛灾,保佑长命。这一传统来自民俗与民间,延续了很久。我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年这时候都要到天坛墙根儿挖这种马齿苋。别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闹饥荒的年月,粮食不够吃,母亲常带着我和弟弟一起去挖,回家洗洗剁碎了包菜团子吃。

    ⑦如今,漫说天坛墙根儿找不到一根马齿苋,就是到天坛里面,也找不到了。如今的天坛里面,原来空出的那些黄土地,早都种上了花草,春天是二月兰,夏天是玉簪,秋天种些太阳菊、串红,姹紫嫣红,引人驻足。

    ⑧很长一段时间,天坛墙根儿被后建的房屋侵占和蚕食,其中最突出的是天坛医院和口腔医院。如今,为了北京中轴线申遗,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或腾退或迁移,还原了当年天坛轩豁的盛景,中间被外面楼房所阻断的地方被打通,天坛的墙根儿终于可以连接起来,几近陈宗蕃先生考察的那样,有着九里十三步的长度了。

    ⑨人们往往只记着祈年殿清末时曾被大火烧毁的经历,其实,在历史的变迁之中,天坛墙根儿的命运一样跌宕周折,而且,缠裹的周期更长。如果说天坛是一本大书,祈年殿是天坛最为醒目的内容,那么墙根儿则是这本书的封面,或是封面上必不可少的腰封

    ⑩如今,天坛的墙根儿内修了一条平坦的甬道,成了北京人晨练的好去处。每天清早,都会有好多人,手腕上戴着计步器,在这里跑步或走步。即使雨雪天,也有不懈者在坚持。当初,建天坛的时候,古人是为了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哪里会想到如今可以蔓延出运动健身的新功能。

    ⑪如今的天坛墙根儿外面,被整修得整整齐齐,曾经琳琅满目的个体户小摊,统统没有了踪影,一切像被吸水纸吸得干干净净。34路、35路、60路、106路好多路公交车,来往奔驰在天坛墙根儿下。每次经过天坛墙根儿或进天坛里面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想起这一切,特别是马齿苋。才觉得时间并非是如水一样一去不返,因有过它们的存在,便有了物证一般,让流逝的时间不仅是可以追怀的,也是可以触摸的。

    ⑫关于天坛墙根儿,还得说一件事。我有一个同窗好友,叫王仁兴。他刻苦好学,却因家庭困难,无法上高中继续读书,早早参加了工作。这让我很替他惋惜。我到过他家。从他家出来后,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我理解了他的选择,更理解了他的心情。

    ⑬1968年,我去北大荒,两年后,回家探亲,有一天,在壹条龙饭庄的后面,看见他坐在那里剥葱。后来,他靠着刻苦自学,最终从一名店小二成为一位研究中国食品史的学者。最近,他把自己刚刚出版的厚厚的大书《国菜精华》快递给我,顺便告我,他搬到了金鱼池。我心里有些吃惊,也有些不解——房子面积缩小了不少不说,质量也远不如原来的。

    ⑭他告诉我:“我一直有个夙愿,就是有一天能把家搬到天坛墙根儿来。现在想逛天坛过了马路就是,近便不说,一到晚上,夜深人静,把窗子打开,就能听见天坛里风吹来松柏滔滔的声音,你知道那是什么感觉吗?”

    ⑮他没有说那是什么感觉。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溜儿逶迤                   逶迤:蜿蜒曲折

    B.还原了当年天坛轩豁的盛景         轩豁:高大壮丽

    C.蔓延出运动健身的新功能           蔓延:生发

    D.我一直有个夙愿                 夙愿:一向怀有的愿望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同窗好友王仁兴这个人物着墨颇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他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B.第⑨段说:“墙根儿则是这本书的封面,或是封面上必不可少的腰封。”这个比喻说明墙根儿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既增添了内容的历史底蕴和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D.作者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有层次地向读者讲述了儿时的记忆和天坛墙根儿的变迁,行文举重若轻。

    3.马齿苋在文中有多处描述,对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通过与“益母草”的对比,突出了马齿苋虽普通,但生命力顽强的特点。

    B.马齿苋也称长命菜,因为它可以消病祛灾,更可为饥荒岁月的人们提供食物。

    C.马齿苋勾起了作者对过去天坛岁月的回忆,表达作者了对天坛的浓郁的感情。

    D.如今的天坛没有了马齿苋,如同没有了物证,便无法追怀和触摸逝去的时间。

    4.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出了天坛墙根儿的变迁,请结合全文具体说明。

    5.第⑨段说:“历史的变迁之中,天坛墙根儿的命运一样跌宕周折”,请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在你的生活周围是否也有类似因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事或物,并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不齿              看不起

    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老师

    C.郯子之徒              同类的人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全面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士大夫之族           蚓无爪牙之利

    B.吾从而师之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位卑则足羞

    D.不拘于时,学于余      此非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现在的很多人,他们离圣人也远去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难道都出于这个原因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句读不了解,疑惑就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或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接着阐述老师的职责,继而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再提出择师的标准。

    B.第②段运用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突出其严重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学者必有师的论点。

    C.第④段交代写作《师说》目的是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时”指“时间”,“古道”指“从师”传统。

    D.本文以散句为主,运用多种不同句式,又兼以慨叹、质疑、讽刺等语气,语言错落有致,情感充沛,又富有气势。

    5.韩愈引用“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来证明要从师求学的观点。《论语》中也有许多讲学习的名言。请从下面三则中选择其一,说说你的理解。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②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①

    陶渊明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②,宛辔③憩通衢④。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⑤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⑥凭化迁,终返班生庐⑦。

    注释:①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40岁的陶渊明为生活所迫,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赴京口上任,行经曲阿(今江苏丹阳)途中,作此诗。②冥会:暗合。③宛辔:放松缰绳。④通衢,喻仕途。⑤眇眇:渺小。⑥聊且,姑且。⑦班生庐,指隐者居住的地方。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或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年少钟爱琴书,寄心事外;虽衣食贫乏却怡然自得;表现了清高自守的品格,为后面写自己暂时出仕终将归隐的志趣做了铺垫。

    B.“时来苟冥会”四句写诗人把此次出仕看作命运的巧合和人生旅途中的小憩,于是命人准备行装,暂时告别田园,这体现了他顺应自然的天性。

    C.后四句叙写诗人今后立身行事的打算:坚守本性,不被现实约束,顺随自然,终将返回田园。这种儒家的处事原则,既有理智,又流露真情。

    D.陶诗的语言于平易中见精彩。如“目倦川途异”,一个“异”字便突显了江南山水之胜;对此美景,著一“倦”字,反映了对出仕的厌倦。

    2.从“眇眇孤舟逝”到“临水愧游鱼”,描述旅途所见所感。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条概括这几句诗抒发的情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名篇名句默写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任选其中的三个小题。

    陶渊明“弱龄寄事外”,写出自己年少时就不会逢迎世俗、钻营取巧,这种本性在《归园田居》中是这样表达的:(1)“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在做彭泽令时,挂印去职,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这种洁身自好、蔑视权贵的风骨,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写道:(2)“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和《劝学》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师说》提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3)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劝学》论证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就像“木受绳则直,(4)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论述了“差序格局”“礼治与法治”问题,请从这两个角度任选其一,结合书中的内容,评价下面的事例。不少于150字。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小陈举报父亲之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根据要求作文。

    春节的庙会、元宵的花灯、清明的细雨、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明月、重阳的菊花……这些传统节日的特定文化符号,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请按下面括号中的要求在“________(人或地点)的_________(节日)”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并以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