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52 题,其中:
单选题 48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6 题,中等难度 3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48 题
  1.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设郡36(后增至41),设县约1000左右。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设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以此可见,郡县制与周代“封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

    A. 形成了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体系

    B. 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C. 确立了以贵族世袭为特征的地方机构

    D.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A. 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 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 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A. 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 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 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 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A.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这说明战国时期

    A. 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B. 各国君主仍然维护分封制度

    C. 传统的宗法影响依然存在

    D. 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出现这种变化表明

    A. 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

    B. 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C. 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

    D. 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公元前705年,周桓王伐郑,大败,被射中肩膊,郑庄公未乘胜追击并遣使慰劳桓王。公元前554年,晋师侵齐,半路听说齐侯死,闻丧而还。这表明当时

    A. 儒家思想左右统治者决策   B. 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

    C. 周王室权威尚未受到冲击   D. 礼乐制度仍影响政治生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A.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 强化了周王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 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B. 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C. 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宋真宗意欲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写诏书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将诏书烧掉,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想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只得收回成命。这反映宋朝

    A. 君主专制走向衰落

    B. 集体决策的格局

    C. 君相矛盾不断激化

    D. 文官政治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学者指出:“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

    B. 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

    C. 不利于维护宗族团结

    D. 益于树立周王的权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题文)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司法机构逐渐独立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专制皇权趋于顶峰

    D.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 派文臣做知州

    B. 设“三衙”,收精兵

    C. 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王定宝在《唐摭言》中提到:“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绂(显贵的意思)望之继化。孤寒失之,其旗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该材料主要揭示科举制的实行

    A. 极大地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平等   D.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这两种制度"的后者指的是

    A. 三公九卿制

    B. 中外朝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议政王大臣会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终元一代,行省官发动叛乱或自行举兵,约有三次,此三次极少数短暂的反叛或举兵,均是以皇位争夺为中心的朝廷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而且多半是在皇位空虚之际,行省官各保其主所致。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A. 使国家的军政大权旁落

    B. 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C. 容易引发皇族内部纷争

    D. 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士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A. 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B. 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C. 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D. 中原文化已经统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 秦朝的三公九卿

    B. 汉朝的“中朝”

    C. 隋唐的三省六部

    D. 宋朝的枢密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海昏侯墓的发掘是近年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

    A. 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B. 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

    C. 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D. 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宋朝的台谏制度主要由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组成。在宋代,台谏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台谏势力猛增。苏轼在奏章中说道:台谏官员“言及乘與,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也。”下列对宋代台谏机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有利于加强对宰执百官的监督

    B. 台谏具有言事弹劾的监察职能

    C. 谏官设立不利于加强专制皇权

    D. 谏官谏议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皇帝便只有偷懒,把政权交付内阁,阁权慢慢地重起来。不过阁权虽重,而他们的官阶还是低,仍只五品……所以明代内阁大学士,就官制论,绝对不能和汉、唐、宋时代的宰相地位相比论。”材料认为明代内阁

    A. 因皇帝素质低下产生

    B. 地位与前代宰相相当

    C. 具有权重职轻的特点

    D. 标志皇权强化至顶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孟心史《明史讲义》载:“历代宦官与士大夫为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导致明代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A. 皇权旁落,朝廷吏治腐败

    B. 废除丞相,君主专制强化

    C. 设置内阁,权力中枢内移

    D. 权分六部,制约机制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台湾学者许悼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A.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B. 君主专制和官员任期制相结合

    C. 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D.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中对出身所做的调查:

    时间

    总人数,

    出身微贱的人

    所占比例

    春秋时期

    516

    134

    26%

    战国时期

    713

    392

    55%

    这说明

    A. 世卿世禄制度彻底消失

    B. 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

    C. 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D. 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内容。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

    ②隋唐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③北宋任用文臣做地方长官

    ④明朝废除丞相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封泥是中国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秦汉时期广泛使用,形式类似于西方的火漆。2014年12月,陕西出土的“右丞相印”、“廷尉之印”、“泗川太守”等5枚封泥,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批封泥印证了秦汉时期

    A. 郡国并行的制度

    B. 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C. 官僚政治的推行

    D. 国家实力日益增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 提髙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 -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

    D. 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 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 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

    C.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 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察举制

    D. 宗法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C.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

    A. 痛陈隋室苛法之弊

    B. 反对君主独断专行

    C. 主张实行分权制衡

    D. 建议扩大取士范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中国古代刑法中,“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属于各罪之首,而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十恶之首。材料说明古代中国

    A. 皇帝统治罪恶深重

    B. 皇权至上的司法原则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刑法只是皇帝的家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西汉列侯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据记载,高祖时期分封了147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汉武帝时期共分封了75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178人;武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侯25人,王子侯201人。这反映了

    A. 皇权得到加强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军事战争基本结束

    D. 分封制度得到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汉在秦乡置“三老”基础上,增加了县“三老”。刘邦对选拔县乡“三老”的要求,不仅是要年龄大、学识广,最重要的是要“能率众者”。“三老”选拔说明汉代

    A. 中央加强控制地方

    B. 不拘一格任命官员

    C. 察举官员注重声望

    D. 地方家族势力强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清朝有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A. 反对郡县制

    B. 反对分封制

    C. 改革中央官制

    D. 建立中央集权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A. 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B. 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 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D. 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人,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周官》

    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

    《史记》

    A. 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

    B. 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C. 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

    D. 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左传》中记载:楚子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遂罢之。”这段史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分封制已经瓦解

    B. 楚国赢得周王室的尊重

    C. 周王室以德治国

    D. 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周王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姓贵族为“伯父”,比自己年轻的同姓贵族为“叔父”;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异姓贵族为“伯舅”,比自己年轻的异姓贵族为“叔舅”。他们之间并不一定就真正存在那样密切的亲属关系。这说明周王朝

    A. 淡化君臣之义,提倡万民平等

    B. 重视血缘关系,用于治国理政

    C. 制定礼乐制度,规范贵族关系

    D. 讲究礼贤下上,广泛网罗人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1. 商人的宗教观念是万物有灵论,诸神中有帝或上帝等。帝或上帝主要具有自然权能与战争权能,在人事权能上仅作用于商王本身,而不作用于王以外的其他人。据此可知

    A. 商朝时原始宗教开始出现

    B. 中国早期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C. 皇权独尊的思想已经确立

    D. 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2. 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

    A. 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B. 监察官员,审理大案

    C. 统领百官,处理政事

    D. 草拟诏书,审议执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3. 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以“家天下”为特点的禅让制

    ②以贵族内部的森严等级为特征的分封制

    ③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

    ④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4. 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进使

    A. 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

    B. 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

    C. 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

    D. 官僚政治制度逐渐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5.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族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A. 宗法制

    B. 三公九卿制

    C. 皇帝制

    D. 郡国并行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6. 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记述

    出处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A.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B.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C.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D.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7. 某学者在其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著作中写到:“……掌户口及赋税,长官为户部司……掌全国茶、盐、矿冶、工商税收、河渠及军器之事,长官为盐铁司……掌统筹财政收支及粮食漕运,长官为度支司。”他笔下的制度创立于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8. 明朝时“天子与阁臣不常见,有所渝,则令内监先写事目付阁撰文”,而顺治帝则明“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在御前票拟”,且“凡有改正者”皆由皇帝亲裁。这说明清朝

    A. 内阁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B. 阁臣有权自主票拟供皇帝采纳

    C. 内阁大学士有权参与中枢决策

    D. 皇权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分析材料,以“制度创新与实践”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作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以关中为腹心,朝廷消费浩大,物产不足供应,不得不依赖江南漕运。安史乱后中原残破,賦入甚微,而运河又因战乱失修,运输成本大增,运量大降。代宗初即位时,长安斗米价至千钱,宫中无隔夜之粮.郊农搓谷穗以输官。刘晏根据运河各段水情特点及船夫对航道熟悉情况,采用分段转输之法,又制造专门船只,改进造船材料,用盐利雇船工专司行船,并调军队押运,终使成本降低,安全系数及运输效率大为提高。由京师至各地巡院遍设“疾足”(情报员),及时掌握各地物价动向,动用各处粮仓储备以调节丰歉.丰则入籴,贱则出粜,以防商人囤积居奇造成物价波动,官府又从中获利,此名为“常平法”。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推行的理财措施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晏推行理财措施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陆贾,楚人,曾两次出使南越,获得政治上的成功。秦汉之际,秦南海龙川令赵佗,乘中原战乱,自立为南越武王。公元前196年,刘邦遣陆贾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留陆贾数月,畅谈欢饮。陆贾回来时,赵佗赐给陆贾大批珍宝。陆贾拜赵佗为越王,令称臣,奉汉约。汉正式承认南越为封国,而南越则承认从属于汉,汉与南越从对立变为一家。吕后时期,赵佗三次遣使,请求解除遏制南越发展的禁令,毫无结果。于是,赵佗自称南越武帝,攻长沙国边城,并以金钱收买,使闽越、西瓯等归属于他,南越势力空前强大。汉文帝即位后,令陆贾再次出使南越。陆贾至南越,责备赵佗自立为帝。赵佗恐,去帝号,自称蛮夷大长老。从此,南越与汉长期和睦相处,经济稳定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贾两次出使南越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陆贾出使南越的历史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