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单选题 30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0 题
  1. 163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说道:“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人(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A. 三角贸易

    B. 价格革命

    C. 商业革命

    D. 资本积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637年,菲律宾检察总长孟法尔坤向西班牙国王报告说:“美洲白银运往菲律宾后,由那里转入我们宗教及王室的敌人(回教徒及其他异教徒)之手,而最后则流到中国去。”这反映了当时

    A. 西方对中国抱有敌视态度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 经济发展使拜金主义盛行   D. 中国与早期全球化存在联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22年,吴蕴初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厂。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C. 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

    D. 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 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 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 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 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

    A. 坊市界限被打破

    B.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 对外贸易的繁荣

    D. 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19世纪中叶,英国探险家利文斯顿指出,非洲“内地的劳动力枯竭了……非洲每个毛孔都在流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奴隶贸易的开展

    B. 工业革命的进行

    C. 人口生育的降低

    D. 移民政策的实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机工和机户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动力买卖关系。这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

    A. 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 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C. 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D. 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战国时期,荀子曾说过:“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表明荀子强调

    A. 小农经济的水平低下

    B. 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C. 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

    D.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C. 官府控制民窑生产

    D.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征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说明当时

    A. 草市的发展

    B. 夜市的繁荣

    C. 官市的管理

    D. 街市的突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据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该材料可以说明

    A. 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B. 万历年间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民营手工业中出现细密分工   D. 封建政府鼓励发展民营手工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西班牙将每年10月12日定为国庆日,是为了纪念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的探险活动。主导这次探险活动的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

    A. 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

    B. 表明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C. 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796年,一位英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材料表明

    A. 圈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

    B. 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未顾及儿童

    D. 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护海外贸易。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A. 思想解放的程度

    B. 中央集权的强弱

    C. 经济结构的差异

    D. 海军实力的高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钱乘旦、徐杰明在《英国通史》中写道:“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一现象开始于:

    A. 两国资产阶级革命   B. 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三次科技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洋务派在举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军队的过程中,遇到资金来源、原材料供应及交通运输等诸多困难。为解决这些困难,洋务派

    A. 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B. 着力创办民用工业

    C. 大力引进外国资本

    D. 宣传倡导使用国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

    A. 甲骨文以记载手工业为主要内容

    B. 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 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政策

    D. 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假如你是16世纪初的一位欧洲商人,你深知道“物以稀为贵”的道理,那么,你有可能第一个将下列什么产品运到欧洲市场上出售

    A. 亚洲的丝绸

    B. 非洲的黄金

    C. 美洲的烟草

    D. 澳洲的瓷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 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 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 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 属近代意义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B. 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 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 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汉书》上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农民更加勤劳

    B. 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 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 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 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 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两国的做法

    A. 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B. 有利于调节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

    C. 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途径

    D. 刺激了各国的出口贸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A. 青瓷、粉彩瓷器

    B. 粉彩瓷器、白瓷

    C. 青瓷、白瓷

    D. 白瓷、青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 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 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 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 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出现过一个特殊的阶段,被人称为“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是却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该“经济奇迹”出现的关键机遇是

    A.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民国政府实施奖励实业的政策

    D.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 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B. 导致地主阶级的兴起

    C. 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 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1)材料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材料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三: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3)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材料四:当黄河岸边柳树荫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啥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已经响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近代前夜的中国与世界》学习材料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进步的历史现象?据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工业主义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变化,最终把以这个乡村为主的土地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人的“大”城市,不到总人口的5%.这一现实在以后的5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1900年,人口过1万人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移民,欧洲的投资,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J.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材料三: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扣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

    ——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新航路开辟“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说明这一时期美国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导致中国现代化延误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