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9 题,其中:
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3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①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①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 从“独在”二字来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C. “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D. “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的身体需要变“碱”吗?

    ①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身体酸碱性”的理论传播开来,感冒发烧甚至癌症的源头被认为是身体变酸。有专家表示,60%的中国人的身体正在变酸。在这个概念下,每个人都惴惴不安,社会上含碱的保健品似乎也成为了灵丹妙药,人们争相抢购,都希望通过中和自己,找回健康。事情是这样吗?

    ②人们通常用pH值来衡量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在正常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这个pH值也是人体细胞完成生理功能的最佳酸碱度。

    ③“恐酸说”认为,在人代谢过程中,细胞将体内的营养物经氧化分解获得能量时,会释放出各种酸性代谢物。人体体液变酸就意味着内环境的改变,使细胞各种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酸于是成了万恶之源,可导致骨质疏松、糖尿病、肾炎、动脉硬化、痛风甚至皮肤松弛。酸性体质导致癌症的主要依据是日本医学博士用实验证明100%的癌症患者是酸性体质。但更多实验也证实血液酸化和疾病之间是互为因果。即虽然血液偏酸可能导致疾病,但多种疾病也会导致血液变酸,所以很可能你身体的多种不适先来自于疾病,然后才开始变酸。美国科学家张健经论证后表示:“酸性体质这概念纯属子虚乌有!”

    ④其实酸碱度不光不能决定我们的健康,甚至很难被改变。酸并非从口入,虽然“恐酸”说一再强调,保持人体弱碱性的基石是合理膳食,并将凡在体内分解的最终代谢产物是酸性的,像红肉、面粉、油脂、糖类等称为酸性食物,反之,像蔬菜、水果、豆制品等被称为碱性食物。但即使你天天摄入所谓的酸性食物,也不可能把pH变成6.8。因为人的体液具有很强的中和缓冲功能,其自身就能够维持酸碱度平衡,无论你摄入的食物是酸性、碱性,人体的pH值基本不变。

    ⑤人体从消化到排泄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酸碱平衡。就拿小肠说,它会根据食物的成分来调节对胰液中碱的再吸收,无论何种食物,到了胃里被强胃酸混合后变成酸性,到了肠道又被碱性的胆汁等混合变成碱性。而且,我们的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等几大缓冲系统,也使酸和碱无法引起血液pH值的急剧变化。当血液带着代谢产物经过肾脏时,肾脏会将酸性物质排出体外,并回收碱性物质,同时还控制和调整酸碱物质排出的比例,以保持机体pH值恒定。我们吃进去食物经过代谢后的最终产物之一为二氧化碳,能与水结合生成碳酸,这是体内最多的酸性物质,但我们的肺能够不断地排出二氧化碳,成为调节酸碱平衡效率最高的器官。

    ⑥其实,人体系统虽然一般呈弱碱性,但保持酸碱平衡最重要。人体中有几个地方还必须偏酸才算健康,人正常的尿液是呈酸性的。此外所谓的酸中毒其实离我们很远。人体血液pH值低于7.35时为酸中毒,但事实上,只有当肺部疾病影响正常呼吸,肾脏疾病影响正常排尿,医生才会查看他们的血液pH值是否能维持平衡。

    ⑦最后要说,过多地摄取碱性食物也会引起身体的不适,甚至反而会增加酸的含量。少吃面粉及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红肉等,过量摄取碱性食物,人体缺乏脂肪、蛋白质和糖,将造成营养失衡,也会促使体内脂肪分解增加供能,生成的酸性物质将增多。

    ⑧总之,虽然少食红肉多吃蔬菜确实对身体有益,但你大可不必大量买入含碱的保健品。如果你实在担心自己是酸性体质,那不妨喝点苏打水,因为即便是酸中毒,医生给患者最常用的也仅仅是小苏打。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身体酸碱性”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体的酸碱度很难改变,人体体液具有很强的中和缓冲功能,人体也能够根据食物的成分或体液的酸碱变化自动调节人体的酸碱度。

    B.人体应该追求平衡,偏酸或偏碱性要根据肌体的具体情况而定,一味追求身体呈碱性,过多摄取碱性物质,反而可能导致酸碱失衡。

    C.人体体液最佳酸碱度是PH值为7.35-7.45,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呈弱碱性,在这个范围内,人体细胞能最好地完成各项生理功能。

    D.人体的酸碱度不是身体健康与否的决定因素,一些疾病发生在所谓的酸性体质上,原因是多样的,更多实验也证实血液酸化和疾病之间是互为因果。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

    A.人体的体液变酸,可能会导致各类细胞功能无法有效发挥,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糖尿病、肾炎、动脉硬化、痛风甚至癌症等多种疾病。

    B.人的身体系统通常呈弱碱性,但这不是由人的饮食结构决定的,有时过少摄入油脂等所谓的酸性食物,反而会造成身体中酸性物质的增多。

    C.要保持人体的酸碱平衡,并不需要盲目服用碱性保健品或碱性药物,而主要应该控制膳食,调整饮食习惯,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

    D.人们所称的“酸中毒”其实不会发生,因为即使天天摄入酸性物质也不能降低PH值,人体的酸碱度是由人体自身系统严密监控着。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身体酸碱性”理论在最近一段时间广为传播,社会上含碱的保健品十分抢手,备受青睐。

    B.更多实验证实血液酸化和疾病之间是互为因果,因而美国科学家张健经表示:“酸性体质这概念纯属子虚乌有!”

    C.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红肉类物质之所以被认为是酸性物质,是因为有人认为它们在体内分解后最终会产生酸性代谢物。

    D.虽然消化、排泄和呼吸系统能够精密地控制人体的酸碱平衡,但如果少吃面粉及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红肉等,过量地摄取碱性食物也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对人的身体无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

    徐畅

    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靠窗的老太太说。“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老太太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

    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

    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

    “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

    “会一点儿。”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

    “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她自豪地说。

    “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她又说。

    “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老太太笑了,这是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脸。

    “你一个人去西藏做什么?”我没话找话。

    “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都这么说的。”她说。

    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

    “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我问。

    “今年整七十。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我是一个人过的。”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小军,”我说,“你儿子?”“对对,当然。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西藏,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她说。

    “旅游吗?”“不是,”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黑影,“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

    “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我说。

    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2001年。”

    “怎么了?”我问。

    “我骂了他一顿。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她眼睛眨巴着,“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也带着这么个玩意。登……登顶了。”

    “你儿子登上珠峰了。”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

    “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还有就是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拼好的。”

    “为什么他不亲自跟你说?这么光荣的事情。”我问。

    “他死了。”老太大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我右手一颤动,我明白,老太太说是去西藏看儿子,实际上是要去看珠穆朗玛峰。

    “总共死了三个人,都是在下山的路上,雪崩——你可晓得?”她说。

    “晓得。”

    “三个人都埋在雪里头,挖出来时手还保持着往外扒雪的姿势。”她补充说,“我老头子死了,我儿子死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把他们克死了,是我命硬。我早该死他们前面,我这叫人嫌弃的死老太婆。”

    我汗湿的手握着魔方,安慰的话是多余的,我缓缓拧动着魔方,等待她继续讲下去。“我儿子真正拼了一辈子魔方,从六岁就爱玩,一直玩到三十六岁,他也算这方面的高手了。”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却失败了。

    我把魔方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跟前。她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原本拼好的蓝色面也被打乱了。她连续转了十来下,想恢复原来的蓝色面,但是越拼越乱。

    “我跟你说过,我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她把魔方还给我。

    我看了一眼手表,凌晨两点半了。后来,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方图解。

    两个半小时后,天亮了起来。老太太理理满头白发醒过来,她看到桌子上魔方的红橙蓝绿黄白六个面都拼好了。她欣喜地望向我,抹一把干涩的眼睛,又转过脸去凝视着窗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写多名乘客途经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氧,意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并表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身体素质较弱这一现实的忧虑。

    B.文中的景物描写,意蕴颇丰.从“夜越陷越浓”到“天亮了起来”,象征着“我”与老太太之间从心存隔膜到彼此理解的转变。

    C.一样的魔方,对不同的人而言意义不同。对“我”来说它只是旅途中排遣无聊的工具;对老太太的儿子而言,却代表着一种不断超越、挑战极限的精神。

    D.老太太因“儿子”迷恋登山不顾家而痛骂了他一顿,导致“儿子”负气离家去登珠峰,结果不幸遇难,这让她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

    2.文中老太太两次说到她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蕴含的不同心理及重复出现的作用。

    3.文中老太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历(注),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厉:lài,同“癞”,癞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B.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C.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D.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人,即加刑于人。也指受刑之人,古代多以受刑之人充服劳役的奴隶,《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即是此意。刑人还可指代宦官。

    B.委质,古代卑幼见尊长,不行宾主接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称为“委质”。呈献礼物,表示忠诚信实,进而引申为臣服、归附。

    C.近幸,宠信,宠爱,也指君主宠幸的人。其中的“幸”,有“宠幸、宠爱”之意,如“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封建时代皇帝亲临也叫“幸”。

    D.国士,是指国中才华出众或勇力过人的人。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种类繁多,如贤士、智士、策士、巧士、勇士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知恩图报。为报智伯知遇之恩,豫让想方设法刺杀赵襄子,或伪装成刑人,或改变其容貌,毫不顾惜自己的生命。

    B.豫让为人磊落。他宁愿残身苦形也不愿假意投靠再伺机报仇,他认为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

    C.豫让心有信仰。他信奉并践行“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他之所以愿为智伯而死,是因为智伯以国士礼遇他。

    D.豫让为义牺牲。他第二次行刺被擒后,明知自己不能活命,但仍然拔剑跳起来刺杀赵襄子,最后义无反顾伏剑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2)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因为采摘白芷而加上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作者以鸟鱼自比,写出对自由生活向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3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耶稣(yē)   婆娑(suō)  镂刻(lòu)  流觞曲水(shāng)

    B.肄业(yì)   镣铐(liào)  葱茏(1ǒng) 敷衍塞责(sè)

    C.切磋(cuō)  瞭望(liáo)  挫折(cuò)  鲜为人知(xiǎn)

    D.蕈菌(xùn)  商榷(zhuó) 兑现(duì)   揠苗助长(y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僻静   辍学   缥缈   意气用事 B.鲈鱼   萧索   娇弱   急不暇择

    C.宛然   象弥   涸辙   心旷神贻 D.踯躅   猗郁   斑驳   开诚布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

    B. 噪音其实也是肥胖的诱因之一,这种最新的研究结果真让人觉得不可理喻。

    C. 在新春庙会的民间工艺秀现场,刺绣、面塑、剪纸、吹糖人等众多民间绝活亮相,令观众目不暇接。

    D. 自己再也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不为人知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王会长告诉记者,自宋朝以来,“李”“王”“张”一直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姓氏,李姓和王姓的部分人口曾经在北方地区广泛分布。

    B. 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 财政部门切蛋糕,凭什么标准?依据什么科学数据?在一些地方政府中,财政拨款并没有一个系统的量化标准,很多时候都靠领导个人的主观判断为评断的标准和依据。

    D. 广州恒大足球队首次参加“世俱杯”比赛,与非洲、欧洲和南美洲的冠军同场竞技,在收获自信的同时也看到了与世界强队的差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我的姐姐和刘董事长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一起学习、一起郊游,两个人在一起永远有说不完的话。

    B.在吸收前人经验基础上的《现代商业论》已经出版,现奉上大作一本,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斧正。

    C.在得知自己获得大赛一等奖的消息后,王教授激动地说:“老朽退休多年还能获此殊荣,感谢诸位的厚爱。”

    D.李老师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王杰同学把李老师送到家门口激动地说:“李老师您辛苦,请留步,慢慢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终期于尽(至、及)      冯虚御风(乘)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不能极夫游之乐(尽情享受)

    D.倚歌而和之(循,依)      则或咎其欲出着(责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不知东方之既白

    A.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相与枕藉乎舟中 D.其孰能讥之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白露横江

    C.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D.于是余有叹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选出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凌万顷之茫然

    A.悟言一室之内 B.渺渺兮予怀

    C.客有吹洞箫者 D.而今安在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③舞幽壑之潜蛟④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⑤侣鱼虾而友麋鹿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④/②⑥/③/⑤ D.①②/③④/⑤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译: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大家依次坐下。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听任苇叶般的小船飘流到各处,越过苍茫的江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D.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译: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又名“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就是农历十五的前一天。

    C.“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多用于男子名字。

    D.“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籍贯;“君圭”“君玉”前者为名,后者为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四季有春夏秋冬,人生有酸甜苦辣。我们总是在品味人生滋味中懂得了人生,不断成长。

    请以“滋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找准立足点,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