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这一变动

    A. 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B. 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C. 确立了贵族特权政治

    D. 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秦末,反秦武装领袖楚怀王与诸将达成“怀王之约”,承认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项羽杀楚怀王后,按照军功进行分封,如将齐国分为胶东、齐和济北三国,引起六国宗室的不满并反叛项羽。材料表明

    A.军功在分封中起到了决定作用

    B.分封制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

    C.项羽背信弃义导致其最后失败

    D.贵族政治已被官僚政治取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观察下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A. 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 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C. 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 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776年,乾隆帝谕曰:“明季诸人书集、词意抵触本朝者,如钱谦益等,均不能死节,妄肆狂狺(吹),自应查明毁弃。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幹济,诸人所言,若(明政府)当时采用,败亡未必若彼其速,惟当改易字句,无庸销毁。”这体现出

    A.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伦理

    B.清政府招抚明代知识分子

    C.官府罗织罪名迫害文人

    D.乾隆寓褒贬宣扬忠孝义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表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湘军182名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由此可知清末

    A.阶层流动方式有悖传统

    B.科举选官体系完全崩溃

    C.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

    D.社会流民问题十分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材料反映了

    A.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

    B.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

    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

    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由外国人蒲安臣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次是1887年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年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为清末改革做准备。这三次外交使团出国考察的变化反映了

    A.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

    B. 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C. 清政府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

    D. 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探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28年中共六大指出:“秋收武装起义在许多地方扩大了党在农民群众之中的影响,将土地革命的口号渗入了广泛的农民群众的意识之中;后来继续发展的农民斗争,以致于许多苏维埃区域之创立,大致亦由于秋收武装起义的影响。但是,秋收武装起义的政策之机械地应用,亦就发生有些地方的玩弄武装起义和军事冒险的行动。”这表明中共六大

    A.否定了城市暴动是革命的主要模式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肯定秋收起义和土地革命口号的意义

    D.指出秋收起义导致军事冒险主义盛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古希腊,一般城邦都禁止不婚,斯巴达还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的私人事务,生育下一代是公民的责任。公民的教育、生活方式,包括服饰、饮酒、娱乐等都受到控制。由此可见,在古希腊

    A. 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

    B. 规范公民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

    C. 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社会地位

    D. 城邦意识对社会多方面的渗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

    A.降低了人口平均寿命

    B.推动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C.造成了城市环境的严重破坏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的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中1961一1965年是9.8%,1966一1970年为23.4%,1971一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这说明当时苏联

    A. 农业经济呈不断发展态势

    B. 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农业助力

    C. 承受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

    D.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缥缈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这些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是:

    A.想象丰富,寄情人道感化

    B.深刻剖析,批判社会现实

    C.荒诞怪异,渲染精神创伤

    D.典型刻画,讴歌劳工大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树料一法国礼仪制度举世闻名:法国人一度被誉为欧洲最有礼貌的民族,1789年,一场攻占巴士底狱的骤变席卷全国,巴黎大街上充斥着互称“公民”的激进男女,在打倒波旁王朝的同时,也将优雅的法兰西礼仪——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着装礼仪等视作旧体制的毒瘤,逐一以革命法令彻底废除。1875年,动荡的法国开始消停,社会重新认可了传统的礼仪文化,礼仪规则在越发高雅、规范的同时又日趋平民化、大众化。从1914年到二战胜利,礼仪越来越简化快捷。然而到1991年以后,法国尊崇古典礼仪的社会群众越来越多,人们又开始使用一些早已不太习惯,消逝近百年的礼仪,如吻鼻礼、鞠躬礼。

    ——摘编自(法)鲁维洛瓦《礼貌史》

    材料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社会中无处不在。18世纪以来,伴随西学东渐,融入西方色彩的礼俗变革悄然伊始。辛亥革命后,中华礼制简约化与世俗化趋势无可逆转,一些古代礼俗如跪拜礼废止不行,“大人”、“老爷”等官场称呼不再使用、“先生”、“君”“女士”、“太太”等称谓成为时髦用语。1915年,陈独秀发文宣称:“中华固有之伦理、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遣,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股“国学热”的潮流带动了部分传统礼仪的回归,地铁上大学生的“汉服秀”、中小学校园诵读《弟子规》,举行“冠礼”,社会上朋友相见作辑打拱,夫妻互称“郎君娘子”等现象屡见报端网络。

    ——摘编自唐翼明《国学热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法两国社会礼仪演变的相同之处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初期和90年代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态度及其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13年底张謇出任农商总长,立即着手经济法制建设。他深知,想要快速顺利有效地进行经济法制建设,仅靠自己和农商部的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上获得时任大总统袁世凯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下取得广大工商界的参与和拥护。对于国务院,张謇尽量利用机会宣示和解释自己制定经济法规的设想和方案,以争取获得支持和同情。对于作为法律审核机构的参议院、众议院和法制局,张謇设法沟通,除了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已表示希望两院给予支持外,还在某些重要法规交付审议时,希望参政院和法制局视情况而简化审核程序,尽速审议通过。对于工商界,张謇尽量兼顾工商业习惯,吸收他们所提出的合理意见,如不能吸收则给予解释说服。张謇在制定经济法规时较多地注意到了本国的经济状况,如《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就是根据清末资政院在全国各商会讨论和广泛的调查基础上拟订的。

    《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经农商部邀请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后而制定。其他经济法规的制定,也比较广泛地征求了工商界的意见。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进行经济法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经挤法制改革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材料  李悝是魏文候、武候时参加政治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李悝曾兼采各国成文法而作《法经》。规定大盗要戍边守卒,重者则处以死刑。甚至还禁止道路拾遗,认为这是有“盗心”的表现。“贼”指伤人、杀人,“杀人者诛”,其家属没入于官。《法经》中规定一人越城者诛,“十人以上夷其乡及族”。“群相居一日以上则问”,三日以上要处死。

    李悝做《尽地力之教》。他认为农民“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即要农民加强劳动强度,以增加国库收入。李悝又作“平籴法”,即在丰年时向农民多征粮食以作为储备,供荒年时调剂之用,农民遍不至因饥馑而破产、流散。这样既缓和了阶级矛盾,又保证封建国家不失去大量的劳动人手。李悝这些措施,“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李悝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的世袭制度的挑战。

    ——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归纳李悝的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悝思想形成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反映出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现象。话剧的梗概如下:

    第一幕:戊戌改变后的某个上午,裕泰茶馆开业,掌柜王利发迎接各路茶客,有旗人前来歇腿喝茶的,有喝茶唱京戏的,有观赏斗蟋蟀的。刘麻子要把康六家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70—岁庞太监当老婆。茶馆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但常四爷偏要谈国事,一句“大清要完”,被请吏抓去坐牢。秦仲义说要去办工厂,搞实业救国。

    第二幕:民国初年茶馆渐衰,王利法迎合潮流实行改良,仍然难以为继。茶馆展现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外;刘麻子被砍了头……茶馆生意清淡,特务、兵痞常来敲诈勒索。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茶馆已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更大。物价飞涨,有名的艺人一次演出挣不上一顿饭钱。常四爷已难以生存,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法的茶馆就要被人霸占。他们含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暗,而大街上出现了阳光。

    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的知识,从上述话剧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话剧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