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51 题,其中:
单选题 48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31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48 题
  1. 商代国家体制有内服与外服之分,外服以异姓方国居多;西周时期,大规模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商周政制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A.部落血缘色彩增强 B.国家政权的强化

    C.财产地域观念淡化 D.神权政治的瓦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对如表所示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史料与考古发现

    备注

    俘殷献民,迁之九毕(西周的东都成周郊区之地);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国土中央)

    选自《逸周书作洛解》

    迁“有方(商的方国)多士暨殷多士”至成周

    选自《尚书周书》

    成周驻扎有八师(西周军队的最高编制单位)

    青铜器《舀壶》铭文记载

    在原成周地区发掘出一批与殷人习俗相同的殷周之际墓葬,其中随葬的青铜礼器种类繁多。

    考古出土

    A.亲商势力全部被武力安置在成周

    B.成周的建成消除了殷商贵族的反抗

    C.成周对周王朝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D.成周被分封给商贵族作为祭祀之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尚书·康诰》记载,周公在建成东都洛阳后,对四方诸侯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闻于上帝。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这体现了西周时期

    A. 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 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增强

    C. 倡导敬德保民维护统治

    D. 政治中心东迁使局势动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礼记·大学》记载:“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简而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由此可知

    A. 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性

    B. 分封制是家国同构产生的制度根源

    C. 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

    D. 国人追求社会的稳定和家族的和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周朝史官是由周王任命的世袭官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春秋前期,史官流向诸侯国;中晚期以后,逐渐流入卿大夫家,并导致了家史的兴起。这一变化反映了

    A.旧有社会秩序的破坏 B.周朝文化影响范围的扩大

    C.新兴的士阶层的崛起 D.文化知识在民间得到普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春秋中期,楚国灭掉其北邻若干小国后设县统治,由贵族担任县尹、县公,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晋、秦等国也相继推行县制。这表明当时

    A.三国率先实现君主集权 B.对地方的管理得到加强

    C.法家思想受到推崇 D.官僚政治基本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

    A.民本思想的盛行

    B.儒墨法思想融合

    C.诸侯争霸的需要

    D.小农经济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敬”“敦敬”“衷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主要因为秦国

    A.遵循古礼

    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力。这一变化表明

    A. 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B. 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

    C. 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离

    D. 激化了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对于汉初恢复分封制度,传统观点认为是刘邦鉴于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而导致短命而亡的教训;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基于楚汉战争时已分封诸王的事实;又有学者提出,刘邦深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汉族恢复分封制的认识。

    A.都基于汉初巩固政权需要

    B.缺少与周代分封制的对比

    C.后期的观点更具有全面性

    D.研究视角差异影响着结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嬗变过程,由此可知

    皇帝

    州刺史权力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不法行为”

    汉昭帝、汉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A.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B.监察制度体系日益完备

    C.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显露 D.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

    B.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

    C.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

    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写成“リ”,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反映了汉字的演变

    A.体现了审美和实用双重取向 B.取决于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C.根源于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 D.起到凝聚中华民族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魏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的种种奇异之处,都能在华夏历史上帝王圣贤的“奇异库”中找到,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夏帝王们专属的符号。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A. 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

    B. 门阀世族政治强化

    C. 君权神授理论系统化

    D. 夷夏观念日益固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东晋舍人在中书省中,位居九品,一般选自寒族,士族亦不屑于为此小官。到南朝时“诏命专出舍人”,正官即使如朱异(南朝梁大臣,出身官宦之家)大到做了散骑常侍、侍中、左右卫将军、领军,也要兼一个舍人。南朝官制上的变化

    A.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B.根源于动乱的社会环境

    C.旨在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包含了阶层变动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

    A.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B.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

    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中唐晚期,啖助、赵匡和陆淳等创立了“新春秋经学”,流露出极鲜明的欲重整人伦、重正纲纪的想法,使经学由以训诂为特色的章句之学向陈析义理方向发展。“新春秋经学”的创立

    A.否定了先秦传统儒学 B.起源于唐代三教合流

    C.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D.有助于宋明理学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宋代路级(地方行政级别)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一路之内分设四司,分别收州县兵、刑、政、财权力。正如时人所言,“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由此可知,宋代对地方的管理体制

    A.增强了地方应对危机的能力

    B.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C.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宋初,朝廷重用士大夫,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人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宋朝这些措施

    A. 体现了理性施政的精神

    B. 维护了科举程序公正性

    C. 扩大了平民入仕的机会

    D. 防范了宗室交结士大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宋代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建筑上追求砖木本色,诗文崇尚朴质平流,绘画以水墨山水为最高意境,瓷器造型稳重大方,制作规整,无繁杂装饰。宋代艺术风格折射出

    A. 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民众审美倾向

    B. 理学思想已渗透到世俗生活领域

    C. 商品经济发展提高大众生活水平

    D. 经世致用观含引导社会消费需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明孝宗时期,监察御史陈孜上奏指出:“国家政务我太祖、太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榷,取自圣裁。”这反映了

    A.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 B.内阁大学士实际执宰相之职

    C.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D.皇权受到阁权与宦权的制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土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B. 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 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 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据史载,“至正嘉时,湛甘泉、王阳明诸先生出,而书院生徒乃遍天下。盖讲学于斯为灿漫矣。……迄于隆万,此时天下几无日不讲学,无人不讲学。”明朝时江南地区讲学会的日益兴盛反映了

    A.科举文化的发达

    B.士大夫旨趣的转移

    C.社会结构的变动

    D.西方传教士的东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中西纪事》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

    A.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B.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C.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

    D.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局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删书衙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下设的一个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删改《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礼记》、《春秋左传》等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观念。其主要目的是

    A.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

    B.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C.消除民众对儒学的盲目崇拜

    D.扩大基督教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有人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告诉我们,试图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已经垂死的生产关系以挽救旧的上层建筑的做法,就像给一个因身体机制已经坏死而奄奄一息的病人注入强心针一样,或许他能够兴奋一时,但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该认识

    A.挽救了甲午战败的危机

    B.旨在认可中体西用思想

    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反映政治革新的必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895年,康有为曾记载道:入江宁居二十余日,说张香涛(张之洞字香涛)开强学会。……香涛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勿信此学,必供养。……吾告以“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这反映出

    A.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教条主义使改革潜伏失败危机

    C.维新派主导社会改革急于求成

    D.维新变法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1905—1907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民报》上发表了大量介绍社会主义的译文和论文,并指出“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据此可知,革命党人此举旨在

    A. 汲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

    B. 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

    C. 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D. 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提出较为全面的民族主义理论

    C.革命以各民族一律平等为首要目标

    D.革命派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1921年5月4日,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引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称:“学校不仅是为造毕业生而设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由此可见,胡适

    A.认为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发生改变

    B.强调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

    D.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主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

    A.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

    B.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干部必须阅读的12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含《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B.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加强对民众的马列主义教育

    D. 积极为新政权建设培养人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占比的变化,这反映出当时

    时间

    1949

    1953

    1956

    文科学生占比

    33.10%

    14.90%

    9%

    A.国家大力发展工业的需要 B.教育体制全面照搬苏联模式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建国初期,围绕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党内出现了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优先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造,一种观点则侧重于优先工业化,最终形成了“一化三改,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化滞后,三改超前”的状况。这说明

    A. 工业化道路应服从于所有制改造

    B. 经济建设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

    C.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D.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歌曲《何日君再来》创作于抗战时期,由于内容涉及借酒消愁,曾被视为上海堕落生活的写照。经台湾歌手邓丽君翻唱,这首歌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大陆,当时《北京晚报》发表多篇文章,批判它“过去腐蚀人们反抗国民党和日本人的战斗力,如今又要破坏社会主义的基础。”媒体的态度反映出

    A.民众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

    B.革命文艺始终应是社会主义艺术的主流

    C.海峡两岸关系因艺术分歧而走向僵局

    D.“双百”方针的恢复受“左”的思想干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1929年,毛泽东教育党员要“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人空想和盲动的深坑”。1978年,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兴起。真理标准问题还需要再次大讨论是因为

    A. 实事求是一直是党所坚持的思想路线

    B. 教条主义与个人崇拜阻碍了社会进步

    C. 当时社会正在堕人空想和盲动的深坑

    D. 改革开放的深入需要实事求是的实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个根本问题上,重新恢复和确认了中共八大的正确估计。中共十九大认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次认识,都反映了

    A.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果 B.拨乱反正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C.社会发展始终注重综合平衡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在智者学派的影响下,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对神和命运之类的观念提出了异议。他所表现的神往往是荒谬的。在他看来,命运不是生前注定的,取决于人们自己的行为。据此可推知,欧里庇得斯

    A. 揭露雅典民主的弊端

    B. 反对人们对神灵的信仰

    C. 强调个人的利益至上

    D. 鼓励人们追求个性解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指那些精通希腊艺术和拉丁文法的学者,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典学术的研究,主张“回到本源”,在虔诚的基督徒中引起了一种重新考据、论释基督教的原始文献的热潮。可见文艺复兴

    A.对教会持一种包容的态度 B.恢复了古希腊罗马经典文化

    C.以重建基督教信仰为初衷 D.利于推动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在《君主论》一书中他主张加强君主权力,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早于他一千七百多年的中国思想家韩非也主张构建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B. 马基雅维利深受韩非思想的影响

    C. 他们都反映时代的政治要求

    D. 他们的主张都遭到了统治者的否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1. 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A. 促进信仰自由

    B. 巩固君主立宪

    C. 强化专制统治

    D. 落实《权利法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2. 下表反映了

    国别

    代表

    主张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提出交换正义的概念。交换正义是人们进行交易的行为准则。

    古罗马

    盖尤斯

    把债划分为契约与私权两大类。

    荷兰

    格劳秀斯

    传播了经院学者的契约理论:恪守契约是至上性的原则。

    英国

    霍布斯

    国家起源于契约。

    德国

    康德

    通过国家契约建立欧洲的统一与和平及全世界的统一与和平。

    A. 契约精神是古今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B. 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

    C. 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

    D. 契约是关于国家和国家权力起源的学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3. 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当立法者使人民处于专断权力的奴役状态时,“人民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洛克使用“上帝”概念的实质意义在于

    A. “上帝信仰”由来已久

    B. 弘扬“因信称义”思想

    C. 强调“天赋人权”的合理性

    D. 以神权对抗世俗专制王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4.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时期

    流行词汇

    15、16世纪

    新航路、新教

    17、18世纪

    革命、殖民扩张

    19世纪中期

    表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

    A.工业家、社会主义

    B.理性、危机

    C.进化论、浪漫主义

    D.垄断、罢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5. 普法战争结束后不久,法国社会认为,是德国的教师打败或帮助打败了法国军队,因此,教育改革……被视为是一种“爱国主义责任”……1875年,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英国皇家科技发展与教学委员会主张在大学中设立科学博士学位。英法两国的教育改革本质上说明了

    A.教育改革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B.国家间竞争压力要求科技进步

    C.英法在两次工业革命中都居于领先

    D.教育改革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学者提出“信息化”的概念,认为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它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迈进。这说明

    A.信息化使人类社会的分工更加分散

    B.信息化的出现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C.信息化全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D.信息化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7. 夏尔洛是卓别林系列作品的主角。无论是《寻子遇仙记》中不畏艰辛寻求幸福的夏尔洛,还是《摩登时代》中作为机器的奴隶精神失常的夏尔洛,人物都是包含着心酸、喜悦和忧郁、快慰。这一经典形象是

    A. 浪漫主义的光辉典范

    B. 电视艺术的登峰造极

    C. 西方社会的现实写照

    D. 悲剧作品的永恒经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8. “它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使人们感受到畸形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它按照自己的美学观选择新的表现对象和方法,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悲观主义,与此相关联的异化观念和表现自我,是它的基本主题。”与材料中“它”的风格特征相吻合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大卫·科波菲尔》

    C. 《等待戈多》

    D. 《日出·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同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按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摘编自吴建《请前别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台》等

    材料二: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人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同年7月,日本松山芭舞团首次来华演岀。……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主、巴西、阿根廷等国。……“这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

    ——摘编自张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杆料三: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训”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煤公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非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摘编自关世杰《试论·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根据枓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万历元年(1573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考成法。规定各级部门都要“置立文簿,每月终注销”。每事定出完成期限,逐月逐季逐年检查,作为考核官员优劣的标准。如有延误者,各级官吏都有责举报。如此月考、岁考,使得“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再者,地方抚按负责一省之事而汇总于六部,六部据簿以检查各地职守,六科据簿以检查六部,内阁据簿以检查六科,使事权最后集中于内阁。万历二年(1574年)十二月,张居正命造御屏一座,将府部以下知府以上所有官员姓名、籍贯及出身资格均列于上,以便神宗皇帝朝夕省览。数年之后,科道官说:“自考成之法一立,数十年废弛丛积之政渐次修举。”同时,张居正发现,“近来因行考成之法,有司惯于降罚,遂不分缓急,一概严刑并追”。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考成法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居正考成法的成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美国史学家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所撰《世界:一部历史》中的《技术与帝国主义》

    工具与技术

    研制的地区/发明的时间

    结果

    经纬仪的发明

    英国/18世纪70年代

    可以准确定位经线,从而提高远距离航行的安全性;有效确定航线。

    炼钢技术

    英国和西欧/18世纪40年代—19世纪

    冶铁业生产率的提高带来更多的产品、更有效的小型枪支和火炮

    步枪和后填火炮

    英国和西欧/19世纪40年代—1900年

    结合使用更好的材料以提高武器制造的水平。

    热带制服

    英国和西欧/19世纪50年代—1900年

    可以提高机动能力,提高殖民军官和行政官员在热带地区生活的舒适程度。

    奎宁药片、粉剂及其他药品

    欧洲/1750—1850年

    用来抵御疟疾;帮助提高欧洲及亚洲殖民行政官员和士兵的机动能力。

    蒸汽动力

    英国/1769年

    驱动船只、铁路,速度大大超过风动船帆或陆地马拉车辆。

    机关枪

    欧洲/19世纪60年代—1900年

    可以在亚非拉地区消灭抵抗殖民主义者的土著居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要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