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28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21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 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国的乌氏倮、巴寡妇清以及蜀之卓氏等,都有僮(奴隶)千人,富“拟于人君”。战国时期一些拥有雄厚资财的巨商得以出现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③交通便利,货币统一

    ④政府实行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8 题
  1.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 周王

    B. 贵族

    C. 平民

    D. 奴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该材料可以说明

    A. 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B. 万历年间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民营手工业中出现细密分工   D. 封建政府鼓励发展民营手工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农业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③发展农业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④农业技术的提高是农民致富的关键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从战国到清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是

    A. 集体耕地向私有制转化

    B. 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模式转化

    C. 国有耕地向私有制转化

    D. 由集体劳动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转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 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 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 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下列现象与明清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史实不符的是

    A.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商品经济伸向农村

    D.在江南地区出现了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元丰九域志·两浙路》记载,北宋时,越、明、温、台四州的市镇分别只有9、3、7、9个,到南宋时已分别拥有53(含草市)、143(其中村坊119处)、9、81(其中村坊60处)个。该现象说明

    A. 农村中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B. 北宋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抑制

    C.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向广大农村延伸   D. 商税是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精耕细作

    C. 男耕女织

    D. 集体耕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厘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泉州遍种刺桐树,外来商人、水手便以“刺桐”名之,这个名字当时在海上丝绸之路所历各处广泛流传。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①是我国元代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

    ②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过泉州

    ③当时泉州在国际商贸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政府为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曾经在泉州设置“十三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是指

    A. 手工工场的兴起

    B. 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 地域性的商人集团的形成

    D. 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有

    ①玉米

    ②水稻

    ③棉花

    ④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我国古代,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 以种植为主,家畜养殖为辅

    C. 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 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此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据此可知,实行该“制”的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财政收入   

    C.缩小贫富差距        D.打击豪强地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清朝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制瓷技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 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 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 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且占主导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一种纺织技术)嫁不得。”这种现象产生的危害是

    A. 加速了元朝灭亡

    B. 婚姻开始受到父母严格管制

    C. 容易造成手工技术失传

    D. 导致人性扭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杜甫的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

    A. 浙江的青瓷   B. 四川的白瓷

    C. 河南的“唐三彩”   D. 江西的粉彩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某同学对明朝中叶以后的民营手工业进行专题研究。以下可能成为其首选素材的是

    A. 高转筒车

    B. 素纱单衣

    C. 秘色瓷

    D. 花楼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据统计,道光以前佛山共有商业会馆25所,手工业会馆26所。全镇的工商店号在3000家以上,铺户贸易和转运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这反映出(  )

    A.清代国内的长途贸易较为发达         B.清朝前期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C.清朝前期的商业活动发生质变         D.清朝前期佛山的商贸经济较发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元宵节时,京城百姓在大街上提灯游玩,非常热闹。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干涉。这种情形最早发生在

    A. 西周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明清时期出现了“弃儒就贾”的现象。其原因是

    A.科举制度被废除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止   D.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有一碑文记载:“(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这种情况说明了

    A. 苏州失业人数较多

    B. 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C.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D. 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清朝雍正皇帝曾经设立农官,奖励务农有成的老农,并从江南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农到北方传授农业技术,重视并扶植农业。其原因不包括

    A.农民是国家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来源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国家外贸的收入

    C.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稳定    

    D.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其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漏(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这实质表明

    A. 明政府重视农具的更新

    B. 传统农业重视精耕细作

    C. 中国南北方农具差异大

    D. 明末农用动力发生了质的改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与下面《祖孙情·启蒙教育》场景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谚语与农耕文化》可作为标题

    B. 对话内容体现精耕细作的农业特色

    C. 强调了天时、地利等对农业的重要性

    D. 是古代科举制的必考内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 商朝人善于经商

    B. 范蠡经商取得巨大成功

    C. 商鞅变法的规定

    D. 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买、贮、贷、宝)。这说明当时“贝”的用途很可能是

    A. 用于占卜

    B. 饰品

    C. 用于祭祀

    D. 货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阅读下面两幅图,产生从左图到右图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 纸币便于随身携带

    B. 封建政府优化商业环境

    C.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固守“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基本经济政策,主要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特征

    B. 自然经济的特征

    C. 对外贸易的现状

    D. 手工业的发展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仍佴(纠集)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

    ——《元史》

    材料二:明代,1485年,工部奏准,轮班匠可以以银代役,后又规定一律以银代役。

    ——《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入清以后)“原匠子孙逃故无遗”,止存户籍。1645年,顺治帝“免直省(直隶)京班匠,并除其匠籍”。……康熙以后,最终废除了匠籍。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元朝手工业管理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和影响?

    (3)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进步出现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牛郎织女》“夏绣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和材料三哪个更能真实地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