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null 5 题,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1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出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5 题
  1. 易中天在《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材料意在强调两者都

    A. 消灭异端思想

    B.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C. 推动文化繁荣

    D. 以强制政策确立皇帝权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自己在入殓时要“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般若经》、《法华经》”。这反映了

    A. 中外文化交流影响主流思想变化

    B. 三教合流之势在南北朝业已初显

    C.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稳定不动摇

    D. 张融顺应南北朝崇佛抑儒的观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宋会要辑稿》载:“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太宗实录》载:“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能分割宰相之权,应当有一定的实权。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C.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解释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太祖禁用金银,实行宝钞(纸币)制度,而建文帝(1398-1402)时民间交易使用白银的趋向表现明显,永乐帝(1402-1424)即位又禁止使用金银交易,至成化年间(1464-1487)白银几乎成为了通用货币。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入超

    B. 新的生产方式促进货币改革

    C. 明朝政府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变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

    A. 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

    B. 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 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D. 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4 题
  1. 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A. 责任内阁制形成的体现

    B. 代议制不断完善的过程

    C. 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

    D. 议会政党制发展的表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开始推行新政时,州长们纷纷表态支持其复兴计划:但是到了1935年,州长们对新政态度发生分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强烈抵制。导致州长们态度变化的原因是罗斯福新政

    A. 损害了资本家的根本利益

    B. 放弃了贸易保护政策

    C. 受到了苏联经济政策的影响

    D. 不断强化联邦政府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

    B. 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C. 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 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揭穿上帝赋予地球特殊地位”、“摧毁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是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标志”。此科学成就是

    A. 哥白尼日心说

    B. 牛顿经典力学

    C. 达尔文进化论

    D. 血液循环理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1873年6月29日,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节在紫光阁觐见清同治帝,未行跪礼。但当时社会上流传外国使臣见中国皇帝时恐惧之余足不能动、口不能言、浑身发颤,连国书都无法卒读。这反映了中国

    A. 外交礼仪近代化的艰难

    B. 传统纲常伦理的崩坏

    C. “天朝上国”威仪的稳固

    D. 近代条约体系的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张玉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中说: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为……士绅阶层……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的人数,大约为士绅的十倍……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材料反映出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力量发展

    C. 政治制度变革左右社会演进

    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组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表明元代

    A. 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

    B. 以消除割据可能性为目的划分行政区域

    C. 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D. 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元汇价暴跌。1973年初美元再度贬值10%,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20世纪70年代日本垄断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这说明

    A. 美国失去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B. 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了多元化

    C. 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D.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包括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在民事诉讼中应承担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这表明罗马法

    A. 遵循私法至上

    B. 重视诉讼程序

    C. 注重诉讼诚信

    D. 崇尚科学理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白娘子和许宣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就流传开来,但主人翁的身份却在发生变化。唐宋时期的小说和话本中,许宣这个角色或是盐铁使之子,或是统制(将领)之子,而到明代就变为开药铺的了。这反映了

    A.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 文学的内容在不断变化

    C. 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D. 社会等级观念不断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两人的思想都

    A. 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

    B.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 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 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在边区境内只准使用边区银行币,边币图案多为边区名胜,如中共中央办公楼、边区参议会会场、边区银行大楼等。自此,边币逐渐成为独立于法币之外的货币体系。边区政府这一做法

    A. 打破了日军的残酷“扫荡”

    B. 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C. 扭转了根据地面临的困境

    D. 有利于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56年劳动部工资局在调研天津国营企业工资改革时。对当地以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的做法极为赞赏。这是因为这些措施

    A. 有利于节约财政支出

    B. 提升了工人的责任心

    C. 有助于改善员工待遇

    D. 缩小了工人收入差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启蒙运动之前,西欧知识分子以欧洲生活方式为标准来评判美洲印第安人,认为他们处于野蛮落后的状态。而在法国启蒙运动中,不少启蒙思想家则称赞印第安人自然纯朴,视其为“高贵的蒙昧人”。启蒙思想家此举意在

    A. 批评西欧对美洲的殖民侵略

    B. 宣扬自由平等的理念

    C. 肯定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D. 批判传统认识的狭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884年12月,《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

    B. 环境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C. 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

    D. 环境污染比其他国家更加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西周时,周王允许诸侯仿照王室体制建立地方性的政权机构,但规定诸侯国的上卿一般不超过三人,其地位只相当于王室下卿,对天子只能称“陪臣”。各国军队不超过三军,都城不超过三百雉(九百丈),大的城邑不能超过一百雉。这些规定

    A. 表明权力与血缘的关系

    B. 反映出礼文化得到推行

    C. 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分布情况见下图。据下图可知,当时

    A. 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B. 交通设施趋于完善

    C. 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

    D. 政治重心发生转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两宋时期,山水画家讲究“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山水画逐步取得画坛主流地位。据此可知,山水画的创作

    A. 反映出士人顺应自然的思想倾向

    B. 受到了程朱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

    C. 改变了文人画派注重写意的技法

    D. 满足了民众对艺术多样化的需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明朝航海家郑和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七下西洋”,在西沙两大主要群岛上竖旗立石,一一命名,现在西沙群岛的“永乐”岛群、“宣德”岛群,就是那时命名的。这一现象反映出

    A. 明朝远航缺乏持久的经济动力

    B. 郑和远航的政治意味浓烈

    C. 我国对西沙有效管辖始于明朝

    D. 农耕文明向边疆群岛扩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06年,御史刘汝骥针对废除科举后的保举制度,上书建议对保举推荐人才进行严格限制,得到慈禧称赞;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等上奏请求将所保举各员,一律入法政学堂分班限年学习。这一现象反映了清王朝

    A. 废除科举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B. 延续戊戌变法的政策

    C. 中央集权体制面临地方的挑战

    D. 重视官员选拔的质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将工农兵苏维埃作为一种革命的“政权形式”。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将口号由“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要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这些变化反映了

    A. 共和政体被各党派接受

    B. 民主革命任务发生转变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 中共建国思想趋向成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由下图可知,当时我国农村

    我国部分年份粮食产量和粮食收购量的变化柱状图

    A. 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

    B. 集市贸易不断发展

    C. 大力支援工业化建设

    D. 经济体制出现变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在古代雅典,曾立法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奴隶主不能随意卖掉奴隶,在奴隶年老之后还得赡养他们。在城市的多数行业中,奴隶可以取得与自由人一样的薪水,甚至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 民主制度趋于完善

    B. 人文精神受到重视

    C. 公民群体日益壮大

    D. 商品经济发展受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A. 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 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 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据《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  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月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相继颁布《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选官制度变革的特点,并指出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南京布”一度畅销海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丝绸之路的续篇。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众。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

    材料二  早在明代之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然而,在1750年之后,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它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纺织行业率先进入了机械化。到19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它们也一直未能摆脱这种地位。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畅销海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西方经济地位的转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  春节联欢晚会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更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发展的折射。2019年春晚共设三个分会场:井冈山、长春、深圳。

    请以这三个分会场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