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3 题,其中:
选择题 15 题,解答题 8 题
中等难度 2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5 题
  1. 下表是几种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据此判断在空气中最易爆炸的是( )
    气体 CH4 H2 CO C2H2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5%~15% 4%~75% 12.5%~74% 2.5%~80%

    A.CH4
    B.H2
    C.CO
    D.C2H2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干水”是以二氧化硅为外壳包裹了水滴的物质.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普通水的3倍多.它能加快氢和顺丁烯二酸之间的反应.下刊叙述错误的是( )
    A.“干水”中水的组成发生了变化
    B.“干水”中的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C.“干水”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D.“干水”是氢和顺丁烯二酸反应的催化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右图所示对比实验主要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

    A.氧气
    B.可燃物
    C.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D.以上都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A和B可发生如下反应:3A+2B═A3B2,某学生做了3次该实验(每次均充分反应),反应前A和B的质量和都是l0克.有关实验数据见右表,X:Y的比值可能为( )
    序号 反应前A的质量 反应前B的质量 反应后A3B2的质量
    8g 2g 6g
    4g 6g 6g
    xg yg 9g

    A.1:l
    B.2:1
    C.1:4
    D.3:2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图l表示向一定量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横坐标表示加入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纵坐标表示实验中得到的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图2表示一定体积的气体X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反应(若反应生成水,水为液态),横坐标表示通入的氧气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气体的总体积(反应前、后的温度与压强相同.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图l中Oa段表示实验中沉淀质置的变化情况
    ②图l中c点表示上述混合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③由图2可知,反应前X的体积为2L
    ④由图2可知,x可能是C0或CH4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11年1月27日上午10点“国际化学年”启动大会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大会以“化学人类的生活,人类的未来”为主题,鼓励青年人热爱化学,庆祝国际化学联合会和居里夫人在化学领域为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下列安排不属于本次“国际化学年”系列活动的是( )
    A.纪念居里夫人获诺贝尔奖100周年的庆祝活动
    B.庆贺国际化学联合会成立恰逢100周年的活动
    C.开展多种形式鼓励青年人热爱化学的宣传活动
    D.消除将掺杂使假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怪罪于化学的偏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苏州的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了诸多重要议案,其中属于生态文明建设中与保护水资源最密切的议案是( )
    A.尽快制定国家湖泊生态安全法
    B.制订低碳社区建设促进法
    C.尽快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D.加强对“鲜榨果汁”的监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今年3月《苏州日报》报导:“太仓奥特斯维能源等一批大项目建成后,我市光伏电池产能将突破7000兆瓦.”下列有关“光伏电池”能量形式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D.风能转化为电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煤燃烧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
    B.一定条件下,SO2和O2生成SO3,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C.8gCH4完全燃烧生成8gCO2
    D.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CO2和H2O,则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有关“固-液反应,不需加热”的气体发生装置合理的是( )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下列溶液,能达到目的是( )
    A.称取5.0g氯化钾,溶解在95ml.水中,充分搅拌
    B.称取5.0g生石灰,放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
    C.量取5.0mL浓盐酸,倒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
    D.称取5.0g碳酸钙,放入95mL水中,充分搅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固体物质W在水、乙醇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W能溶解在水和乙醇中
    B.t1℃时,物质w在水中的溶解度为mg
    C.t2℃时,物质W在水中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相同
    D.将t1℃时物质w的饱和水溶液升温至t2℃有晶体析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能在水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NH4+、Na+、C1-、SO42-
    B.H+、Na+、NO3-、CO32-
    C.K+、Ba2+、OH-、SO42-
    D.K+、Ag+、NO3-、C1-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将CO通入盛有12g Fe2O3的试管内,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试管冷却,此时试管内残留固体的质量为9.6g,则反应生成铁的质量为( )
    A.2.4g
    B.5.6g
    C.8.4g
    D.9.6g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有一包固体可能含有CaCl2、Na2SO4、Na2CO3、KN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对其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无色透明溶液; ②取少量上述溶液,加过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  ③取②所得溶液少量,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分析以上实验现象,对原固体组成的推断正确的是( )
    A.肯定有Na2CO3,无CaCl2
    B.肯定有Na2CO3、Na2SO4,无CaCl2
    C.肯定有Na2CO3、Na2SO4,可能有KNO3、CaCl2
    D.肯定有Na2SO4,可能有KNO3、CaCl2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解答题 共 8 题
  1. 化学活动周的一个项目为“喷泉喷喷喷”,各竞赛小组设计出了各种有趣的喷泉,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竞赛I组设计了图l实验,在干燥的烧瓶内收集满纯净干燥的氨气,塞紧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满水)的胶塞,挤压胶头滴管,打开止水夹.形成了喷泉.竞赛I组利用固体氯化铵和氯氧化钙共热制取氨气,写出该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CaCl2+2NH3↑十+2H2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固体酒精因方便、安全而受到野外用餐者的喜爱.其制作主要过程如下:将醋酸钙溶液溶于适量水配制成饱和溶液,向该溶液中慢慢加入酒精,揽匀,即制得固体酒精.0℃~60℃时,醋酸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见下表):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37.4 36 34.7 33.8 33.2 X 32.7
    (1)将醋酸钙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加入醋酸钙、______或______;
    (2)10℃时,要配制68g醋酸钙饱和溶液,需无水醋酸钙______g;
    (3)利用表中数据确定x值的方法是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某兴趣小组对上述固体酒精充分燃烧后残留的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丁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1)醋酸钙[Ca(Ac)2],不可燃.不助燃.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温度无显著变化;
    (2)醋酸钙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和有特殊气昧的丙酮;
    【猜想与假设】
    假设l:白色固体中含有Ca(Ac)2
    假设2:白色固体中含有CaC03
    假设3:白色固体中含有Ca0          
    假设4:白色固体中含有Ca(OH)2
    【实验探究】
    实验①:取少量白色固体溶于足量蒸馏水中,过滤,得到溶液和白色不溶物,
    实验②:取①中滤液于试管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③:取①中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交流讨论】
    (1)根据实验①,甲同学认为假设2成立.理由是:______;
    (2)根据实验②,乙同学认为假设4成立.丙同学认为假设4不一定成立,但假设3成立.因为丙同学在实验①中还发现:______.
    (3)仅根据实验③,丁同学认为假设3或假设4成立.但戍同学反对.理由是:______;
    (4)欲确认假设I成立,还需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 ______ 假设I成立
    【反思提高】
    写出实验③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图中,A由两种元素组成且相对分子质量为l20,B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 C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C、D、X、Y均是氧化物,F是常见的金属.

    (1)写出E的化学式: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①:______ 2Fe2O3+8S02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资料阅读)据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调查,甲醛污染大部分是由板材产生,家庭装修中使用的夹芯板、地板、家具等都可能释放出甲醛.我国的国家标准检测:“El级板材相当于甲醛释放量为1.5mg/L;E0级板材的甲醛释放量为0.5mg/L.”E1级与E0级最大的区别就是甲醛的释放量,El级比E0级释放甲醛量多五分之一.目前,化学家已能从马铃薯中提取植物胶做板材的黏合剂,有效地减少了甲醛的排放.
    试根据上述资料填空.(1)已知甲醛的结构式,则其化学式为______,其碳、氢和氧元索的最简质量比为______,其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______.
    (2)资料中加点信息有误,实际上El级比E0级释放甲醛量多了______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A、B、C、D各为初中化学常见的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物质.它们相互转化关系如图(图中“→”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表示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A、B、D中都含有生物细胞中含量(质量分数)居第二位的元素;B是一种常用于灭火的气体;D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
    (1)请写出A的化学式______.
    (2)请写出B+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请写出C+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了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卫生,灾区使用了某种净水消毒泡腾片,其有效成分是二氧化氯.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______,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2)“水立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游泳馆,它的墙体与屋面上紧密却不规则地排列着浅蓝色气泡.制作该气泡的材料是乙烯-四氟乙烯的聚合物(ETFE)膜材,它属于______材料(填“金属”或“有机合成”).为确保“水立方”泳池的水质达到国际泳联最新卫生标准,将采用砂滤-臭氧-活性炭净水工艺净化泳池里的水,其中砂滤的作用是______,臭氧的主要作用可能是______,使用活性炭是利用它的______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Na2CO3、NaHCO3的性质后,了解到它们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那么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他们进行了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
    (1)Ca(HCO32可溶于水;
    (2)NaHCO3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猜想]
    (1)甲同学认为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2)乙同学认为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甲、乙两同学的猜想是依据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反应均有沉淀产生;又知道Ca(HCO32可溶于水,因此猜测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HCO3溶液混合不会产生沉淀,从而鉴别出两种溶液.
    (3)丙同学认为固体Na2CO3、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鉴别.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在两支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各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两支试管中的现象相同,均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与猜想不一致,即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2)乙同学将CaCl2溶液加入到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发现两支试管中也都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出乎意料,但根据观察到的其他实验现象,他认为仍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3)丙同学分别取了一定量的Na2CO3、NaHCO3固体于大试管中加热(如图1):
    ①加热Na2CO3时,开始即见小试管中有少量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气泡逐渐减少,未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加热NaHCO3时,丙同学观察到实验现象与①不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是合理的.
    [问题讨论]
    (1)小组同学对上述实验展开了讨论,对甲同学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比较,并从物质在溶液中解离出不同离子的微观角度分析了原因(如图2、图3).请写出Na2CO3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写出NaHCO3与澄清石灰水混合时参与反应的离子:______.
    (2)乙同学的两个实验中,大家对C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比较熟悉,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而对CaCl2与NaHCO3溶液混合产生的现象难以理解,同学们又进一步查阅了资料,了解到CaCl2与NaHCO3溶液可发生如下反应: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因而同学们知道了乙同学是通过观察到______现象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的.
    至于CaCl2与NaHCO3溶液为什么能发生上述反应,老师指出其反应原理较复杂,有待于今后学习中进一步探究.
    (3)丙同学在加热Na2CO3固体时,开始产生少量气泡的原因是______;根据你分析:Na2CO3受热______分解(填“易”或“不易”).在加热NaHCO3固体时,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任写一种).
    [拓展应用]
    (1)固体Na2CO3中混有少量NaHCO3,可通过______方法除去.
    (2)要除去Na2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HCO3,可加入适量的______溶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