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8 题,多选题 4 题,实验题 2 题,解答题 3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8 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B.选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同一物体的运动一定不同

    C.体积大的物体一定不能视为质点

    D.一个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也会增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如图所示,木块A、B放在斜面上静止不动(A的上表面水平),则木块A受力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相连的物块A、B,质量分别为mA、mB,因挡板的作用,开始时两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块处于静止时,弹簧的弹力等于mBg

    B.撤去挡板的瞬间,弹簧的弹力为0

    C.撤去挡板的瞬间,物块A的加速度为gsinθ

    D.撤去挡板的瞬间,物块B的加速度为0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某滑板爱好者在离地h=1.8m高的平台上滑行,水平离开A点后落在水平地面上的B点,其水平位移s1=3.6m.空气阻力忽略不计,取g=10m/s2,则人与滑板离开平台时的水平初速度大小(  )

    A.5m/s B.6m/s C.7m/s D.8m/s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如图,电梯与水平地面成θ角,一人静止站在电梯水平梯板上,电梯以匀加速度a启动过程中,水平梯板对人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分别为N 和f.若电梯启动加速度改为3a(人与电梯仍相对静止),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水平梯板对人的支持力变为3N

    B.水平梯板对人的摩擦力变为3f

    C.电梯加速启动过程中,人处于失重状态

    D.水平梯板对人的摩擦力向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如图所示,水平细杆上套一环A,环A与球B间用一轻绳相连,质量分别为mA、mB,由于B球受到风力作用,环A与球B处于静止状态。已知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球B受到的绳子拉力为mBgcosθ

    B.环A受到的静摩擦力为mBgtanθ

    C.杆对环A的支持力随着风力的增大而增大

    D.风力增大时,球B受到的合力变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如图所示,身高1m体重20kg的儿童在游乐场从倾角为37°,长度为6m的滑梯上端,身体伸直躺着滑下来,整个过程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儿童身体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5,A为滑梯的中点,sin37°=0.6 ,cos37°=0.8,g取10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儿童脚下滑到A点时速度为  m/s

    B.儿童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6m/s2

    C.儿童从开始下滑到脚接触到滑梯低端的时间为s

    D.儿童通过A点的时间为 s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如图示,轻绳两端分别与A、C两物体相连接,mA=3kg,mB=mC=2kg,物体A、B间,B、C间及C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3,轻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可忽略不计。接触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若要用水平力F将A物拉动,g取10m/s2,则作用在A物上水平向左的拉力最小为(   )

    A.18N B.21N C.30N D.39N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多选题 共 4 题
  1. 关于曲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可能不变

    B.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加速度可能不变

    C.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合外力可能不变

    D.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率可能不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如图所示,斜面体B静置于水平桌面上,斜面上各处粗糙程度相同。一质量为m的木块A从斜面底端开始以初速度v0上滑,然后又返回出发点,此时速度大小为v ,在上述过程中斜面体一直静止不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关于上述运动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体返回出发点时,速度大小v=v0

    B.桌面对B的静摩擦力一直向左

    C.桌面对B的支持力一直等于B的重力

    D.A上滑的时间小于下滑的时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个大雾天气中某单行直道上汽车A以速度20m/s速行驶,汽车B以8m/s匀速行驶,B在A的前面,A、B相距30m的时候,A车司机发现前方的车,A司机经过0.5s的反应时间进行刹车,刹车后匀减速前进,B一直匀速前进,A、B刚好没有相撞,则(   )

    A.汽车A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3m/s2

    B.汽车A、B相距6m时,汽车A的速度可能是12m/s

    C.从汽车A发现汽车B到A、B相距最近,汽车A总共前进了66m

    D.从汽车A发现汽车B到刹车停止运动的过程中,汽车A的平均速度为10m/s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如图甲所示,平行于光滑斜面的轻弹簧劲度系数为k,一端固定在倾角为θ的斜面底端,另一端与物块A连接;B物块在斜面上紧靠着A但不粘连。两物块A. B质量分别为mA、mB,初始时物块均静止。现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拉动物块B,使B做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运动,两物块在开始一段时间内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t1时刻A、B的图线相切),重力加速度为g,则( )

    A.0-t1时间内,F一直减小

    B.0-t1时间内,A、B之间的弹力一直减小

    C.A. B分离时t1=

    D.0-t2时间内,物块A的位移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实验题 共 2 题
  1. 某实验小组做“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质量不计的弹簧下端挂一个小盘,在小盘中增添砝码可以改变弹簧的弹力。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正确操作并收集实验数据,作出小盘中砝码重力G随弹簧伸长量x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10m/s2)

    (1)图乙中横截距________(选填“等于”“不等于”)弹簧原长;

    (2)由图乙可求得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___N/m。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为了探究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一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M为带滑 轮的小车的质量,m为砂和砂桶的质量.实验时将带滑轮的长木板右端垫高,以平衡摩擦力。(滑轮质量不计)

    (1)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是___

    A. 需要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

    B. 平衡摩擦力时,必须挂上空的沙桶让小车匀速运动

    C. 小车释放时应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打出一条纸带,同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D.减小误差,实验中一定要保证砂和砂桶的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质量M

    (2)该同学在实验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一条纸带(两计数点间还有两个点没有画出),已知打点计 时器采用的是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为___m/s2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改变沙桶中沙的质量,分别测出小车匀加速时的加速度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横坐标,加速度a为纵坐标,画出的图丙a−F图象是一条直线,小车的质量为M,则图线的斜率为k为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解答题 共 3 题
  1. 出租车上安装有速度表,计价器里安装有里程表,出租车载客后,开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5s的时间,速度表显示36km/h,继续匀加速,速度达到72km/h后匀速运动。求

    (1)匀加速时出租车的加速度;

    (2)求出租车启动1分钟时,出租车距离出发点多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如图,AB两端间距L=12.8m的传送带与水平面间的倾角为θ=37°,送带以v=4m/s的速率逆时针转动,在传输带A处有一质量为1.0kg的物块,用平行于传送带的细绳将物块与竖直墙壁连接,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物块可视为质点,(已知:sin37°=0.6,cos37°=0.8,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物块在A处静止时绳子的拉力大小;

    (2)若某时刻剪断绳子,则绳子断后物块经过多长时间达到B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如图所示,固定斜面上放一木板PQ,木板的Q端放置一可视为质点的小物块,现用轻细线的一端连接木板的Q端,保持与斜面平行,绕过定滑轮后,另一端可悬挂钩码,钩码距离地面足够高.已知斜面倾角θ=30°,木板长为L,Q端距斜面顶端距离也为L,物块和木板的质量均为m,两者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若所挂钩码质量为,物块和木板能一起匀速下滑。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细线与滑轮之间的摩擦,设接触面间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

    (1)木板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2)若不挂钩码,静止释放物块和木板后,物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为多大?

    (3)若所挂钩码的质量为3m时,静止释放物块和木板,求木板Q端到达斜面顶端所用时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