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单选题 18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6 题
  1. 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文吏”。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贵族政治到文人政治   D. 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考古学家在河北临城县中羊村发现了属于战国后期赵国的墓葬群,该墓葬群采取了聚族而葬的方式,间距稠密,在225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150余座墓葬,分布整齐,排列有序。可见当时

    A. 社会的等级结构层次分明   B. 周天子宗族礼制下移民间

    C. 地方的宗族力量由弱变强   D. 地方的宗族力量依然强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丧服之大纲四:曰‘亲亲’,曰‘尊尊’,曰‘长长’,曰‘男女有别’。”这表明周朝

    A. 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推行

    B. 通过强化等级秩序维护中央集权

    C. 通过规范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D. 宗法制下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汉书•翟方进传》载:“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缘饬法律,号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绥和二年春,荧惑守心,方进不知所出。上曰‘朕诚怪君,何持容容之计,将何以辅朕道群下?而欲久蒙显尊之位,岂不难哉。’方进即日自杀。”材料表明

    A. 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B. 以才能的大小作为丞相任职的标准

    C. 丞相位高权重,但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

    D. 废除了丞相制度,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研究,清明、重阳、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冬祭腊日(祭祀先祖)等传统节日,始于或兴盛于汉并在汉代形成定制。这反映了汉代

    A.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 农业经济的发展

    C. 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   D. 新的儒学体系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

    A. 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B. 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

    C.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8 题
  1. 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这说明

    A. 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

    B. “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

    C. 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

    D. 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 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B. 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 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秦始皇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注意整顿各地风俗习尚。这主要借助于

    A. 君主专制的决策模式

    B.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 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D. 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A. 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 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 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 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A. 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 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 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 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出身微贱的占26%;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出身微贱的占55%。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 东周权力关系变化

    C. 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D. 官僚政治已经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A.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 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 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 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 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

    A. 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 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 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 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

    A. 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B. 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

    C. 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 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题文)《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 中央集权

    B. 官僚政治

    C. 君主专制

    D. 家国一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

    A. 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B. 强化政治等级制度

    C. 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D. 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根本目的是

    A. 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 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 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 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这反映了董仲舒的

    A. 以刑辅德的思想

    B. “大一统”思想

    C. 三纲五常的思想

    D. 君权神授的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

    A. 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 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 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人,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周官》

    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

    《史记》

    A. 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

    B. 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C. 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

    D. 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  )

    时期

    政治家

    主张

    汉文帝时期

    贾谊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执,如身之使臂,臂之所指,莫不制人

    汉景帝时期

    晁错

    昔高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分天下半……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汉武帝时期

    主父偃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于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A. 无为而治 B. 强干弱枝

    C. 郡国并重 D. 重视儒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廷尉公训约》记载:“吾族务要恪守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自足见重于世矣。”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A. 灌输儒家伦理道德

    B. 维护家族团结和睦

    C. 稳定专制统治秩序

    D. 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北宋商税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二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春秋初,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齐、秦、晋、楚四国最大,鲁、曹、宋、郑、卫、燕、陈、蔡、吴、越十国次之。各诸侯国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秩序,以往受周室制约。现在失去约束,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及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仅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前722年至前694年)就发生鲁桓公杀隐公自立、宋华督杀殇公、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春秋初的强国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乱。

    ——摘自《中国历史》先秦卷张岂之

    材料二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编子白寿孨《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