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4 题,其中:
单选题 20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0 题
  1.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

    A. 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

    B. 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C. 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

    D. 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北宋冗官,吏治腐败

    B. 北宋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C. 混战不休,农民破产

    D. 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主要的原因是:

    A. 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 资产阶级还没有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C. 倒幕中日本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

    D. 1889年的日本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

    A. 集权制度的形成

    B. 自然经济的形成

    C. 家国观念的形成

    D. “封邦建国”的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

    A. 和平崛起 B. 制度创新 C. 武力掠夺 D. 民主强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实行均田制是孝文帝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均田”是指

    A. 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 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与无地农民

    C. 将荒地收归国有,把流民组织起来垦种

    D. 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 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

    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

    A. 梭伦改革

    B. 管仲改革

    C. 商鞅变法

    D. 孝文帝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战国七雄不断进行战争,而战国经济却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 封建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 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注重生产

    C.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变法带来的变化是

    A. 以礼治国取代以法治国

    B. 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转变

    C. 血缘宗法制度从此消失

    D. 国家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

    B. 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 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 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析】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

    A.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牛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实质上是

    A. 封建化的过程

    B. 工业化的过程

    C. 农业化的过程

    D. 汉化的过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

    B. 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

    C. 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D. 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列关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

    B.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的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C. 改革相对革命而言对生产力的破坏小,一定程度有利于社会发展

    D.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是

    A. 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

    B. 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

    C. 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同”

    D. 大量资本输出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B. 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

    C. 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 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甲午战争如此评论:“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材料中梁启超

    A. 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

    B. 认为清朝的现代化运动必须进行新的范式转换

    C. 客观公允地评价了失败主要原因是政治的腐朽

    D. 认为李鸿章的思想已经具有了民族民主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决定帝国主义侵华特征演变的基本因素是

    A. 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中国的政局

    C. 清政府的态度

    D. 中国的自然条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氏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果断收回其特权,摧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申不害还提出“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他还特别重视兵器制造,韩国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张文鸣《申不害变法图强》

    材料二  李悝,在短时期内帮助魏文侯实施变法。提出“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的主张,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求“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他还认为土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主张“尽地力之教”,提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此”。

    《法经》出现后,魏国一直沿用,后由商鞅带往秦国,《秦律》即从《法经》脱胎而出,《汉律》又承袭《秦律》,故有“战国《法经》秦汉行”之说。

    ——秦一风《李悝》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韩、魏两国变法的相同点。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法律建设的重要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一  管仲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易治,民贫难治也。曷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矣……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宋代实施茶叶专卖制度,商贩不得私自贩茶;后来政府无力经营,于是委托大商人进行专卖,这就导致了大商人对茶叶的垄断,伤害了小茶商的利益。王安石主张废除茶榷法,让茶商自行买卖,政府只需从中抽税,“况关市(茶易交易的税收)之入,自足以侔日之利乎”,又设立“市易法”,由官府控制市场,调整物价,以防止大商人垄断市场,并扶持中小商人。

    ——陈竹《试析北宋时期的重商思潮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主张废除茶榷法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7月,在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之疏的第一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出四条重大拳措:一为设文武学堂,二为酌改文科,三为停罢武科,四为奖励游学。……1904年1月,朝廷正式颁布张之洞及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所厘定之学堂章程,明确宣布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名额。

    材料二  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学务大臣张百熙及荣庆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而新学堂未能普遍设立,又使得科举不能立刻停止。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等六人一起奏请立停科举,获诏准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科举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