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 门第等级依然森严

    B. 士族退出历史舞台

    C.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 人才选拔资格放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1 题
  1.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这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

    A. 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

    B. 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

    C. 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

    D. 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近代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给清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在此意义上,太平天国运动

    A. 标志着旧式农民战争的结束

    B. 标志着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C. 削弱了清朝政府的集权统治

    D. 具有了工业文明的时代气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

    A. 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B. 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

    C. 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

    D. 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代中后期地方上设立巡抚3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三司”则处于巡抚下属地位。上述举措有助于

    A. 统一协调地方权力

    B.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C. 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D. 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

    A. 加强君主专制

    B. 稳定政治局势

    C. 削弱中央集权

    D. 解决王国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丞相是金印紫绶、俸禄万石,御史大夫是银印青绶、俸禄二千石。这说明了

    A. “汉承秦制”说法错误

    B. 御史大夫几无实权

    C. 汉代“三公”是虚设

    D. 丞相一职位高权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表格中是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史实是

    历史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 李世民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称为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证了决策机密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强化了专制皇权

    D. 适应了军务需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秦朝官僚政治的形成,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在汉朝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还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权力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二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

    (2)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二的观点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儒家思想与封建专制制度和科举制度相结合,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科举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有关科举制的观点。并加以论述,做到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