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3 题,其中:
单选题 39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26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9 题
  1. 西周分封时,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的礼物,由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领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青铜器铸造水平停滞不前   B. 青铜器的实用价值大

    C. “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   D. 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以后散市制代替坊市制,工商业活动从特定区域的“市”区扩散到全城区,“市人”(指在比较固定的市场中谋生的人群)与一般城市居民混居,以“市”字命名的人群,也从“市区”活动者扩展到全城居民。到明代中叶“市民”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泛称。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C. 城市主体人群发生变化

    D. 城市布局由封闭到开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据宋史记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延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A. 宋朝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

    B. 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

    C. 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

    D. 彰显了皇帝的信任与恩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

    A. 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B. 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普遍发展

    D. 与当时抑商的国策相配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A. 基层社会治理加强

    B. 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

    C. 经济发展水平趋同

    D. 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表明韩非子

    A. 要求国策与时俱进

    B. 看重继承历史传统

    C. 客观总结历史规律

    D. 抨击社会礼崩乐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唐高祖明确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太宗两次颁布敕令,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武宗亦强调:“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这表明唐代

    A. 官员经商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

    B.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

    C. 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

    D. 注重维持社会的等级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攻守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这反映出,《孙子兵法》

    A. 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B. 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

    C. 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

    D. 蕴含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由此可知立宪派

    A. 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

    B. 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

    C. 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D. 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魏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的种种奇异之处,都能在华夏历史上帝王圣贤的“奇异库”中找到,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夏帝王们专属的符号。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A. 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

    B. 门阀世族政治强化

    C. 君权神授理论系统化

    D. 夷夏观念日益固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A. 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 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

    D. 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02年4月,梁启超在致康有为的信中说:“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决不能立国,……而所以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日本以讨幕为最适宜之主义,中国以讨满为最适宜之主义。”这说明

    A. 梁启超转向革命立场

    B. 日本仍是中国学习首选对象

    C. 梁启超主张排满建国

    D. 民族主义开始引领中国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宋代花鸟画家甚至用一生的时间,专注于画某一种花果、某一类鸟。他们不断观察、研究,“格物致知”,用精细的笔法画出大自然中美丽的生命。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物我合一是宋代画家的最高境界

    B. 宋代画家以文人画展示个人性情

    C. 宋代花鸟草虫画基本以写实为主

    D. 理学塑造了宋代画家的工匠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魏源曾经建议清政府建立造船厂和火器厂,聘请外国人当指导,仿造西洋船舰火器,以及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等各种民用器具。他还建议在科举考试中增加水师科,对于能制造西洋船舰、水雷、奇器的人,授予科甲出身。当时有人批评他的建议过于“失体”,据此可知,这些建议

    A. 具有离经叛道的色彩

    B. 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C. 主张制度层面的变革

    D. 肯定了西方先进的文明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种现象

    A. 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

    B. 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C. 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

    D. 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

    A. 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 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

    C. 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

    D. 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宋仁宗曾说,天下之事若都由君主决定,有错误都很难更正。不如众人商议,亦宰相执行,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台谏可以指出,改正起来也容易。据此可推知

    A. 君主专制下也有理性精神

    B. 宰相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权

    C. 宋代政治上实行集体决策

    D. 古代政治制度开始出现转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公元1314年,元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二十五人的制度。这一措施

    A. 体现人才选拔地域公平

    B. 加速元政权封建化进程

    C. 终结蒙古贵族特权政治

    D. 促进元朝文化学术繁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明初,设六科给事中,史载,“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参科,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A. 一导致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B. 加强了对全国官员的监察

    C. 引起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D. 减少了行政决策中的失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有学者指出:天谴论表示“在帝王之上还有更大的权威和更高的善与美,是制约和裁量帝王行为与政事的‘力量’和‘准则’”。这说明天谴论的实际意义在于

    A. 避免了皇帝的任意妄为

    B. 承认家天下是天命所归

    C. 督促君王进行自我反省

    D. 是缓和矛盾的统治权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

    A. 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

    B. 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

    C. 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

    D.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有学者指出,从韩愈开始至北宋诸儒,针对世族消亡的事实和个人活动能力的膨胀,他们企图激发个人的伦理道德意识,希望实现内心深处的“自律”而不是国家和家族的“他律”,直至形成完备的程朱理学体系。从此,中国文化的发展走进了以具备“自律”能力的个人为主体的正常轨道。这揭示出程朱理学

    A. 使士人摆脱了国家和家族的束缚

    B. 实现了士人群体的高度道德自律

    C. 为提高士人的社会地位创造了条件

    D. 是唐宋时期社会发展演变的产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有学者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表面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坚固和此时对西方认识的不足,可是更深一层地看,实际上是过去高度发展成熟的农业文明在自身活力尚未完全释放净尽时即被外国强行打断的惯性表现”。这揭示出

    A. 中国缺乏独立的工业体系

    B. 洋务运动着眼于瓦解农业文明

    C. 西学成为中国发展的动力

    D. 中国近代化道路存在内部阻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

    A. 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

    B. 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

    C. 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D. 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唐初,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唐高宗永淳年间,中书令裴炎“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这一过程说明

    A. 唐朝宰相地位不断削弱

    B. 完整的相权遭到了分制

    C. 中书省位列三省的中心

    D. 三省职能逐渐趋向合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些做法

    A. 推动中外文明融合

    B. 增加理学思辨色彩

    C. 扩大儒道思想影响

    D. 冲击传统道德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人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A.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B. 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D. 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在明晚期最受大众欢迎的劝善书,是经道教传入佛门,再转手至儒门的《功过格》。它是一种将日常道德行为量化的实践手册,由晚明至清,乃至民国时期一直流传不息。明代晚期以功过格为表征的劝善思潮的兴起,从侧面反映了

    A. 统治者强化思想控制

    B. 宋明理学的现实实践

    C. 现实社会的世风日下

    D. 宗教信仰追求实用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先秦儒家倡导“仁爱”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人文观;而墨子主张从“农与工肆之人”中培养成名副其实的”兼士”或“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这表明

    A. 先秦实现了选官制度多样化

    B. 两个学派的“仁爱"本质相同

    C. 儒家和墨家均强调选贤任能

    D. 墨家反对儒家阶级固化的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这主要体现了

    A. 依附关系根源于察举制

    B. 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

    C. 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

    D. 郡县制下地方权力很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如表是汉代统治者的一些举措或主张。这表明当时

    时间

    人物

    举措

    汉二年(公元前205)

    汉高祖

    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又置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

    汉文帝

    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褐者赐帛慰问,并“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导)民焉”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汉武帝

    下诏曰:“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

    A. 察举已是较成熟的选官制度

    B. 统治者将重农抑商作为基本的经济政策

    C.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D. 统治者注重教化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的是

    A. 牛耕技术普及全国

    B. 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

    C. 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D.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晚明学者中,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在经世致用思想中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表明中国文化具有

    A. 内生性

    B. 传承性

    C. 实用性

    D. 民主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而大图或双而合式(见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 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

    C. 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

    D. 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诗经》相传孔子编订。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的主要原因是

    A. 《诗经》符合儒家思想理念

    B. 符合专制集权政治的需要

    C. 先秦诸子大多推崇《诗经》

    D. 《诗经》相传是孔子编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阅读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 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

    B. 思想文化的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

    C. 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太平天国内部党争

    D. 太平天国运动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据表可知,中华民国初年社会生态整体特征表现为

    政治

    动荡裂变的时局

    共和制度的渐进

    经济

    夹缝中长出幼苗

    民族工业的春天

    思想

    迷离彷徨的选择

    博大宽容的气象

    习俗

    抱残守缺的遗风

    移风易俗的时尚

    A. 锁国与开放

    B. 坎坷与进步

    C. 危亡与机遇

    D. 保守与激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此材料旨在说明

    A. 分封制有利于建立集体统治

    B.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C.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影响

    D. 分封制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光绪初年以前,民间灾赈几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灾区本地的绅富教济本地的贫民。光绪初年,陕西、河南爆发了历史罕见的大旱灾,从187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谢家福等著名的社会救济人士,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救济机构,在山东、苏淞、河南、山西各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血泪图》进行宣传,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

    ——摘编自余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救助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万历年问,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禁令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交流。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因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摘编白伊伊《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实行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实行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书籍翻译对比

    时期

    明后期至清初

    晚清时期

    翻译者

    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

    丁韪良(美国传教士)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学会,福州开设船政学堂等等

    内容

    涉及宗教、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学、军事技术、舆地学、生物学、医学、文学等领域。代表作有《欧几里德几何》、《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万国全图》等等。中国的《老子》、《易经》也有了第一批欧洲译本。

    《万国公法》、《星轺指掌》、《公法便览》、《公法会通》、《国际法》公法类书籍达40部以上。工程、农学、矿学、工艺、商学、格致、算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天学、地学、医学类即有70多种。

    比较两时期书籍翻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两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