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3 题,其中:
单选题 38 题,选择题 2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8 题,中等难度 20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8 题
  1. 杨在军在《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中指出;“步入近代,同仁堂药店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这反映出同仁堂

    A. 经营者专注于产品结构调整

    B. 充分利用官商合办经营模式

    C. 利用与官方的关系垄断市场

    D. 借助政府力量加快市场开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 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B. 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C.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 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经济滞胀现象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其表现形式是,一方面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及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是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持续上升。对此美英等国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 增加国家对经济干预

    B. 恢复自由放任的政策

    C. 实行混合型经济体制

    D. 放弃对经济宏观调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6世纪初,威尼斯人和埃及人力图帮助印度王公把葡萄牙人赶出印度洋。后来,土耳其人也参与到反对葡萄牙人的运动中来。葡萄牙人遭到反对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冲突

    B. 新航路开辟导致的经济利益矛盾

    C. 葡萄牙人主导了早期殖民扩张

    D. 亚洲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从19世纪后期起,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所有大型企业的新形式中,制造业无论是在资本构成、生产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这说明

    A. 手工工场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B. 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了工业规模

    C. 垄断企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D. 制造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科研工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吉福德·平肖第三次在《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指出:“先进国家生产的产品价值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从蓝领工人的劳动及从资本物中得来,而主要是从设想和创新中得到。”能典型地体现这一观念的是

    A. 斯大林经济模式

    B. 苏联新经济政策

    C. 罗斯福新政模式

    D. 美国的“新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A.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C.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D. 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汉代田庄作为一个综合经营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使得它带有一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倾向性,特别是那些拥有大量私人武装的田庄,在国家控制无力时,就会成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成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这说明汉代田庄

    A. 脱离国家控制并与世隔绝

    B.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C. 具有明显的自然经济属性

    D.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题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将一系列基础工业和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法国将能源部门、保险部门、金融部门和一些大公司改知阔家接管。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设立的国有企业从战争结束的7个迅速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114个;美国政府也创办了一些国有企业。这表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A. 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B. 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C. 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D. 兴起了第三产业和“新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题文)汉武帝时,“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钛(脚镣)大趾’之刑。”这一经济措施

    A. 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

    B. 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

    C. 与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

    D. 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近年己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由此可以推知

    A. 铁犁牛耕始于商代

    B. 文献史料真实可信

    C.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

    D. 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近代民族实业家的代表之一“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股。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的话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

    A. 在一战以后遭受外国资本打压

    B. 在国共内战时期遭受国民政府搜刮

    C. 在抗战时期遭受官僚资本排挤

    D. 在解放战争时期遭受美国资本排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 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题文)英国的伯明翰为印度提供斧头,为北美的土著居民提供战斧;向古巴及巴西运送铁链、手铐及铁颈圈,以供奴隶佩戴。这反映了伯明翰发展为大工业中心的主要因素在于

    A. 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B. 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

    C. 工场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

    D. 唯利是图的精神追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旨在

    A. 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B. 为西方的侵略进行辩护

    C. 指出侵略战争的必然性   D. 辩证地分析中西方差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己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 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B. 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 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 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不少的殖民垄断公司,有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等,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性质的组织

    A. 两者都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B. 两者都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

    C. 两者都只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D. 两者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 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 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D. 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据于根元、刘一玲主编的《汉语新词语》编年本(自1991年起始编),新词语以每年数百条乃至上千条的速度递增,如下岗、炒家、个体户、农民工、股民、巴士,迷你裙等。这反映了

    A.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 改革开放推动了时代变迁

    C.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 社会生活时尚的不断更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据记载,1938年至1942年期间陕西棉花收购价格不断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每市担收购价格

    26元

    100元

    170—180元

    180—190元

    450—700元

    A. 西北纺织工业发展

    B. 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 战时棉花需求增加

    D.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同期也有作家描写: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 近代上海民众时间意识增强

    B. 上海与内地生活观念差异大

    C. 近代城市文明发展的不平衡

    D. 新式通信工具已普及到内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A.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C.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

    A. 深圳

    B. 珠海

    C. 海南

    D. 浦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匮。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A. 商业革命的影响

    B. 价格革命的影响

    C. 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

    D. 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下列图片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清康熙年间,烧制出了大量如下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有家族、股份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 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 瓷器行业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D. 清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的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孙中山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以上论述旨在

    A. 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

    B. 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C. 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D. 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 五四运动

    B. 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中共中央这一文件的制定有助于

    A. 新解放地区的土地改革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农产品的商品化社会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1958年末,全国职工总数达4532万人,比1957年未增加了2082万人。1960年下半年,按照中共中央一系列指示,各地迅速精简职工,1961—1962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这一措施

    A. 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B. 基本纠正了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C. 导致了社会商品供应不足

    D. 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亿公斤;1981年产粮亿公斤;1982年产粮亿公斤。”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凤阳县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

    B.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 改变了凤阳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近代以来,华北地区的农村开始出现西方食品,如啤酒、汽水、面包等。有些地方的少数富裕人家还直接食用日本株式公司和邯郸怡丰公司出产的面粉。据此我们可以推知,近代华北地区的农村

    A. 传统的农耕经济逐渐趋向衰落

    B. 贫富差距现象日趋严重

    C. 成为列强主要的商品倾销市场

    D. 社会生活方式日渐多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因不堪宫廷的内部斗争以及相互之间的勾心斗角,于1925年8月正式向溥仪提出离婚,最终于1931年10月25日双方协议离婚。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妃子革命”。这一事件说明

    A. 封建婚姻制度受到冲击

    B.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C.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 婚姻自主的观念已普遍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某学生搜集了以下材料。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生活习俗

    B. 封建思想仍是阻碍社会风俗西化的根本原因

    C.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 近代妇女开始追求西方时尚化的生活方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西班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这些现象对西班牙产生的影响是

    A. 推动其成为海上“马车夫”

    B. 推动了其国内物价下降

    C. 不利于其资本的原始积累

    D. 使其失去世界贸易中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从1935年开始的第二期“罗斯福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同时推动工会建设。其价值在于

    A. 确定法治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B. 使自己的政策通过立法得以长期推行

    C. 稳定资本主义,遏制社会主义

    D. 为保障国民生存权转变政府职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1929年至1933年,胡佛政府修建了37000英里公路,公园面积增长了40%,森林面积增加了250英亩,并从1931年开始修建著名的胡佛水坝工程。这说明胡佛总统

    A. 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社会经济

    B. 帮助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境

    C. 过度开支加剧了国家经济困难

    D. 完全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这体现出

    A. 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

    B. 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 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

    D. 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材料一  头巾是宋文人代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和审美风范。

    ——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內,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一: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夏日田园杂兴》)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四: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902年,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1912年,荣氏兄弟与王禹卿等人集股在沪创办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12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以及明清出现了“新经济萌芽”的依据。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农业发生的变化,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指出其实质。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析1912-1920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一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激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还首次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也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就为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不仅脱离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二  二战中,国家干预保障了英国社会经济稳定,人民营养平均水平甚至还有提高,国家干预在英国人头脑中扎了根。1945年,“社会主义”政党工党执政,他们颁布《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实行银行、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国有化。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其主要内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撒切尔主义实施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货膨胀率在撒切尔夫人执政前达到近27%,1988年降至4%.1987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英国的经济增长率1986年达3%,比同期的美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都快。1983年6月和1987年6月的两次大选中,撒切尔夫人得以两度蝉联首相。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

    ——摘编自钟声《撒切尔夫人》等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主义”和之前的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之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