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中等难度 1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数人玩球,其中一人在接球时将一奴隶学徒推开,该学徒奴隶摔倒折了腿.有人问,这个学徒的主人是否可以对推倒其学徒的人提起诉讼.我回答说,不可以,因为看上去更多地是由于偶然而不是过错才发生了这事。”该条文表明罗马法

    A. 模糊法律责任

    B. 维护等级尊卑秩序

    C. 看重主观动机

    D. 限制体育运动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B. 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

    C. 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D. 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编印的《政治常识》中讲到:“中山先生说三民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朋友,这一句话说明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和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不应是仇敌而分裂,应该是互助互让的朋友而合作。”这种宣传的根本目的在于

    A. 回击国民党反共行动

    B. 维护全民族抗战大局

    C. 阐明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

    D. 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全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

    A. 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

    B. 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C. 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D. 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这一政策

    A. 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

    B. 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 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15道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26路

    288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97

    1425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A.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 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与“入值文渊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A. “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於相”

    B.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承而行之。迭而操宰相之权”

    C. “别置中书於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D. “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1650—1840年)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合理解释是

    A. 封建经济持续衰落

    B. 自然灾害的频发

    C. 封建赋税盘剥沉重

    D. 人口爆炸式增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曾经,在国人如何面对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这一问题上,有人主张用“伊”对应“she”,有人主张汉字拼音化。1917年,刘半农创造“她”字以对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1932年定音之后的“她”字一直沿用至今。这反映了

    A. 汉字文化兼收并蓄

    B. 知识分子异常激进

    C. 国人思想因循守旧

    D. 西方文化霸权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面框内所叙内容为某文学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A. 《苹果车》

    B. 《人间喜剧》

    C. 《等待戈多》

    D. 《巴黎圣母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04年,德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单身家庭年收入7664欧元,已婚家庭年收入15328欧元。但以下情况可以减税:已婚家庭拥有18岁以下子女,或者子女在27岁以下但仍在上学,子女没有收入的;向德国机构捐助政治款项或者慈善款项;不可抗拒的特殊高额开支(如生病)德国此举

    A. 标志着德国福利制度的完善

    B. 反映了德国经济发展迅猛

    C. 意在鼓动民众参加政治捐款

    D. 有助于德国社会公平合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南亚政策的重心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她有两个并行不悖的目标,那就是一要促成印巴和解,稳定南亚局势,从而稳固封锁共产主义链条中的南亚这一环;二是要尽可能使印度放弃中立,进入西方阵营。美国带着这个构想介入南亚,在经济、军事上对印巴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同时政治上基本站在巴的一边,积极调解印巴争端。但为了不影响与英国的关系,在涉及南亚事务时,美国总是视之为英国的传统区域,尽可能将英国或联合国推向前台。但事实表明,她远远低估了印巴间深刻的敌对情绪。任何于对方有利的举动必定被视为对己方的威胁,携手对付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只能是美国的一厢情愿。印度建国后坚持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强烈反对美对巴军事援助,认为这将把冷战带到印度自己的边界。为抵制美印在中印边界战争后的接近,巴基斯坦不断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事实上,美国的两个目标一个也没有实现。只是在中印关系恶化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其期望的对共产主义,特别是对中国的遏制作用。

    ——摘编自常利锋《第二次印巴战争对印巴美三角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印巴构想”难以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印巴构想”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董煟在《救荒活民书》将中国古代各级官僚在灾时应付诸行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人主救荒所当行:一曰恐惧修省;二曰减膳撤乐;三曰降诏求直言;四曰遣使发廪;五曰省奏章而从谏诤;六曰散积藏以厚黎元。宰执救荒所当行:一曰以燮调为己责;二曰以饥溺为己任;三曰启人主警畏之心;四曰虑社稷颠危之渐;五曰陈缓征固本之言;六曰建散财发粟之策;七曰择监司以察守令;八曰开言路以通下情。”董煟的总结中,除却“遣使发廪”“散积藏以厚黎元”“以饥溺为己任”“建散财发粟之策”等论点之外,多为寻求政治稳定之道。

    ——李军,马国英《.中国古代政府的政治救灾制度》

    材料二  16世纪90年代发生的饥荒有力地推动了1601年英国《济贫法》颁布,根据该法规定,当局授权治安法官以教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宜,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由此产生了济贫税、贫民院和乡村教区安置贫民等重要举措,一直到产业革命时才大体瓦解。1834年,英国议会基于当时各方面的情况又通过了《新济贫法》.该法规定为: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在管理上,中央设置了三人委员会,在地方龟教区联合区组成济贫委员会,具体管理济贫事宜。1942年,建立一种崭新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变英国为福利国家,使社会保险和福利体系覆盖全体公民。

    ——杨凌《中西方历史灾荒成因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灾荒救助的基本措施和目的。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灾荒救助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特点形成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旧西藏是惨无人道的“人间地狱”……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僧侣和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其黑暗、残酷比中世纪欧洲的农奴制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占西藏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着西藏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垄断着西藏的物质精神财富,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遭受着极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挣扎在极端贫困的悲惨境地中,根本谈不上做人的权利,被农奴主视为“会说话的牲畜”。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窒息了西藏社会的生机和活力,社会停滞不前、濒临崩溃。

    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1959年3月10日达赖集团发动全面武装叛乱,党领导西藏人民坚决平息了武装叛乱。与此同时,在西藏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彻底埋葬了封建农奴制度,使百万农奴和奴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获得了解放,为西藏走上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铺平了道路。这是西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西藏社会发展和人权进步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世界人权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巨大进步。

    ——摘自中国西藏新闻网《民主改革六十年新旧西藏两重天》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西藏民主改革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反对程、朱熹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认为“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在为学方面,他主张“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总之,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摘编自钱穆《阳明学述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思想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各抒己见,莫衷一是。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其次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用中国的实践经验以及被升华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