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9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3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己”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无论是民间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是一条道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他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来,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国”从皇常之家转为“民族”之家。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节选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学进与〈乡土甲国〉》)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型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全。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节选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衣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申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节选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衍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历史惯性,其内涵可以说一成不变。

    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其目的都是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合理性。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延续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的旧有特质。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或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水麻鞋

    秦岭

    一直想脚穿麻鞋,与时光一起走走。那脚印,该是另一番样子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许只有皮鞋、旅游鞋懂我所有旅程的山高水长,独缺麻鞋对岁月的丈量。儿时在老家天水,偶见两三伙伴脚穿玲珑轻巧的麻鞋去学堂,去田间,去赶集,那平地而起的开心在眉宇间荡漾。我曾问母亲:“您做的千层底用的也是麻线,为啥就不编麻鞋哩?”

    母亲说:“你不晓得,人家那是清水麻鞋,多半是从清水那边捎来的。”

    我这才明白,尽管天水处处有麻线,但不是所有的麻鞋都能像清水麻鞋那样出尽风头。清水那地儿像极了它的名字,清清如水、如水清清,应了句老话:“好水养好麻,好麻养麻鞋。”

    在天水城求学时,我隔三差五要蹭几趟新华书店。某天,突然发现书店一侧的土特产市场冒出了一家出售清水麻鞋的摊位。摆摊的少年不仅脚穿麻鞋,手里还捧着一部世界名著。一聊方知,少年来自清水,家中贫困,全靠母亲编麻鞋为生。为了卖个好价,他只好辍学到天水租房卖鞋。他告诉我,清水麻鞋自古有名,当年杜甫写过“麻鞋见天子,衣柚露两肘”的诗句,于右任途经清水时写过《清水麻鞋歌》,吉鸿昌在天水举办武术大赛时,奖品就是清水麻鞋……那一刻,我眼前的麻鞋似乎不是麻鞋了,而是蓄满远古哨音的鸽子,是写满文化符号的信笺,是充满五谷味道的炊烟。

    蓬乱的头发,黝黑的皮肤,稚气未脱的脸。少年也就十三四岁。

    “大哥,您买一双吧!”少年的热切期待像透明的火焰。

    “买,一定买!”我说。

    少年蹲下身子,不厌其烦地帮我试穿了至少五六双麻鞋。一问价钱,每双四元,我顿时窘红了脸,这价钱在当年至少可以买三部小说。我主动把新买的一本书借给他。几天后,他还我的书多了一层用旧报纸折的书皮。“大哥,您是第一个借给我书的人。很想送您一双麻鞋,可我……送不起……”泪花在他的眼睛里打旋儿,但没有滴下来。我没见过这样的泪,清清如水、如水清清的那种,照得见麻鞋和大地。

    终于走进清水,是我参加工作以后。古老、清澈的牛头河两岸荡漾着一层层碧波绿浪,那便是茂密、修长的麻汇成的无边海洋。县城的一家店铺里,几位正在编麻鞋的大姐配合默契,有的盘扎鞋底,有的穿扎鞋帮,有的缠扎鞋鼻,有的搓扎鞋带,有的勾扎鞋穗。那细柔的麻线、麻绳、麻辫在她们手中如白练飞舞。柜台上的一摞摞成品麻鞋,分明对我发出久违的呼唤。

    可是,时过经年,我已习惯了用皮鞋迎合流行与时尚。麻鞋再好,似乎已成为过时的东西。我没买麻鞋,但没忘打听当年那个少年。大姐说:“连个名字都没有,咋找哩?那一茬人,都外出打工了。”说话间,柜台上的麻鞋居然被游客抢购一空。

    时光荏苒。我在几千里之外的天津落脚后,某天应邀赴四川参加一个甘肃老乡茶话会,主持活动的老乡居然脚穿一双麻鞋。“先生脚下,可是清水麻鞋?”我试探了一下。“大哥好眼力!我想告诉您的是,您是我特意安排邀请的嘉宾。”

    他,正是当年那个卖麻鞋的少年。他告诉我,甘肃人下四川,真正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可穿上母亲编的清水麻鞋,他发现不管多难的路,都可以走一走。“那年去清水,我曾打听过您哩。”我感叹。“可归根到底,是我找到了大哥您啊。”

    那天,他特意送我一双崭新的麻鞋。飞回天津的当天,我就穿上了清水麻鞋,一抬脚,却发现走进了岁月。

    (选自2019年8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蓄满远古哨音的鸽子,是写满文化符号的信笺,是充满五谷味道的炊烟”运用排比,体现了清水麻鞋历史悠久、文化与生活气息浓厚。

    B.“我顿时窘红了脸”说明了作者因囊中羞涩不能买鞋而感到难为情,“我主动把新买的一本书借给他”则是为了表达自己不能买鞋的歉意。

    C.文章写了当年萍水相逢的卖鞋少年找到了“我”,也意味着“已习惯了用皮鞋迎合流行与时尚”的“我”又找回了对清水麻鞋的美好情感。

    D.文章最后写作者一回到家就穿上了人家特意赠送的清水麻鞋,“却发现走进了岁月”,这个结尾可谓意味深长,预示着作者将开启新的人生。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水少年引用有关诗句和轶事来介绍清水麻鞋,一方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可读性,另一方面又让看似平凡的清水麻鞋平添一份神奇。

    B.作者善于运用典型细节表现细腻情感,“多了一层用旧报纸折的书皮”这一细节将少年对书籍的珍爱之情和对“我”的感激之情充分展现出来。

    C.“麻鞋居然被游客抢购一空”与上文“麻鞋再好,似乎己成为过时的东西”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我”对麻鞋出乎意料的抢手而大惑不解。

    D.文章以清水麻鞋为线索,始于清水麻鞋,终于清水麻鞋,中间的时间跨度虽然很大,但是清水麻鞋一直贯穿其中,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请结合全文,谈谈清水麻鞋凝聚了作者哪些情感。

    4.文章的题目是“清水麻鞋”,作者却花费较多笔墨刻画了“清水少年”这一形象,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阎立本,唐太宗朝,官位至重,与兄立德齐名。善图画,工于写真。尝奉诏写太宗真容。与立德同制《职贡图》,其人物鞍马、冠冕车服,皆神也。立本画国王粉本在人间,昔南北两朝名手,不足过也。

    时南山有猛兽害人,太宗使骁勇者捕之,不得。虢王元凤忠义奋发,自往取之,一箭而毙。太宗壮之,使立本图状,鞍马仆从,皆写其真,无不惊服其能。有《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等图,亦辉映前古,时人成称其妙。李嗣真云:“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

    太宗尝与侍臣泛春苑,池中有异鸟随波容与,太宗击赏数四,诏座者为咏,召阎立本写之,阁外传呼云:“画师阎立本。”立本时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临池侧,手挥丹青,瞻望座宾,不堪愧赧。退戒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幸免墙面。缘情染翰,唯以丹青见知。躬厮役之务,辱莫大焉。汝宜深戒,勿习此也。”立本为性所好,欲罢不能也。

    至高宗朝,显庆中累迁将作大匠,后代立德为工部尚书,兄弟相代为八座①,时论荣之。总章元年,立本为右相,与左相姜恪对掌枢密。恪既历任将军,立功塞外;立本唯善于图画,非宰辅之器。又以年饥,放国子学生归,又限令史通一经。时人为之语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台令史明经。”

    立本家代善画。至荆州,视张僧繇旧迹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及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又往,曰:“名下定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又张僧繇作《醉僧图》,道士每以此嘲僧,群僧耻之,于是聚钱数十万,货阎立本作《醉道土图》。

    (摘自《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一,个别文字从《旧唐书》卷七十七)

    (注)①八座:封建时代中央政府八种高级官员,历朝所指不尽相同,文中指尚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

    B.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

    C.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

    D.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粉本:指画稿,古人作画,先施粉上样,然后依样落笔,故称画稿为粉本。

    B.墙面:面对墙壁,目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或一无所知;此处指面壁思过。

    C.将作大匠:官名,历代名称不一,职能大致相同,掌管宫室、宗庙修建等。

    D.荆州:古九州之一,因境内荆山得名;楚曾建国荆山,故古时荆、楚通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阎立本驰誉丹青,工于写真。阎立本绘画技艺高超,在艺术上继承并且发扬了前人的优秀传统,其作品备受当世推重,所画人物堪称绝妙。

    B.阎立本热爱绘画,因画生悔。阎立本身为一代画家,深受唐太宗青睐,但耻于为人驱使,告诫儿子不要习画,自己却因本性使然不能释手。

    C.阎立本官至宰辅,遭受议论。阎立本尽管在绘画上赢得了名誉,但在选官授徒上力有不逮,有人借“学生放散,令史明经”一事予以调侃。

    D.阎立本观画有得,渐入佳境。阎立本对张僧繇的画作一开始并不认可,后来渐渐品味出其中的滋味,以至于留宿其下反复玩味,不愿离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壮之,使立本图状,鞍马仆从,皆写其真,无不惊服其能。

    (2)道士每以此嘲僧,群僧耻之,于是聚钱数十万,货阎立本作《醉道士图》。

    5.阎立本画技达到精湛境界的原因有哪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竹

    李峤

    高簳楚江濆①,婵娟含曙氛。

    白花摇风影,青节动龙文。

    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

    谁知湘水②上,流泪独思君。

    (注)①高簳(gǎn):高竹。濆(fén):河岸,水边。②湘水: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其二妃娥皇、女英。南下寻夫至湘江,思夫不已,泪洒沾竹,竹悉成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所咏之竹的生长环境,营造出一种缠绵、凄清的氛围,极易引发读者情思。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描摹出白花、青竹在风中摇动时呈现的风影之姿、龙纹之形。

    C.竹叶能扫日,竹枝可捎云,突出表现了竹的高大、不凡形象,极富生命力和蓬勃气势。

    D.从前三联看,诗人用笔细腻生动,既有整体描写,又有细节刻面,竹的形象跃然纸上。

    2.诗歌以“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结尾,有何妙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曹操饮酒赋诗的英雄气概。

    (2)关于“学”与“思”,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过于王天下,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君子的俯仰无愧、心安理得之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梁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他为什么没有拿(a)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莱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b)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莱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

    他闭住眼,紧接着,   ①   ——唉(c)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梁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   ②   。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d)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是的,正是因为贫穷,因为吃不起好饭,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才使他们躲避公众的目光来悄然地取走自己那两个不体面的黑家伙,以免遭受许多无言的耻笑!

    1.文中括号处的标点符号,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a

    b

    c

    d

    A

    B

    C

    D

    A.A B.B C.C D.D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抹了把脸后起身到开水房前,在半碗剩菜汤里搀些开水来泡上掰碎了的高梁面馍,就这样狼吞虎咽地蹲着吃了起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一张请假条,其中有五处在用词或格式上不妥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格式正确。

    请假条

    周主任:

    您好!我家母生病,需人照料,我决定本月9号到12号在家看护母亲,特向您请假,恳请您务必批准。

    此致

    敬礼!

    2019年9月6日

    李晓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请提炼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个字。

    虽然电子烟有害健廉的直接证据目前尚不确凿,但烟草对健康存有危害已是不争的事实。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种诱导成瘾物质,烟草依赖就是尼古丁依赖,而电子烟往往就是尼古丁的传送系统。对于没有抽过卷烟的青少年而言,长时间吸食电子烟,也同样可以产生对尼古丁的依赖,以后成为卷烟消费者的概率非常大。

    《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发布后,我们还要关心如何加大监管、执法、处罚力度。对于此次《通告》发布后还顶风作案、继续在电视平台上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和销售电子烟、特别是销售给未成年人的,要在法律法规上有明确的处罚措施。希望各地尽快完善法规,加强电子烟管控;希望正在起草的全国性控烟法规,把电子烟纳入监管范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1年,19岁的张韫喆高考取得了585分的成绩,未能如愿进入心仪的山东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在父母的主导下,他填报了南京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四年后,他被保送到浙江大学攻读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到一家上市公司工作,月薪上万。2018年,已经26岁的张韫喆,为了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顶着父母和亲友的重重压力,毅然决然地辞职返回高中复读。一年后,他艰难地考上了山东中医药大学。面对众人的质疑和惋惜,张韫喆说:“学医才是我的初心,是我最大的兴趣,我走了八年弯路,如今终于如愿以偿。”

    对张韫喆的做法,你有何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信息;不少于7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