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语言应用 2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是从一封信中摘取的一段话,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得体,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您的信已收到,寄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看到这些家乡特产,我又忆及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不胜感激。至于您托我为您的犬子毕业联系工作一事,我定会鼎力相助,请您放心。俗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日,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相信您会喜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我国每一个传统佳节都是个珍贵的宝藏,请参照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另选几个我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思考其有代表性的习俗,仿写两个句子。保证前后语意连贯。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粱启超在《书法指导》中曾提到,学书法,不宜从赵孟頫、董其昌一派入手,不是不好,只是不容易学,易导致笔力软弱,无“丈夫气”。梁启超这番基于书法气质所下之论断颇有见地。“丈夫气”固然不是书法所有之必须,却是值得提倡的一种精神气质。

    何为“丈夫气”?《孟子》有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丈夫气”,即是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有毅力、不忸怩、不矫饰。书法的“丈夫气”,则是融书卷气、金石气、士大夫气、雄健气于一体的阳刚博大的精神气质,是书法雄健、雄强之气的一种拟人化表达。这其中,书卷气尤为重要,没有书卷气的“丈夫气”,常是一种狂怪之气、粗鄙之气和莽夫之气,去书法之本质远矣。“丈夫气”是书法的大格局、大气象、大境界的精神表征。

    客观来讲,书法之美并无优劣之分,有阳刚雄强之美,也有阴柔妍媚之美。然而, 阴柔妍媚之美虽是书法的一种气质,当代书法艺术却不能仅停留于此,因为一个伟大时代的书风,绝不能缺少昂扬的精神气度。我们经常会看到汉简书法、石刻书法上的长撇大捺或最末一长竖笔,划破长空,震撼人心。要知道,这种艺术精神,并非出自文人贵族之手,而往往出自普通书吏。可见,在汉代,任何一个阶层,只要稍识字者,包括女性和一般工匠,都不乏强烈的书法艺术表达冲动,这是其有别于其他朝代之处。

    汉代之后,从曹魏到北周,书法艺术几乎都表现为一种阳刚伟岸之象,可谓“丈夫气”十足。东晋时帖学已经完善成熟,书风则为之一变,开启了南朝风雅,帖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但帖学书风在运笔上过度强调点画二端的表现,容易产生浮浅平滑、飘浮空怯等弊病,其雄豪之气逊于汉魏。到唐朝,雄强阳刚的书风重新被崇尚。到了清代,碑学开始兴盛,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碑学的拙朴、倔强、瘦硬特点,促生了金石书风。金石气使书法呈现出阳刚之美,书法审美产生巨大变革。但碑学书风厚重的结体容易失之荒率粗糙、 狂肆怪野,为了克服碑学书风的弊端,有人提出了碑帖结合的方法。曾国藩曾说:“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碑学固可以救帖学妍媚之弊,然仍需以帖学之妍雅救碑学粗鄙之弊。

    书法审美总是在一种正反合的历史轨迹中前行,但不论如何发展,书法的“丈夫气”都极其重要。每个时代的精神面貌都体现在这一时代的主流书风之中。当今时代是一个社会变革的伟大时代,需要一种大丈夫的担当精神,尤应要倡导与时代精神相符的阳刚大气的书风。

    (摘编自朱中原《书法要有“丈夫气”》,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气”是充满雄健、雄强之气的阳刚博大的精神气质,是书法必须提倡的。

    B.“丈夫气”是一种拟人化表达,作为书法格局的精神表征,融多种气质于一身。

    C.“丈夫气”使得汉代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能拥有一种强烈的书法艺术表达冲动。

    D.“丈夫气”在书法中至关重要,因为书法审美总是在正反合的历史轨迹中前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中引用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来引出书法“丈夫气”的内涵。

    B.文章第四段对碑学与帖学进行正反对比,指出二者相互弥补才能克服弊端。

    C.文章梳理书法气质的变化,明确了“丈夫气”在书法史中多居主流的事实。

    D.文章论述了时代精神与主流书风的关系,指出当今书法尤其需要“丈夫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梁启超的论断看,赵孟頫、董其昌一派的书法是缺乏“丈夫气”的。

    B.书卷气是克服书法“丈夫气”中狂怪、粗鄙和莽夫之气等缺点的重要因素。

    C.东晋时期帖学的审美追求使得这一时期书风表现出的豪迈之气逊于汉魏。

    D.当今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时代,不仅书法,所有艺术创作都应符合时代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为核心,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红色经典”肩负着历史叙述、时代精神建构和民族精神塑造的重任,在推动革命历史经典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民众思想、统一社会价值取向、塑造新生共和国威信、完善当前道德想象和建构当代人的历史认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红色经典”的复杂文化内涵和巨大影响力使其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中不断被解读和改编。

    (摘编自段蕴恒《浅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重塑》)

    材料二:根据调查数据,90.8%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27.3%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红色经典。

    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及认知来源情况

    认同度

    能够激励自我克服困难

    83.8%

    有助于树立三观、确立理想

    73.9%

    能够忆苦思甜、更珍惜现在生活

    52.8%

    能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优良品质

    17.3%

    对自己毫无意义

    3.2%

    认知来源

    影视剧

    81.8%

    教科书

    72.4%

    学校活动

    58.3%

    网络媒体

    45.6%

    父母、老师、同学的推荐

    25.2%

    (摘编自吴茜《青少年红色经典书籍阅读调查及出版建议》)

    材料三:

    红色经典,通常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实际上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涌现出的一大批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土地革命等时代巨变的文学作品。这批红色经典最初走向海外,外文出版社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全世界最大的读者网站Goodreads上,今天仍然能够看到世界各地的读者对于这批红色经典的评论。一位37岁的美国女图书管理员认为《林海雪原》内容有趣、十分吸引人,并为书中的人物精神所感动,该书让美国读者对故事发生的中国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罗福林教授今天仍然向该校研究生、本科生们推荐《林海雪原》一书,他认为《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是中国文学的代表,通俗易懂。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国的130位读者对《青春之歌》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位印度的读者在留言中表达了感激之情:“《青春之歌》这本书让我进入了共产主义文学的世界。它将我带入文学的大门,因此在我心中有特殊的地位。这本书我至少读了5遍,我之所以阅读中国文学,都是因为受它的影响。”

    (摘编自何明星《红色经典在世界的传播》)

    材料四:

    2018年春节,实景影画剧《红色娘子军》在三亚首映。沉浸在热带雨林中的观众坐在移动座椅上,穿越回到1931年的海南岛,五指山上、万泉河边,红色娘子军追求光明和自由的战火时光一一呈现……

    “红色娘子军”是经典故事,与之有关的电影、芭蕾舞等都已家喻户晓。制片方以实景影画剧的形式,将它还原回原生背景——以海南热带雨林为环境意象,以静谧宽广的万泉河水为情感符号。整台演出通过红色娘子军寻找光明与信念的烈火青春、浴血奋战的激烈战争场面,表现出壮烈而又昂扬的娘子军精神。这个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以新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焕发出新时代的新内涵,获得新生命力。无疑,它今天为我们提供的是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新动能,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动力。可以说,制片方和三亚所进行的这条将红色文化与实景演艺相结合的新路子为深度整合红色资源、盘活红色文化提供了新可能。

    (摘编自罗明标、朱红军《红色经典的新演绎》)

    1.下列关于青少年对红色经典书籍认同度及认知来源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青少年学生认为对红色经典书籍有所了解,52.8%的受访者认为“能够忆苦思甜、更珍惜现在生活”。

    B.青少年学生普遍认同红色经典书籍的教育价值,认为阅读红色经典书籍“对自己毫无意义”的只是极少数人。

    C.调查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认知红色经典的来源为影视剧、教科书、学校活动。

    D.调查数据显示:三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父母、老师、同学的推荐”是自己认知红色经典书籍的来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经典”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具有复杂文化内涵和巨大影响力,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B.外文出版社推动了红色经典走向海外,在全世界最大的读者网站Goodreads上,现在仍然能够看到世界各地读者的相关评论。

    C.从Goodreads上可知,红色经典传播到海外,也感动了美国读者,能够让美国读者理解中国当时的背景和现在的生活。

    D.至少读了5遍《青春之歌》的印度读者表达了感激之情:它让我进入了共产主义文学的世界,将我带入文学的大门……。

    3.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经典及其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绍兴的大梦

    陈瑞琳

    一早醒来,我竟是睡在绍兴城古老的风则江畔。推窗望去,那典雅浪漫的廊桥就在眼前,近得我有些恍惚:这真的是绍兴吗?真的是那个让我梦里千回的地方?

    昨日车子进城,我的心加速了跳动,路旁还看得见从前的那些古旧的砖瓦参差在高楼崛起的老街上,好似青苔白发,感觉绍兴的英魂永存,在熙攘的市中心,环绕的商铺之中,蓦然就先看见了那古老的轩亭碑!心头一紧,叫司机慢行。古碑虽然已显得有些矮小,但依然撞击着每个行人的眼睛:当年的秋瑾先烈就是在此断头。斑驳的轩亭碑啊,你永远都会记得,那个1907年7月15日,一个属于绍兴的女子,“身穿白色汗衫,外穿原色生纱衫裤,脚穿皮鞋,钉有铁镣,两手反缚。由山阴县署至轩亭口”。离轩亭口不远,便是秋瑾当年住过的和畅堂。我轻轻走进那座老式院子,石板铺成的小天井,三间坐北朝南的平房,与餐室毗邻的耳房为秋瑾的卧室,里面的古式雕花木床和书桌都是她用过的原物,书桌上还放着秋瑾当年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和她牺牲前几天留下的遗墨。最让我心颤的是墙上挂着的秋瑾男装照片,巾帼轩昂,风采动人。怀想1906年,秋瑾从日本返回绍兴,亲自主持大通学堂,开启民智,投身革命启蒙。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年轻的秋瑾本出生在官宦人家,又嫁给了豪门富商,正可谓锦衣玉食,何以要抛去身家性命,誓死追寻救国救民的“共和”之梦?

    绍兴的“硬骨”中,除了秋瑾,更有一个魂灵,就诞生在那座立在新台门的周家祠堂。闪过一段亭台楼阁,远远就看见长长的围墙上如今竟画上了鲁迅的巨幅头像,没有上彩,木刻般的强烈效果。先生的头发短立着,手里夹着烟,那袅袅的烟丝顺着围墙好像飘到很远。

    “先生!”我在心里轻轻叫了一声,鼻子就有些酸楚。其实,这是我第二次站在周家祠堂的门前。

    第一次是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也是一个初夏,脸上还是红扑扑的我忽然就站在这绍兴城的周家祠堂前。记忆中的我,迈进新台门的脚步是雀跃的,寻找百草园的眼睛是欢喜顾盼的,品尝的咸亨酒店的酒是香甜醉人的。在周家祠堂后门外的小运河上,一艘旧旧的乌篷船载着我们三个年轻人,穿过一座座木的、石的小拱桥,驶向了鲁迅儿时的外婆家。

    将近三十年过去,一路的风雨沧桑,当年的小辫姑娘早已无法雀跃,周家祠堂早已不再是从前那般可以轻松游览的胜地。这些年中,我几乎“怕”谈到鲁迅,甚至怕写下“鲁迅”这两个字,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在中国,谁能说不知道鲁迅呢?只是觉得所谓的“狂人”和“阿Q”,“闰土”和“祥林嫂”却都已走远,鲁迅的声音只属于他的那个历史。其实,鲁迅的笔又何曾离开过我们?他所揭露的“国民性”依旧在今天的“看客”身上显现,他所抨击的“精神胜利法”无处不在发酵,今天的“闰土”还会叫一声“老爷”,执着的“读书狂人”还会呐喊着“救救孩子”!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

    又见三味书屋。轻轻地,我不敢惊醒鲁迅当年上学的小桌,那上面有他亲手刻着的一个“早”字。书屋的后面是百草园,当年的草木竟然被换成了一方玉米的青苗,只有那一截矮矮的土墙,还告诉我那里曾留存过少年鲁迅的手印。我不禁仰望苍天,正看见屋檐上密密的野草,它正在风里独自垂看着我等人间“过客”。

    出了周家的大门,前方一拐就是咸亨酒店。远远地看见一条街上忽然突兀地立着一个孔乙己的雕像。这个在鲁迅笔下一点儿尊严都没有的人,如今是真的找回了“尊严”。哑然之际立定再想,总不能立个“阿Q”和“祥林嫂”吧。

    说起来,绍兴的大梦里应该还有王羲之那青山绿水的兰亭,虽说梦里已千回,但是兰亭的古韵清雅还是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借着山影,走过吊桥和凉亭,身边正是“茂林修竹,清流急湍”,与友人对坐在“曲水流觞”的石头上,天地静阔,等那千年的酒杯。我想象着当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情景,脑海里翻卷着羲之先生的笔墨豪情,品咂起他发出的那种“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对生命价值的深沉思考和感慨,那是一种何等高贵的文缘和情缘。

    走过历史的漫漫烽烟,古老的绍兴,你无论经历多少痛苦,却从未减损过高昂尊贵的容颜,因为你从未忘记,自己是华夏的第一圣部。

    春夜里,漫步在护城湖畔,浓浓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感觉自己也从那千年的大梦中走来。在这大梦里,曾浸透着秋瑾的血,飘游着鲁迅的魂,弥漫着王羲之的气脉。其实啊,在绍兴的怀抱里,还有多少古今英灵,深藏着他们尚未完成的春秋大梦!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木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叙写了绍兴的人文景观,并加以联想、想象,描绘出一幅幅内涵厚重的图画,情感浓烈,充满着对圣贤志士的敬仰之情。

    B.文章没有重点叙写如今的绍兴,一是因为绍兴的人文历史深深打动了作者,二是因为如今的绍兴已缺少了往日厚重的文化内涵。

    C.作者面对“鲁迅头像”“百草园”“咸亨酒店”,睹物思人,生发出些许感慨,其中主要表达了对鲁迅先生逝去的无限伤感之情。

    D.“那是一种何等高贵的文缘和情缘”中的“文缘”“情缘”指王羲之与“群贤”饮酒赏景、“畅叙幽情”、书写美文、思考人生的缘分。。

    2.文章第六段,“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一句在文中有何深刻含意?

    3.从全文看,“绍兴的大梦”有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从百余骑      从:跟从

    B. 谢无有闭关事     谢:谢罪

    C. 高祖尝病甚,   恶见人  恶:讨厌

    D. 与沛公有隙     隙:隔阂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 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 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 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垂名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中的“不怕”二字是诗眼,“只等闲”强化了“不怕”,“远征难”则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

    B.“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C.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展现了一种动态美,突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D.诗中场景不断变换,可依次概括为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给平常的语言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这首诗就因为使用多种修辞而有了不平常的气氛,请找出其中两种修辞并进行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3)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具有很强的政治依附性,他们在人身或活动上,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地服务并依附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但同时侠士以依附政治人物为工具性手段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其政治依附性因其所拥有的侠士精神而独具特点。

    有些侠士,(     )。春秋时专诸因伍子胥引荐被公子光赏识重用,后来舍身刺杀吴王僚只是为报公子光的__________,而客观上却帮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更多的侠士因其臣属或门客的身份,而导致行为直接以政治为导向。战国时唐雎面对骄横狂妄的秦王,__________,以“伏尸百万,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来威胁秦王,也是基于自身使者的身份,希望不辱使命。

    侠士的政治依附性还表现在侠士往往会成为政治人物的牺牲品。在他们无畏的行为中常隐藏着__________,即便是一生追随,__________,备受诸侯权贵的青睐,其结局也是其政治依附性的一种悲剧性体现。战国时聂政、荆轲等人皆在刺杀活动中殒命,成就了侠士的悲剧形象。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

    B.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

    C.他们在人身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

    D.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行为主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客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

    B.其行为客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主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

    C.其行为主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客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

    D.其行为客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主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知遇之恩      令人发指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B.知遇之恩      怒发冲冠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C.再造之恩      令人发指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D.再造之恩      怒发冲冠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支科学考察队在原始森林中迷了路,几乎陷入绝境。队里的老教授身患重病,奄奄一息。他临去世前,拿出一个小木箱,郑重嘱托:“这是我一生的心血,你们一定要走出去,把它交给科学院。”老教授去世了,考察队化悲痛为力量,终于走出了森林。那盛满老教授“一生心血”的小木箱被打开,原来里面是一些小石块。

    对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以“人性的光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