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单选题 11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19世纪最后30年,出现了近代社会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作为这次现代化浪潮的结果,形成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在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基础上,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模式趋于成熟。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生产力进步推动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B. 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C. 经济模式定型促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成熟

    D.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城市人口(%)

    21.0%

    27.5%

    52.0%

    农村人口(%)

    79.0%

    72.5%

    48.0%

    ——引自《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

    材料二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报告,在过去的10年间,5岁和5岁以上,讲汉语的美国居民人数翻了一翻。1990年讲东亚语美国人有300多万,是1980年的两倍。1990年有1/7的美国人在家里不讲英语,比10年前增加了34%.1990年有1700万人讲西班牙语,法、德、意、汉的美国人分别在100—200万之间,讲朝鲜语和他加禄语(菲律宾国语)的美国人数目分别上升了127%和87%。

    ——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

    材料三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

    (1)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人口流动的总体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并说明人口流动现象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人口流动做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后,盟国将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以往不同,盟国不是只举行一次会议,而是举行了一系列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协议,有公开的、也有秘密的,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其中,以1945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及通过的公报、协定和密约最为重要。此前的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都可看作雅尔塔会议的准备。雅尔塔会议继承和发展了上述会议的成果,对某些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此后举行的旧金山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则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原则的补充。雅尔塔体系指的就是上述所有协定的总和。

    雅尔塔体系是美、苏等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它承认了美苏各自的实际军事控制线。其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

    (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雅尔塔体系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雅尔塔体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1 题
  1.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B.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C.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D.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不包括

    A.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B.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世俗文化的兴起

    D. 租佃关系的盛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下图为《中国(1952—2008年)城市化率曲线图》(下图)导致其中城市化率最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

    B. 三年经济困难人口大量减少

    C.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农村大发展

    D. “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世纪70年代《纽约时报》直接指出:“把人的知识来源限定在这些古代经典大师们的身上,是大清国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端……把教育模式限制在如此狭窄的道路上,致使人的心智就像清国妇女的小脚一样被挤压而萎缩。”以下史实中开始冲击这种教育模式是

    A. 梁启超在广州开办《时务报》

    B. 新文化运动时期宣扬民主、科学的思想

    C. 维新变法开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

    D. 新中国成立后制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

    A. 建设的延续性

    B. 存在的合理性

    C. 创新的曲折性

    D. 产生的必要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阿里巴巴1998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成立。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2017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以上。这说明

    A. 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

    B. 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C. 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D. 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报案者称,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被判有罪。苏格拉底是贵族酒会的常客和主角,他的死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材料反映雅典

    A. 城邦精神排斥私人空间

    B. 聚众饮酒违反城邦法律

    C. 法律体现了公平与公正

    D. 公民都有权利管理城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

    A. 引导独立思考的途径

    B. 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

    C. 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D. 自主开拓精神的家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从英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看,1832年改革法第一次对英国议会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标志着从贵族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国家扼守渐进和非暴力的道路。但1832年10月25日的《贫民卫报》则指出:“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英国的议会制度是高度民主制度

    B. 英国议会始终被少数大贵族控制

    C. 遏制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D. 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 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 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C. 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D. 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从2013年“一带一路”构想提出至今,这些气魄非凡的伟大理念,一次次出现在习近平出访时的对话中、演讲里,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的命运从未如此休戚相关。中国以“兼济天下”的大国胸襟,希望与更多国家成为合作共赢的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天,“一带一路”已从构想走入现实。国际社会共同见证了“一带一路”从理念设计、总体框架、战略规划进入实质建设阶段。60多个沿线国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不少国家主动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中国已与30多个国家签订“一带一路”相关谅解备忘录或具体协议。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到中俄蒙经济走廊,一个个区域合作新倡议应运而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表达出一种“兼济天下”的大国襟怀,搭建起一座“心灵相通”的世界桥梁,传输着一种“开放、共享”的理念。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