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论述题 1 题
中等难度 1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 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

    B. 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C. 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

    D. 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幼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

    A. 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 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 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 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

    A. 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

    B. 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

    C. 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

    D. 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A. 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B. 宗法关系渐趋松弛

    C. 异姓承继取代嫡子继承

    D. 社会风俗急剧转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鸦片战争后,湖南安化、平江等传统绿茶产地,多转而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红茶,各地竞相仿制,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陆续出现。这反映了湖南当地

    A. 茶业生产经营因时而变

    B. 饮茶风尚渐与国际接轨

    C. 官府大力扶持私营产业

    D. 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90年,因基隆煤矿严重亏损,台湾巡抚刘铭传与一些商人签订合办合同:商人出资20万两白银,负责日常经营;官府以不动产作价10万两为官本,对煤矿的用人、财务不予过问。此事奏报朝廷,总理衙门和户部激烈反对。1892年,基隆煤矿停产。由此可见

    A. 中体西用不合时宜

    B. 官商合办的弊端明显

    C. 官僚集团内斗严重

    D. 社会近代化阻力巨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42一1943年河南发生大饥荒。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发出“不饿死一个人”的号召,采用教育民众互助友爱、组织开展纺织运动、协助灾民发展生产等方式,安置了25万涌人边区的灾民。这主要反映出

    A. 恶劣的战时环境导致灾情扩大

    B. 抗日根据地适时调整了工作重心

    C. 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正式确立

    D. 中共充分认识到战争胜利的根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据表可以推知

    A. 国家工业布局均衡

    B. 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 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

    A. 简化了司法程序

    B. 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

    C. 彰显了契约精神

    D. 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美国制宪会议期间,北方资产阶级虽反对奴隶贸易,却支持在宪法中写人引渡逃奴的内容;联邦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在国家权力分配上争吵不休,却对禁止各州发行纸币和破坏契约义务的条款毫无争议。这充分说明美国

    A. 制宪目的之一是保护私有财产

    B. 联邦与各州达成妥协

    C. 对保留黑人奴隶制度形成共识

    D. 两大政党的主张趋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尼克松政府曾提出“把1973年作为欧洲年”,并表示“以前的决策所形成的时代行将结束”,“盟国之间应强调友好、平等和团结,在经济上鼓励相互合作,弥合盟国间的经济冲突”。由此可以推断

    A. 苏攻美守态势改变

    B. 欧洲一体化推动美欧关系调整

    C. 美欧建立平等关系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继续得以维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世纪末,全世界仍有12亿人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一些地区贫困人口数量还在上升。为此,世界银行改变了援助方向,主要关注识字率、健康、妇女儿童等问题,以改善受援地区人民的生活。这表明

    A. 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分化

    B. 世界银行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C. 国际援助更加注重实效

    D.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大禹治水起,历代屡兴河役,形成了筑堤、改道、分疏、束水攻沙等治河理论,以及挑水坝、木龙、石堤、放淤等治河技术。宋元两代在黄河设行(外)都水监专事河防;明清两代设河道总督职掌河政。清前中期,治河一直是国之大计,河工每年的正常支出大约数十万两,如遇决堤则“所费带金不下数千万两”,然而“半数是中饱在贪吏的私囊”。

    ——摘编自岑仲勉《黄河变迁通史》

    材料二  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道入海。“值军务未平,怕粉不继”,清廷遂撒手河务,“着直隶、河南、山东各省督抚伤令地方官吏疏浚积潦”、“晓谕钟民等量力捐资”,由此拉开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序幕。新河道两岸的地方官绅筹措资金,断续维系治河工程。1870年,长江大涝,两大水灾形成共振效应,重灾区扩展到四川、湖北等地。190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前往黄河考察并得出结论:“束河于一条河道”违背自然规律;地方官吏贪污、玩忽职守、各自为政是“形势糟糕的根源”。1901年,对黄河治理的进一步研究随李鸿章的病故而中断,而此时的中国,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摘编自贾国静、王凤青《选择的无奈: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探析》

    材料三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3年,治黄工作“由修防转入治本”,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大批技术干部,分赴20多条支流进行水土查勘,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综合治理规划。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实行“以工代贩”、“按劳记工”等办法,许多包工队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方法,工效逐步提高。建国初的黄河治理,不仅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与国家建设,而且开辟了利用黄河水灌溉华北平原的道路。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黄河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黄河治理地方化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治理取得成效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黄河治理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主要征收关税、消费税等间接税(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伦敦1%的人口拥有55%的国民财富,而3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采矿、纺织等行业失业率不断上升。为此,英国政府实施税制改革,规定对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采取累进征收原则,财产越多,税率越高。1909年,“人民预算案”提出,向富有者开征土地税等新税种以扶助贫者,上下两院对此分歧严重,一度引发宪政危机。预算案最终获得通过,政府得以应用征税和开支的权力,较平均地分配国民收入,这被视为“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上院财政权力丧失的标志”。1911~1912年政府财政盈余高达六百多万英镑,1913年英国直接税所占比重高达57.6%。

    ——摘编自滕淑娜、顾銮斋《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建设性税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税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税制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公麟(1049~1106年),北宋著名画家,“家世业儒”。年少时即“悟古人用笔意”,广泛师法晋隋唐宋诸家,但又不蹈袭前人。他摒弃色彩,以单纯洗练、朴素自然的线条表现物体的形貌情态,表达简淡素朴的情感诉求,形成可与重彩、水墨画相并立的白描画法。李公麟“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尊卑贵贱,咸有区别”,其释道人物画更是以一种极为写实的形式,表达静谧超脱的弦外之音。宋人作画,注重“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李公麟以缜密的运思构图,苏轼赞其“妙想实与诗同出”。他晩年寄情绘画,耽习禅悦,所作《君臣故实图》、《九歌》等画缘感而作,暗含讽谏朝政之意。李公麟“从仕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山林”,其画作在当时被视为“天下绝艺”,后世画家也广受其影响。

    ——摘编自王磊《李公麟白描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等

    (1)根据材料,概括李公麟艺术创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公麟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

    ——摘编自胡作玄《影响世界历史的100名著排行榜》

    伟大的著作蕴涵着伟大的思想,它们虽处于不同的时空,但彼此之间对立统一、继往开来,或批判继承、或借鉴融合,在历史星空中照亮着人类的未来。从材料中选取两部名著,就其所蕴涵思想的关联性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