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 乡村市场的繁荣

    C.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 坊市制继续实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A. 发动了武昌起义

    B. 终结了清朝统治

    C.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 颁布了《临时约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 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 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 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文件一起呈现……议会还修改了国王的加冕誓词,新誓词删去了“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一段话,改为“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议会此举的目的是(  )

    A. 赋予国王立法权   B. 确保议会行使国家主权

    C. 实行君主立宪制   D. 完全摒弃旧有法律法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旧唐书郑注传》记载:“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材料直接反映了

    A. 唐朝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B. 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

    C. 唐朝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唐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对这场战争与《纽约时报》的评价理解准确的是

    A. 这场战争使外国人获得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特权

    B. 这场战争刺激了资本主义列强在华的新一轮侵略扩张

    C.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丧失了台湾、金门、马祖岛的主权

    D. 文章作者认为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46年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发布了一则公告:“本府会部马匹饲养员已编成运输大队,从事生产自力更生。凡规定有专门公马人员因公外出时,均酌发车马费。因饲养员已全部取消,今后各方人员,乘马来本府时,须自带饲养员喂养,本府概不负责,特此声明。”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公马改革”主要意义在于

    A. 减少行政开支,改善干群关系

    B. 充实生产人员,发展边区经济

    C. 精简机关人员,扩充边区军队

    D. 发扬民主作风,反对官僚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决定推行训政及地方自治。为此,1935年蒋介石致电河南省政府王安石政略研究会熊公哲,“令其对王安石遗规作一深切研究,并作庐山训练教材之一”。据此判断,最有可能被“深切研究”的“王安石遗规”是

    A. 将兵法

    B. 保甲法

    C. 保马法

    D. 均输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这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哪一思想理念类似

    A. 反对帝国主义

    B.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C. 普遍平等的民权

    D. 民族平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一位十九世纪的法国人论及自己的时代:不论是佃农、工人或水手,只要勤劳节俭,就有机会拥有农庄、工厂或商船,甚至可能成为银行家。这种说法反映了

    A. 封建制度面临解体

    B. 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C. 帝国主义不断扩张

    D. 社会主义蔚然成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写道:“雅典民主的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公民享有权利和义务,但这些权利并没有分散到个体手中,而义务也不是一个以维护公民个人利益为目的国家来推行的。事实上,他们只有公共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判断,在雅典

    A. 个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B. 法律维护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C. 城邦的意志和利益高于一切

    D. 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权利受到限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吕一民《法国通史》称“1875年宪法是一份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法体系的独特文献”,其“独特”之处在于

    A. 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在外国势力主导下制定

    C. 总统和议员选举产生

    D. 各派势力妥协痕迹明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古代官僚机制是帝国运行的重要支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这就为行省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搜钱刮财,提供了便利条件。

    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受不到法律保护,故称市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行省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政府,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为前提……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成吉思汗时代的法令,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典,在实践中,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法典。元仁宗时,编成《风宪宏纲》。

    元世祖时,明令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罗马和元朝都实行了行省制度,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在行省设置的背景上,两者有何相似之处?在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上,两者又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在元朝的历史上,“行省”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演变?指出行省制度确立的影响。

    (3)材料一中罗马万民法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并从两个角度举例说明罗马法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4)根据材料一、三回答,在法律自身的演变形式上,罗马和元朝有何相似之处?指出在法律实施中,万民法与元朝法律的不同之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认为“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只有迁都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嵩极,定鼎河,庶南荡瓯吴,复礼万国”。他还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

    材料二  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魏书》评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今有学者也认为,孝文帝不顾国情、族情,独断专行的迁都决策破坏了鲜卑族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动摇了北魏的立国根基。魏孝文帝迁都以后,父子相继在洛阳大兴土木,修筑洛阳的民夫“日有万计”,工程的耗费“日损千金”。国力耗费严重,人民负担沉重,贪污腐化加剧。

    ——蒋福亚《魏孝文帝迁都得失议》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孝文帝拓跋宏执意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2)有学者认为迁都与北魏的覆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他一直主张阿拉伯世界必须统一,阿拉伯财富由阿拉伯人共享……他将自己装扮成巴比伦王朝的尼布甲尼撒大帝,坚信他能像尼布甲尼撒大帝那样,以伊拉克为中心建立一个东至波斯湾、西至地中海的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

    材料二  1980年9月23日,伊朗军队在德黑兰游行并准备开赴前线

    材料三  据统计,(两伊)双方在8年中死亡100多万人,伤150多万人,经济损失达9000多亿美元,国力受到很大削弱,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所示现象的直接背景是什么?简要说明其最终结果。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伊战争造成的严重危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