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1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其版面内容排序首先是每天的“上谕”,其次是路透社电报,再次是报馆主笔严复的文章。《国闻报》这样排版的主要意图是

    A. 上传下达以推进改革

    B. 表达强烈的参政意识

    C. 介绍西学以启迪民智

    D. 增强宣传变法权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1 题
  1. 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说:“在周公封国的时代,不是后世所谓的‘封建’,而是指古代如罗马式的殖民。”对此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A. 强调周公是分封制的首创者

    B. 强调分封制对扩大西周疆域的作用

    C. 强调分封的含义是封邦建国

    D. 强调分封制对后世封建制度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32年,宋裴卿创办了东亚公司,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并写进了厂歌。该公司所产“抵羊牌”毛线,即取抵制洋货之意,该产品一出现就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抵羊毛线由此蜚声全国。这说明宋裴卿

    A. 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

    B. 冲破了视商业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C. 重视企业精神的塑造

    D. 具有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

    A. 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

    B. 表明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C. 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美国妇女史家和女性主义者琼·凯莉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所有进步——她的原始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和人文主义文化一起把妇女塑造成一种美丽的摆设:端庄、贞洁、对丈夫和君主双重依赖。”作者强调文艺复兴

    A. 并未改变妇女的从属地位

    B. 强化了妇女的独立精神

    C. 对妇女内心世界进行关怀

    D. 凸显了妇女的理想信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英美乐队第一次公开在苏联表演摇滚乐。随后,在美国政府的有意安排下,更多摇滚作品涌进苏联。美国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彰显西方文化优越

    B. 维护英美同盟关系

    C. 促进世界青年团结

    D. 推动摇滚音乐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反映公元前8世纪希腊历史的《荷马史诗》中记载了希腊联军在攻打特洛伊受挫时曾召开希腊盟军军士大会讨论对策。虽然参与会议的普通士兵并没有任何决定权,但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在古代希腊

    A. 军事扩张欲望强烈

    B. 民主政治根植于传统文化

    C. 平民主导军国大事

    D. 贵族政治根源于对外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间,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出现了一系列巨大变化。80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入蓬勃发展时期,这次改革是

    A. 结合实际对农村地权关系的重新调整

    B. 通过行政主导方式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

    C. 总结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经验教训的结果

    D. 动员农民参与国家政权建设的有效方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井冈山道路开辟时,引起党内部分人士的质疑。他们对农民革命持悲观态度,对这条道路横加指责,并提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能否救中国”“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等疑问。这些质疑

    A. 低估了武装暴动的积极影响

    B. 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

    C. 及时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

    D. 否认了农民运动的历史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西汉时,社会上有一批人被称做“游侠”。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游侠坚守自己奉行的道义,为别人排难解纷,敢做敢为,信守言诺,值得称颂;班固在《汉书》中认为这些游侠不遵守制度,不尊重权威,身为小民而行使生杀大权,死有余辜。这反映出

    A. 司马迁与班固的思想境界有高下之别

    B. 东汉时期理学强调三纲五常

    C. 两汉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

    D. 两汉时期游侠群体发生了质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A.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B.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治平稳过渡

    C.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D.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表为19世纪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占比表,据此可知(单位:以户为单位)

    ——资料来源: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74页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C. 其他部门就业人员的占比稳定增长

    D. 工商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者》

    (1)根据材料,概括聂荣臻的国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聂荣臻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73年7月,46个非洲和太平洋国家提出集团对集团的谈判原则,派出统一代表与欧洲共同体进行谈判,经过18个月的谈判,欧洲共同体被迫不断作出让步。1975年2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非洲、加勒比海沿岸和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贸易与经济协定。主要内容为:非、加、太46个国家的工业产品和绝大部分农产品可以免税和不限量进入欧洲共同体市场,而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不要求互惠,只享受最惠国待遇。制订“稳定出口收入制度”,当46国34种初级产品因出口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时,由欧洲共同体给予补偿。欧洲共同体5年内向46国提供35亿欧洲计算单位(合46.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多哥总统称,协定的签字是“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史上空前的事件”,欧洲共同体执委会主席认为该协定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经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强调欧洲共同体愿意同发展中国家建立以经济相互依存为基础的长期关系。

    ——摘编自李植梅、高明振《当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美协定签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洛美协定的历史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吸引海外各国派遣使团通商,以壮国威,明初对各国均一律实行厚待贡船的“优值”及“免税”政策。海外各国纷纷派遣商团前来访问,中国的贸易范围也逐步扩大,明政府花销加大,政府不堪重负。为减轻财政负担,自永乐年间开始,政府逐渐开始限制前来通商的使节团数量。到了明朝中期,倭寇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明朝的对外政策趋于保守,并最终导致了嘉靖年间的全面海禁。到了隆庆、万历年间再度开海以后,外国商船来华只要按比例纳税后便可入市交易。由于来华外商必须通过官牙行的中介才能进行买卖,不可以与民间商人直接交易,因此这还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贸易。

    ——摘编自刘隽永《明清两朝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全球化”也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摘编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两次融入“全球化”的不同特征,并简析新时期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地方自治开始向近代转变,治安法官取代郡长,逐渐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1688年),经历两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实验,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地方自治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国家立法机关主动控制地方自治主体的现象。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1894年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地方自治制度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地方自治制度变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波斯的君主阿鲁浑派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三人为专使,带着大批的扈从来到中国,请求忽必烈大汗为他选择一名淑女为配偶,大汗答应了这个请求,选择了一位十七岁的姑娘,叫阔阔真,并派遣已来到帝国多年的马可·波罗一家由海路护送他们而去。

    据《永乐大典》记载,(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都事别不花等奏:“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今印度东南岸一带),往阿鲁浑大王位下”。

    《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怀疑者认为游记只是据传闻写成,但吴芳思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文中提出:“我倾向于他可能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这并不能否认有关中国和远东的资料来源,他把本来会散失的情况记录了下来,这与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相似,希罗多德并没有去过他所记述的所有地方,可他的著作绝不可以轻率地摒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