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20世纪20年代,疑古学派怀疑夏商历史的真实性。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提出“走出疑古时代”,重建中国上古史。能够推翻疑古学派学者观点的是

    A. 甲骨文的识读与解释

    B. 铁农具的发明与使用

    C. 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 礼乐制度建立与巩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著名学者宿白认为:“北魏的汉化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摹拟汉魏制度,而是加入了新因素后的一次发展。”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有

    A. 削弱世家大族,建军功爵制

    B. 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

    C. 打击官场腐败,实行科举制

    D. 实行方田均税法,抑制兼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如下图所示:

    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

    A. “监察百官”以缓和社会矛盾

    B. “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

    C. “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

    D. “总领禁旅”并加强边疆防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行政出现过失、国家遭受天灾等状况下,检讨自身过错时发出的诏书。在《二十五史》中,共有89位皇帝下过264份“罪己诏”。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古代皇帝对自己要求严格

    ②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

    ③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统治

    ④体现天人感应的政治理念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清朝晚期,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清廷)之天下也。”另一份是《讨粤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胡虏”“外夷”指外国侵略者

    B. 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

    C. 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

    D. 对立双方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教科书包括国文、算数、格致、化学、修身、地理、历史、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心理学、英文等十余个科目,分编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和中学教科书。这反映

    ①突破以儒家经典教育学生的传统

    ②引入西方近代学制和科目设置

    ③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出现重大改革

    ④巩固戊戌变法废除科举的措施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图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形势。以下描述与之相符的是

    A.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 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 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

    D. 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被解放军突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50年,新中国从苏联、东欧进口的工业设备和原料占总进口的第一位,从苏联进口的日用品占进口货物总值的3.1%。1952年,中国直接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巨额贸易协议;同年,签订中日贸易协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有助于打破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②有利于新中国进行现代工业化建设

    ③建国初期我国日用品丰富无需进口

    ④欧日各国已经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决议和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以上举措

    A. 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

    B. 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

    C. 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7世纪,人文主义者都把成为“皇家顾问”(向君主及其大臣建言)作为追求。而启蒙运动者则把自己看成是“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希望通过影响人民大众,制造并指挥舆论来引导当权者。这一变化说明

    A. 文艺复兴提倡君主专制

    B. 文艺复兴主张因信称义

    C. 启蒙运动重视公共意志

    D. 启蒙运动抛弃人文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在他们撰写的《技术工人》一书中写道:“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史读起来像是一部内战史。”以下对“内战”理解准确的是

    A. 议会军与国王军队的交战

    B.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

    C. 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战争

    D. 工业城市与乡村地区对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是苏联画家鲍里斯·叶菲莫夫于1953年创作的一幅漫画,画面上的俄文意为“哪怕他们伪装得非常狡猾,也掩盖不了他们卑鄙的本质!”对此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 揭露了美国发动“冷战”的企图

    B. 世界形势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C.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正式形成

    D. 抨击美国假借和平掩饰备战行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竞争是古今中外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都认识到竞争现象的存在,并有深入思考。他们都认为,好的竞争能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冲突和杀戮,导致社会的崩溃。在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古希腊人认为,战争这样的竞争是坏的竞争,而各种和平的竞赛活动则是好的竞争。古希腊发展出体育赛会制度,在古代中国则有作为“射礼”的竞赛活动。这些竞赛活动都带有仪式表演和道德教化的功能。古代中国通过比赛来学习礼仪和培育“君子”,古希腊的竞赛活动则承担着培育合格公民的责任。

    ——摘编自王大庆《试比较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竞争观念》

    (1)依据材料一,比较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竞争”观念的相似之处。

    材料二  在维多利亚(英国女王,1837~1901年在位)初期,随着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的废除,自由贸易的发展速度大为迅速。当时英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产品具有压倒性的竞争优势,棉纺织品、金属制品,甚至煤的产量和质量都是他国无法与之相抗衡的,即使是粮食此时也已能经受竞争的考验。因此,英国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用取消贸易限制的办法来扩大国外市场。1849年,英国废除实行了两百多年的《航海条例》,不再坚持用英国船只运送货物。减免了两百多种货物的进口税。1860年以后,英国与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德意志关税同盟、普鲁士、奥地利等订立了互减关税的条约,而且这些条约都有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即给予某一国的优惠待遇,同样也给予其他国家。

    ——摘编自高岱《英国通史纲要》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英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梁启超把竞争分为国家竞争和国民竞争。二者区别在于国家间的竞争是君主号令民众同别国竞争,民众本身处于从属地位,而国民竞争是每个人为其性命财产而竞争,强调国民的主体地位。梁启超认为,经济上的竞争比其他领域的竞争更重要。他借适者生存的进化观来说明发展工商业的必要性,“今后之天下,既自政治界之争,而移于平准(交易和经济)界之争;则我辈欲图优胜,宜急起以竞于此。”

    (3)①依据材料三,简述并评价梁启超关于“竞争”的观点o

    ②结合所学,谈谈竞争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o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上已经与世界三大湾区并列,正肩负着面向海洋、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使命,其整体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受到世界的瞩目。

    材料  北宋时期,广州有专住外国商人的“蕃坊”,蕃坊中有“蕃市”和“蕃学”,“蕃市”中外商输入的“蕃货”以原料、矿产等初级产品为主,输出的商品以铜钱、绢帛、陶瓷等制成品为主。“蕃学”是专为外商子弟设立的学校,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在“蕃学”修完学业的诸蕃学子,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蕃长由外商担任,其职责一是全权处理蕃坊内部事务,二是设法招徕外国商人来华经商。在处理公事时,蕃长必须穿上中国官服,驻华外商必须遵守宋朝法律,犯法者由广州官府审理判决。

    ——摘编自赵世瑜、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北宋时期广州蕃坊设置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指出“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依据所学,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