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3 题,其中:
单选题 40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35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40 题
  1. 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由此推断,京张铁路的修筑

    A. 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

    B. 使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

    C. 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D. 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A. 报纸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B. 民众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C. 清政府推动了近代报刊业发展

    D. 舆论受到了政府的严格管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 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C. 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限制

    D. 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购买额又上升50%左右。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B. 机械化水平低下制约了工业化

    C. 注意利用国际市场

    D. 社会主义制度解放了生产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材料反映的耕作工具是

    A. 耦犁

    B. 耧车

    C. 一牛挽犁

    D. 曲辕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593—1595年,西班牙国王三度颁发敕令,规定每年从墨西哥运抵菲律宾的白银以50万比索为上限。这一政策出台主要是因为

    A. 西、葡两国殖民地争夺愈演愈烈

    B. 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联系

    C. 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D. 荷兰日益成为海上贸易强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海运至京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

    B. 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

    C. 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

    D. 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城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代《二如亭群芳谱》一书中写道:“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西番葵”后来成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得益于

    A. 欧洲的商业革命

    B. 欧洲的价格革命

    C. 丝绸之路的畅通

    D. 工业革命的扩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都市少年,喜著西装”;“妇女……先是旗袍短才及膝,袖达肘际,赤露两臂……首挽圆髻,不钗不冠,近则截发烙之,使曲散垂耳际……”。下列对民国初期这些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这些行为具有反封建的革命色彩

    B. 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C. 追求时尚成为国民的普通共识

    D. 割断历史传统,全盘西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朝末年,四川一个普通的地主就占有几家佃户,浙江和福建为人佃作食力的劳动力占9/10,北京、直隶(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等地的绝大部分的腴田,都被王公贵族和地主豪绅侵占。这反映出明朝末年

    A. 农业劳动力较充盈

    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D. 劳动人民生活艰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秦末至唐末宋初,大量原籍中原的汉族人多次迁徙,与闽、粤、赣交界的山区土著相处,逐渐形成了一个风貌独特、人文特异的新族群——客家人,后又陆续迁往世界各地。客家人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 经济结构调整

    B. 对外政策改变

    C. 中原政局剧变

    D. 地域商帮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

    北方

    南直

    浙江

    福建

    四川

    广西

    贵州

    江西

    湖广

    广东

    云南

    北直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27

    26

    11

    9

    2

    0

    22

    12

    5

    0

    17

    13

    5

    11

    2

    114

    48

    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政府对南方的控制强化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宋初,开始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雇值制度。由此可知,这会导致宋代

    A. 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B. 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 官营手工业高度发展

    D. 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524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里的“改变”是指

    A. 西班牙从此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B. 西班牙成为世界霸主和世界工厂

    C. 殖民扩张给西班牙带来巨大财富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英国对印度的侵略

    A. 极大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B. 导致了印度的近代长期的贫穷和落后

    C. 推动印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 客观上有助冲破当地落后的生产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这种现象说明

    A. 马铃薯在清朝末年传入福州地区

    B. 福州的农业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C. 福州成为中国农业的最发达地区

    D. 清政府支持福州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 世界贸易中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B.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 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计日受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20世纪初,美国华尔街开始流行一个段子:老师问学生:是谁创造了世界?学生回答: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美国著名财团的创始人)重组了一回。下列对该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 反映了上帝创世说

    B. 肯定了摩根先生的功绩

    C. 体现了大企业时代资本的深刻影响

    D. 强调了美国的世界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这主要说明明中期以后

    A. 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B. 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

    C. 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

    D. 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

    记述

    《田令》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A. 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B.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D.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是几乎同时出现的:1600年前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明“泰西”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欧。与此同时,英语和法语出现“远东”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外一端的东亚。这表明

    A. 欧洲中心论已经产生并且影响到中国

    B. 海禁政策强化了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间的相互了解

    D. 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间彼此隔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13年张謇说:“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发铁矿、扩张制铁厂是。”材料反映出

    A. —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实业救国成为民国时期的思想潮流

    C. 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实业家们的共识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了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A. 官营手工业

    B. 资本主义萌芽

    C. 家庭手工业

    D. 民营手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英国人赫德是促成同文馆设立的关键人物,人称同文馆的“父亲”。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长达25年之久。同文馆保留了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管理方式也是官学的那一套。这说明洋务派办教育

    A. 具有除旧布新的特点

    B. 完全被西方列强所控制

    C. 带着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D. 形式上是新式教育实质上是儒学教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894年前的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共有136个,而1895年到1913年期间就达到548个,资本额达1.2亿多元;其中1905-1908年间,新设厂矿有238家。这说明清末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政府政策调整收到实效

    D. 民族危机摧生了实业救国思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 手工业的发展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明代法律规定民间典卖土地,自行立契,按则纳税,通过黄册、鱼鳞册的编制,使民田得以典卖、继承、赠予等方式流转,“田宅无分界,人人得以自买自卖”。这一规定:

    A. 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资金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权属制度

    C. 有效解决了当时的人地矛盾

    D. 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集中体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政府采取此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A. 维护清朝中央集权统治

    B. 沿海民众接济反清势力

    C. 天朝大国物产比较丰富

    D. 东南沿海倭患日益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地”。由此可见

    A. 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C. 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D. 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明代山西商人范士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这反映了

    A.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B. 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D. 传统观念阻碍了明清商业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据《元和郡县图志》载:“730年吴郡(江苏苏州)户6万8千,洪州(江西南昌)户5万5千。到810年,两地分别增加到10万户与9万户”。据此,可推知

    A. 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B. 南方人口总量超过了北方

    C. 江东地区经济发展最迅速

    D. 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下图为明代中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这一状况

    A. 推动了区域贸易的迅速发展

    B. 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

    C. 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 促成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剧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受京杭大运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唐朝时扬州是工商业繁荣的大都会。扬州当时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A. “南北水陆商货在此云集,海上商船在此起航停泊”

    B.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C. “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D.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下列为“三角贸易”示意图,下图中序号①为枪支、火药等,那么序号③可能包括

    A. 黄金、烟草

    B. 黑奴、茶叶

    C. 黄金、黑奴

    D. 烟草、丝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以下对“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 发展迅速,成为当时最大新式产业

    B. 政策支持,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 一战爆发,欧洲需求刺激中国出口

    D. 实业救国,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清末民初出现了大量的进步刊物,刊发的文章多反映社会思潮,其中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是

    A. 《变法通议》

    B. 《民报•发刊词》

    C. 《文学改良刍议》

    D. 《庶民的胜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1930年,时任苏维埃外交官的亚历山大·巴米尔纳在国外待了四年后回到苏联,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候。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经济

    A. 呈现模式僵化与衰退的景象

    B. 受到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

    C. 取消自由贸易导致生活水平的骤降

    D. 行政干预过多导致弊端显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结局。从根本上说,这些国家的改革都没有解决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B.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C. 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

    D. 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曾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些。”陆费逵意在说明,出版业

    A. 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

    B. 要紧跟时代步伐

    C. 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

    D. 要坚持行业自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可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首次启动。宋代城市发展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可初见端倪。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宋代货币,几乎成为“国际货币”。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550年后,由入股组成的企业在英国和尼德兰普遍确立起来。1553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宋朝和明清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荣氏家族,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家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评价说:“从近代开始,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大力支持,1902年保兴面粉厂建成投产。

    材料二  1912年,荣氏兄弟又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1914年“一战”爆发。荣氏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其产量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荣氏企业也获得“面粉大王”的桂冠。

    材料三  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荣氏兄弟当时创办面粉厂的有利条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战后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的原因。指出荣氏企业曲折发展的根源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三  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斯大林通过这种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

    ——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分析俄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

    (2)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带来的消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