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8 题,其中:
文言文阅读 2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小作文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        (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概述:

    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胜月               时间: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飞扬的诗词文化的乡愁

    中华诗词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葳蕤芬芳的一枝。史志、经书,宝笈、医典、铭文、石刻、楹联、题额、戏文、歌赋、唱词、散曲、小令、灯谜、书画、碑帖等文字典籍,哪一个都离不开诗词之美。中华诗词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禀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潜流在我们的血脉里,滋养了中华民族高贵而纯洁的心灵。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标、思想的峰峦。爱国主义是中华诗词的永恒主题。从春秋楚国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限”的仰天长叹,到战国时期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从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耿耿忠心,到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浩胸怀,爱国、为国、利国、报国是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诗词的思想高地。历览前贤先烈,他们在诗词中凝聚了最浓烈、最真学、最深沉、最持久的爱国情感。在凝成民族性格、传承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心理方面,中华诗词功不可没、无可替代。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中华诗词独有的魅力。寥寥数个字,绵绵无穷理,诗律词格中隐藏着深奥的哲理玄思。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新陈代谢、新旧转化的客观规律;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指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深邃如夜空;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出了知与行、学与思的哲学关系……诗人在诗词韵律中搭建自己人生的亭台楼阁,畅达时自成风景、各领风骚,赋闲时以逸待劳、守静待动,逆境中韬光养晦、不与乱世争英雄,不失为一种人生韬略。

    没有宋词就不是宋朝。北宋九皇、南宋九帝,虽然饱受内乱与围剿,却享国320年,成就了中国古代一次文化的复兴。范仲淹、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李清照、岳飞、陆游等文学名家如烟花绽放在宋朝的夜空。岳飞的“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读得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直教人跃马挥戈征战死;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气势千钧,豪情万丈;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忧心系南宋,正气满乾坤,英雄豪气直上九霄,殉国之心耿耿昭然。这些情感鲜明的宋代诗词大多来自中原、出自汉人,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锋、大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争战的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奇葩。抗辽、抗金、抗元战争几乎贯穿了大宋王朝一半的生命时长,而宋的三个对手辽、金、元对中华诗词也有自己的贡献。如金主完颜亮的“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如此猎猎有声的诗句,怎不令残宋弱帝们胆战心惊!多民族诗词的同坛斗妍,催生了多样多元多彩的中华诗词,建构了共生共荣共享的中国文化。

    继承与创新,分享与共赏,刚健与柔美,雅趣与流俗,正因各个朝代、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各个流派都为中华诗词盛宴奉献出自己的风味,中华文化才如此流光溢彩、五光十色。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又指出:“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责任。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改)

    材料二

    无情不作诗

    《红楼梦》里黛玉与湘云曾月夜联诗。湘云看到池塘上惊起一只瘦鹤,出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呢,见到一轮月儿冷冷清清,想了一会儿,吟出一句“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看上去都只在描写一种外在的景物,实际上却字字传递着浓烈的情感。寒塘,鹤影,冷月,花魂,这样的诗,必是寄人屋檐之下、人生遭际相似的湘云与黛玉才能作出的,如果换了春风得意的王熙凤,肯定对不成。

    为什么王熙凤就对不成?因为王熙凤没有黛玉的人生遭际,也就没有那种忧伤、萧索的情怀,对事物的看法就会不一样。寒瘦、清冷,这不是王熙凤的风格,她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式的。所以,字句可以雕琢,故事可以敷衍,唯独“情怀”二字作不了假,是怎般情怀,便作怎般诗,诗歌就是诗人情怀的一种外化与呈现。

    我们读诗,其实就是在读人,读诗人的遭际,读诗人的情怀,读一个个远去的灵魂。好的诗歌,可以让它的作者千年之下依旧血气充满,栩栩如生。我们读《诗经》,最百读不厌的不正是那渭水河畔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爱情?读《离骚》,感动最深的不正是那憔悴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情怀?读《古诗十九首》,念念不忘的不正是那天涯游子的羁旅乡愁与闺中少妇的无尽幽怨?等读到了建安诗人逸兴遄飞、光英朗练的佳句,读到了盛唐诗人洒脱自然、天地入我胸怀的名篇时,我们越来越坚信:优秀的诗篇正是人生情怀结出的花朵,优秀诗篇里必然流淌着诗人不同流俗的襟怀与独一无二的性情。

    这样的襟怀性情,未必就一定是家国天下,先忧后乐。它可以是人生如寄的感慨,是来去亲疏的触怀,是儿女情思的表达,但无论何者,它一定是真诚的、健朗的、敏感的。诗人们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寄意春花秋月,卧听松涛虫鸣,他们从一切自然事物中寻找诗意的触发,又在一切自然事物中寄托人生的慨叹。他们的诗中,一花一草莫不被赋予灵性,哪怕再私人化的情感,也都显得真诚动人。

    真情所至,方有高格。所以,当前我们要繁荣发展中华诗词,决不仅仅是对传统诗词经典的背诵记忆和知识比拼,而是要运用中华诗词的传统艺术形式,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词作品,从而达到时代精神与诗词艺术的完美结合。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改)

    材料三

    “诗词大会”让古典文化成时尚经典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火透银屏、火爆网络、火遍朋友圈!短短数日,“诗词大会”的粉丝们几乎霸占了整个舆论场,“电视+舆论”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光彩和魅力在一度寂寥中被唤醒,并尽情绽放。“诗词大会”再次燃起了全民诗意,唤起了整个社会对于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崇拜,真正让古典文化成为了时尚经典。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诗词文化尤为著名,唐诗宋词,妇孺皆知,甚至一些外国人赛起诗来,也是一点不含糊、不见外。可见,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我国的传统文化虽被视作宝贵的精神财富子以传承和弘扬,但很长一段时间却始终没有在全民范围内形成热度、掀起高潮。与时下动辄就人气爆棚的各类网综、电视节目相比,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缺失。而《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从其播出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绝对是个成功。它以古诗词为突破口,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条通往时尚经典之路。

    它让传统文化走近百姓。“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因其文化性而对参与者在职业、身份、年龄、民族、国籍等方面有所局限,只要你是中华诗词文化的爱好者,均可凭实力参加。在本届“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的16岁才女武亦姝就是最好的证明。还仅仅是一名在校学生的她,凭借对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在一场场比拼中,以丰厚的实力储备和良好的比赛心态,沉着应战,赢得了超高人气,成为了百姓有口皆碑的文化“网红”。除了武亦姝,其他选手和活动参与者也都来自基层各行各业,这使得“中华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内容被请下“神坛”,以更亲近百姓、更亲和大众的方式被当代人接受。

    它让传统文化身披时尚。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以古朴典雅的脱俗气质而存在,甚至给人以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距离感”。如何通过形式上的“包装”,把传统文化打扮得更具时代性,是当前文化传播和传承工作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而“诗词大会”恰恰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成功案例。无论从舞美设计、嘉宾阵容,还是比赛模式和环节的设定,都充满创意,既文化味十足,又乐趣感横生。“飞花令”让人在趣味中体验中华诗词的奇与妙,“沙画”猜诗更让人在唯美中品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完美融合。这种时尚“包装”无疑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它拉近了文化与人的距离,这种“拉近”不是靠拉低文化品质,而是靠拉高人的品味,不失格调、不伤大雅。

    谁说传统文化无法成就时尚经典?那是因为人们的观念尚属封闭,思想尚未打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意识,让“诗词大会”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创意;也正是无数个创意的叠加,才成就了传统文化从古典到时尚的华丽变身,成为当代人眼中的名副其实的经典。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对“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诗词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B.中华诗词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C.中华诗词展示了多彩的民族文化 D.中华诗词具有超出时空的声韵美

    2.下列对“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碑帖:“帖”的读音是“tiè”。 B.丹心:“丹”字的第三笔是“、”。

    C.韬光养晦:比喻才能、韬略过人。 D.奇葩: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

    3.根据“材料二”相关文字,推断下面诗词不属于黛玉所作的一项是

    A.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B.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C.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D.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4.下列语句符合“材料二”内容的一项是

    A.不仅王熙凤对不出“冷月葬花魂”,湘云也对不出这般寒瘦、清冷的句子。

    B.优秀的诗篇都能反映出诗人家国天下、先忧后乐的不同流俗的襟怀与性情。

    C.诗歌之所以能够真切感人,是因为诗中的一花一草都被赋予了儿女情思的私人化情感。

    D.文章结尾对诗词创作提出“有温度”的主张,是在强调诗歌创作要抒真情。

    5.下面关于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中提到中国古代史志、经书等文字典籍,由乾隆皇帝主持纪昀等人编撰的《四库全书》堪称经典,它分经史子集四部,如《论语》《孟子》归入经部,《史记》《资治通鉴》归入史部。

    B.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等都有严格规定。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按字数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C.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期,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诗风——“建安风骨”,他们的诗歌代表作有《龟虽寿》《燕歌行》《白马篇》等。

    D.盛唐是中国古代诗歌成就最高的时期,盛唐诗人及其代表作可谓耳熟能详,如李白《将进酒》、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王昌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商隐《锦瑟》、杜牧《泊秦淮》等等。

    6.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分析,不属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原因的一项是

    A.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B.所选诗词,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甚至连外国人都熟悉。

    C.“诗词大会”面向人人,更亲近百姓,更亲和大众。

    D.通过时尚的“包装”,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7.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古诗词,请分条陈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节选)

    曹雪芹

    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清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   (甲) ’,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  (乙)  ’,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客拦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联来。”宝玉便念道: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莱花,漫然无际。

    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云:“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

    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说着,引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哥儿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又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宝玉只得念道: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贾政听了,摇头说:“更不好。”一面引人出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1.贾政与众人化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给大观园中桥上之亭拟名为“翼然”“泻玉”。请在文中(甲)(乙)两处写出相关语句。

    2.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的对联。

    A.前门绿柳垂金锁    后户青山列锦屏

    B.麝兰芳霭斜阳院    杜若香飘明月洲

    C.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D.三径香风飘玉蕙    一庭明月照金兰

    3.小说多次描写贾政的“笑”,阅读相关内容,完成(1)(2)题。

    (1)解说加点处“笑”所蕴含的不同意味。

    (2)以贾政的“笑”为例,赏析曹雪芹刻画人物的独到之处。

    4.贾政率众人游览大观园,一见“潇湘馆”,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潇湘馆”是个怎样“好”的所在。曹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何在?

    5.《红楼梦》第三回中写道:后人有《西江月》词批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节选部分众人“赞宝玉才情不凡”。请结合节选部分的相关内容,说说你对宝玉这一人物的评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2)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恍惊起而长嗟。

    (5)________________,春服既成。

    (6)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7)春如旧,人空瘦,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小作文 共 1 题
  1. 微写作

    (1)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请结合《红楼梦》名著中的一个人物,来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请以“冬天的声音”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作文

    (1)在小说阅读中,我们曾与大大小小的文学人物相遇:林冲、别里科夫、翠翠、林黛玉……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命运,以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他们令我们或是同情、或是钦佩、或是羡慕……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文学人物生活一天”为题,自选一名小说中的人物,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有细节,有描写,写出人物特点和你的情感,不少于700字。

    (2)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