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1 题,其中:
单选题 19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9 题
  1. 明朝初年规定,“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但到中后期,佃农不再像以前那样逆来顺受,甚至出现“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工商业发展冲击社会关系

    B. 农业中租佃经济日趋衰落

    C. 重农政策提高了农民地位

    D. 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败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 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B. 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 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

    D. 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整个世界经济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材料反映

    A. 整体世界出现拉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B. 白银流入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C.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促进工商业发展

    D. 国际商贸中心地区已转移到西太平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672年,福建新任总督范承谟发现,迁海十余年后,大量迁民仍旧“无业可安,无生可求”,请求朝廷适当放开捕鱼等限制,以其课税“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据此可知,范承谟

    A. 主张废除闭关锁国的政策

    B. 认识到了海禁政策的弊端

    C. 意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 超越了同时代官员的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上海船户张元隆揽装商客价值数万两银的布匹、瓷器“前往辽东贸易”;同年八月,松江船户张永升揽装茶叶、布、碗等货物“前往关东贸易”。这说明当时

    A.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 民间贸易缺乏政府监督

    C. 出现了实力强大的商帮

    D. 长途贩运贸易较为活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A. 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

    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黄梅戏《天仙配》中的经典唱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种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该唱词反映了

    A. 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B. 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

    C. 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D. 农民富裕幸福的生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据史料记载,某一朝代在耕犁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称作江东犁的工具。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对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该朝代是

    A. 春秋战国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为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铜尊颈部、铜盘内底都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该文物反映出战国时期

    A. 官营手工业的技术高超

    B. 青铜礼器开始刻有铭文

    C. 手工业发展的最高阶段

    D. 青铜器主要以礼器为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只有“一衡石丈尺”之语。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县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岁壹。”“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貲(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貲一盾。”由此可见

    A. 文献记载缺乏可信度

    B. 考古发现才能佐证历史

    C. 史料不一致使存疑历史

    D. 出土文物可印证补充历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后汉书》记载:东汉初年的会暨郡,“多刀耕火种,百姓财产以之困匾,(庐江郡)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材料反映出当时

    A. 农业处在刀耕火种阶段

    B. 江南地区生产技术的落后

    C. 铁犁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D. 广大农村自然资源的匿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西汉《盐铁论》是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后经桓宽整理而成,书中记载:“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着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下列项中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 汉昭帝时期盐铁已为官营

    B. 西汉社会存在丧葬奢靡之风

    C. 西汉政府希望黎民对生者尽其爱敬

    D. 古之圣人认为节制丧葬是不孝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 精耕细作

    B. 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C. 自给自足

    D. 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图为南宋《脚踏三锭纺车图》。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A. 家庭手工业是手工业的主要形态

    B. 民营手工业生产城乡所需日用品

    C. 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手工业发展

    D. 纺织业以手工劳动方式进行生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据统计,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八十万贯,而到宋朝神宗年间每年铸钱额是五百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这说明

    A. 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

    B. 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 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

    D. 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 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B. 导致丝绸之路受阻

    C. 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D. 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

    A. 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

    B. 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

    C.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D. 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早在明末清初,中国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就先后创办了印局、帐局、票号等金融机构,但遗憾的是他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大规模海上贸易,中国商业丧失了扩大发展的机会。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重农抑商政策影响资金流向

    B.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C. 闭关锁国禁绝限制国际交往

    D. 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用光石碾磨纸张、皮革、布帛等物,使之紧密光亮)。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材料反映了

    A. 官营手工业举步维艰

    B. 民族工业的初步形成

    C. 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

    D. 雇佣劳动力集中生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 “户盈罗绮,竞豪奢”(《望海潮》)

    C.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 “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代华北地区取暖燃料中,木炭使用人群多为统治阶层和富人大贾,普通百姓多使用薪柴、作物秸秆和草本植物。据《汉书》载:“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树木虽可再植,但不为古人所重,并且人工植树也远远赶不上人类乱砍滥伐的度。到了宋代,森林资源更为减少。当时沈括曾为此而浩叹:“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宋代山西泽姚许多人“冒险输炭矿”,经销煤炭,当时还出现了官府专门管理煤炭的机构,并立官课税。宋庄季裕《鸡肋篇》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农村也不乏使用煤取暖者。

    ——整理自彭亮《谈古代煤炭的开发和利用》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取暖燃料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