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情景默写 1 题,诗歌鉴赏 2 题,选择题 4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根据原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怀念故友的感情,也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惆怅的心情。

    (4)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春夏的美景。

    (5)《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秀道中①,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诗人梦中醒来,感受到了雨水带来的清凉。

    B.颔联化用杜甫诗,表现出诗人心系百姓,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可贵精神。

    C.颈联“千里稻花”与“五更桐叶”表现出诗人喜悦和担忧并存的心情。

    D.本诗语言明快晓畅,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其特点与唐朝白居易诗相似。

    2.诗人的情感集中在“喜”字上,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对这首宋词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上阕以一个问句开始,写出满眼只能见北固楼风光,却无处可望神州的痛苦。

    B.“悠悠”运用叠词,不仅暗示时间之久,而且传达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C.下阕用典,认为只有曹操、刘备能和自己相匹敌,透露豪迈自信的英雄情怀。

    D.结尾借用曹操的话慨叹自己的儿子比不上孙仲谋,流露出对后继无人的伤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B.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选项中文言特殊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B.微斯人,吾谁与归/不然,籍何以至此

    C.甚矣,汝之不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选项中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B.(亚父)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C.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D.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羽音声调激愤,变徵则声调悲凉。

    B.“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其中“五经”指《诗》《书》《礼》《易》《论语》五部经书。

    C.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D.“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其中“独”指年老无子女的老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

    文帝时,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建元二年,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腧,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

    B.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

    C.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

    D.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即项羽,籍是名,羽是字。古人对平辈或尊辈多称名,在自称及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中则多称字。

    B.二千石,汉代官吏的职位或依品级而定的俸禄。因汉代郡守俸禄为两千石,所以也称郡守为“二千石”。

    C.“归老”指退休养老。古代表示退休的词语还有“致仕”、“致政”“移疾”、“乞骸骨”、“告老还乡”等。

    D.洗沐,指代休假。秦汉时有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因此官府每五天休假一天,称为“洗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石君石奋因恭敬谨慎的态度深受汉高祖刘邦的喜爱,汉高祖命他担任中涓一职,受理大臣文书和谒见之事。

    B.子孙有过错,万石君不亲自责骂,而让其他子孙责备犯错之人,经族中长辈求情,承认并改正错误后才可原谅。

    C.石建作为万石君的长子,也非常孝顺,他做郎中令时还常常亲自为父亲清洗贴身衣物,并且不让父亲知晓。

    D.司马迁引用孔子所说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评价万石君,认为万石君是一位以身作则、行为敦厚的君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

    (2)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作家研究中最基础的史料整理工作,年谱是作家一生创作与生活的编年史,是纪传性和纪实性的整合。

    相对而言,传记类写作虽然以史实为本,但往往是一种带着情感、情绪的追述式或追忆式文学写作。不管是自传还是一般的传记,都会在史料呈现、还原的基础上通过“纪传式叙述”而具有“故事性”特征。面对同一个传主,同样以史实为本,纪传与纪实写法却大异其趣。年谱作者隐身在史实背后,成为客观记述、冷静归档史料的史学家。而传记作者在对传主跌宕命运“同情与理解”中有时会化身为与传主进行文字对话的文学家,或是传主创作与人生来龙去脉的解说员和阐释者。在此意义上,传记可以流行由很多人创作的不同版本,而以史学研究为圭臬的年谱只要有一本完备优秀的就够了。后来者仅需查漏补缺续编史料细节而已,否则就是重复性的研究工作。比如鲁迅传记已有30多个流行的版本,而鲁迅年谱的版本相对单一,而且只在有新的发现时才重新修订。

    相较于既受普通读者又受学术同行欢迎的作家传记与评传,年谱写作更重史料而不重可读性。如果说传记作者的传记写法有知音型和旁观者型两大类,那么年谱写法基本是旁观者型的一种写作:史料陈述,作者隐身。其中,部分学者既著有作家年谱,同时又著有作家传记与评传。好的写作者能够以两套笔墨,两种写法在传记、评传与年谱之间恪守某种界线。比如易彬的《穆旦年谱》和《穆旦评传》。不同写法既使故事与史料各有来处各有去处,亦使评论与史料互相使用与互证,读者所见则是故事性与纪实性各自见长的纪传与纪实。

    年谱写作是在时间轴意义上对作家生平与创作进行的全记录,不论大事小事只需按照年月日逐条次第铺排罗列下来,甚至是以一种流水账式的写法,完整同等呈现作家人生与创作经历中的“大变故”与“小故事”。这种写法需要的不仅是作家生活事件中不论“震惊处”还是“平凡处”的各种事实支撑,更需要的是历史细节的真实还原。同样都是追求历史的真实性,传主生命中的“震惊事件”或思想、创作转变的关节点往往在传记与评传中成为“亮点”和“重头戏”,考验着写作者对传主生平活动的聚会判断能力和文字铺陈功力。同时,传记作者如果进入完全的细节真实展览而不做任何评判,则传记写作更接近于年谱写作;相反,如果在基本史实上加入较多文学性与故事性的描述,则成为典型的文学评传。

    总之,史料史实是年谱写作的学术生命线,年谱作者不必论道、不应评判而应退场,让位于史实本身开口,这才是年谱的真正写法。

    (摘编自李润霞《作者隐身,史实开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年谱以史实为本,以编年史的形式客观冷静地记述作家一生的创作与生活的重要事件。

    B.鲁迅年谱的版本相对单一,因为年谱追求史料的完备真实而不注重作者的主观阐释。

    C.“史料陈述,作者隐身”的写作,使得年谱可读性很低,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年谱在呈现作家人生与创作经历中的“大变故”与“小故事”时必须注意详略取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年谱的纪传性与纪实性的特点进行论述时,侧重分析其纪实性。

    B.文章通过年谱与传记的对比,多角度分析年谱不同于传记的鲜明特点。

    C.文章按照提出观点、展开论证、得出结论的写作思路展开,层次分明。

    D.文章使用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从三个层面论证“作者隐身”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文学价值而言,年谱可能不如传记,因为年谱追求的主要是在史学研究上的价值。

    B.为了保证客观性,年谱作者不应流露对传主的同情与理解,更不应成为传主的知音。

    C.同一传主的年谱与传记放在一起参照来读,能使人获得纪实性与故事性的双重感受。

    D.在记述历史的细节时,年谱与传记在写作目的、写作方式上有相似也有不同的地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晩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我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描写昏暗的灯光与锅里嫩滑的豆腐,这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背景,烘托出家庭亲情的温暖与美好。

    B.第二段记述冬夜游西湖,空旷的湖面与月色、山影、灯火等景物共同营造出冬夜清冷、宁静、惆怅的氛围。

    C.文中的“闲笔”别有深意,比如写P君已去向不明,妻子去世快四年,暗藏人事变迁、往昔难再的感慨。

    D.文章构思精巧,以冬天里的暖意为主线贯穿对不同的场景与不同的人的追忆,语言清新晓畅又细腻感人。

    2.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2)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

    3.第三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蜂人

    王往

    放蜂人跟着春天跑,他们的日子在地上也在空中:花朵和蜜蜂是他们的情人和财富。

    现在,他们来了。农用小卡车裹着春风驶过乡村土路,到达了一片果园和菜园交接地带,卸下百十个蜂箱,放蜂人一家三口,男人、女人和孩子站在高处,环顾四周,对这个叫盐码的村庄极为满意。这个地点是他早就寻访察看过的蜜源,是花朵的世界,也是蜜蜂的天堂。瞧,村庄的南边是大片的果园,桃子、梨、苹果,还夹杂着少量的杏、李子。桃花正艳,梨花初绽,红的粉红,白的雪白。它们将与蜜蜂签下一个芬芳的契约,它们将一拍即合,取得双赢:你为我授粉,我为你供蜜。再看村庄的东边西边和北边,完全陷入了油菜花的包围之中,其间夹杂着半紫半白的蚕豆花。它们纵横相连,排兵布阵,以压倒性的气势给放蜂人信心:你不会白来,你将在这里收获很多。除了这些,盐码村人家的屋前屋后还有很多槐树,一串一串的槐花悬挂着,组成了洁白的瀑布,香气扑鼻,好像对放蜂人说:我们一棵槐树抵上一大片油菜花呢。

    放蜂人被这里富足的蜜源迷醉了,他们被春风吹得粗糙的脸上露出舒展的笑容。他们开始忙碌了。搭好帐篷,摆好锅碗瓢盆,就此安营扎寨。

    大好晴天是放蜂人永远的期盼。灿烂的春光里,他的蜂群倾巢出动,在方圆几公里内展开它们适宜而辛苦的劳作。若要装满它们那小小的蜜囊,它们要采上千朵花。放蜂人经常不断地从蜂巢中取走蜂蜜,造成蜂巢中的蜂蜜始终处于匮乏状态,这样,工蜂就会不停地出去采集花粉,酿制蜂蜜。和它们的命运一样,放蜂人辛苦得来的收入,也同样会被各种支出耗尽,同样年复一年地奔走在谋生的路上。世间万物的命运何其相似。如果人们明白这一点儿,是不是可以活得更从容?是不是能以“自然之子”的心态给万事万物以更多的爱?

    放蜂人沉默着,人们没有听到他们发出什么感叹。人们只看到他们戴着防护纱罩,清理蜂巢,刮取蜂蜜,一日日地重复劳动。

    但是盐码村的人和他们也不是一点儿没有接触,那就是他们零售蜂蜜时。一旦接触了,他们的话就多了,告诉你蜂蜜对人有什么好处,哪些蜂蜜才是最好的,他们会舀一勺新鲜的蜂蜜让你品尝。

    小焕子去买蜂蜜那天,给她舀蜂蜜的是放蜂人的儿子,那个和她一般大小的十五六岁的少年。

    少年问她,要不要尝一勺?

    小焕子摇摇头,奶奶从不让她占别人一点儿便宜。

    少年又问,买多少?

    小焕子说,就买一罐头瓶吧。然后问少年,我奶奶老是咳嗽,人家说吃蜂蜜管用呢,到底管不管用?

    少年说,管用,最好是把白萝卜煮了,再捞上来跟这个拌了,吃上两三天就可以。

    小焕子说,这么神奇啊,那快给装上一瓶吧。

    少年给她装一瓶,称也不称,向不远处的父母看了看,有些诡秘地说,我就收你十块钱吧,快拿走。

    小焕子回去后,邻居说,这么一瓶子蜜才十块钱啊,我那天买得比这个少多了,还花了二十多块呢。

    奶奶连吃了两天煮白萝卜拌蜂蜜,果然不咳嗽了,小焕子开心死了。她拔了一些青菜又拿了十几个鸡蛋给少年送去。她知道他们放蜂人吃得都简单。

    少年说,我不要你的东西。

    小焕子说,拿着吧,人家说你少收我蜂蜜钱了。

    少年笑笑,轻声道,别说了,让我爸妈听见就不好了。你奶奶多大年纪了?

    七十一了。

    少年说,我奶奶七十九了,我们出发那天她也咳嗽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说完,目光投向了别处,好像他奶奶就在附近站着似的。

    十多天后,放蜂人走了。小焕子站在他们原来搭帐篷的地方,有些难过,心里责怪那个少年不跟她打一声招呼就走了。就在她要离开时,发现地上有一只慢慢蠕动的小蜜蜂,她把它拿到手心看着,发现小蜜蜂的翅膀好像被什么粘住了,她将它捧回家,用针头轻轻地分开了它的翅膀。小蜜蜂爬了两下,突然飞了起来。

    小焕子就笑了。

    可是一眨眼小蜜蜂就不见了,小焕子想它会飞到哪里去呢?会不会飞向北方,追赶放蜂的那一家人呢?

    想着想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放蜂人与蜜蜂一样,有着与花相约的甜蜜喜悦,也有着劳苦奔波的坚忍沉默。

    B.小焕子不但孝顺老人,而且懂事守礼。她是一个善良有爱心、十分珍惜朋友情谊的孩子。

    C.小蜜蜂的翅膀被粘住象征着少年的行动被父母束缚着,小焕子为他流下同情的泪水。

    D.小说使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对放蜂人的理解同情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赞美。

    2.小说前面六段是如何塑造养蜂人这个群体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的叙述在开头使用全知视角,后面又转向小焕子的有限视角,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叙述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庆活动每每都是中国读懂自己以及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而今年的国庆庆典更是打开了一扇大大的瞭望之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群众游行和联欢活动,虽然过去了一段时间,但仍是世界持续关注的焦点。世界在关注:一个正在复兴征程上大步前进的东方大国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如何评价自己的现在,又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世界从“国之大典”中找到了更多的答案,作为青年学子的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许多前进的力量。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2019年10月1日,参加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②2019年10月1日,收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后的观后感。

    ③2019年10月8日,在学校升旗礼上的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