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周礼・地官》记载,“大司徒”和“草人”一类农官研究“土宜之法”,即辨别土壤的不同类型及性质,因地制宜确定农作物品种的基础上,指导受田农民“稼穡、树艺”。这一记载说明

    A. 农业生产技术普遍提高

    B. 发展农业是官吏职责

    C. 国家重视生产经验推广

    D. 保证了小农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从宋代开始,农业生产的余粮供应逐渐下降,每个城市的粮食供应圈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其结果是向城市供应粮食的运输成本普遍提高。即以京城而论,对于漕粮的依赖愈来愈重,加重了财政支出。宋代以后,大中城市普遍停止发展。可见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交通条件落后

    B. 财政支出状况

    C. 商品经济发展

    D. 农业生产水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这些思想的出现表明

    A. 否定了封建纲常的合理性

    B. 限制专权顺应时代要求

    C. 反君主制的民主思想出现

    D.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济南开埠前,济南系各级文武衙门集中之所,官宦人家、豪门土绅和依附官府及权贵营生的人在城市居民中占了较大比例。但到1932年,工商界已占人口总数的31.62%,而军政界只占3.75%。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济南

    A.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B. 受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影响

    C. 近代工业化的发展

    D. 城市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清人叶调元在《汉中竹枝词》写道:“元旦黎明拜岁忙,开门先向喜神方。试看黄道是何日,妇女彼彼邀出坊”“报导春回赌禁开,家家麻雀响楼台,上场不管男和女,一共几天抹得来”。这反映出近代武汉地区

    A. 风俗习惯祟尚奢靡

    B. 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

    C. 文化风俗丰富多样

    D. 传统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由此可知,五四运动

    A. 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B. 推动国民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

    C.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促进中国各民族革命力量联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西塞罗在《论法律》中说:“法律不是由人的才能想出来的,也不是什么人民的决议,而是某种凭借允行禁止之智慧管理整个世界的永恒之物。”这表明了他的法律思想中

    A. 法律具有永恒性

    B. 强调反对一切权威

    C. 蕴含自然法理念

    D. 体现法律至上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这表明文艺复兴

    A. 反对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

    B. 借宗教形式宣扬新思想

    C. 主张宗教信仰与理性联系

    D. 肯定自然的人性和欲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认为,到19世纪中叶,英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但随着财富的积累,穷人反而增加了,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把社会公正问题忘得一干二净,进而把社会不平等看作天经地义,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 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B. 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壮大但没有政治权利

    C.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差距扩大

    D. 社会文明进步应体现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某报纸在2015年3月的报道中称:一些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英国等欧洲国家决定加入中国倡议建立的亚投行就是这样一个重大事件,中国正在体验自己的布雷顿森林时刻。据此可知,这一报道认为中国

    A. 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 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C. 积极维护经济区域集团化

    D. 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为西汉初诸侯王国分布图,从汉高帝到汉景帝诸侯王国的变化体现了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

    B. 中央对地方控制有所加强

    C.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D. 颁布“推思令”初见成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表土地流转政策历史发展概况

    时间

    文件

    内容

    1984年

    中央一号文件

    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

    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允许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2014年

    《关于引导农村七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 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

    C. 推动现代农业的实现

    D. 改变了农业发展方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望”

    材料一:近代以来,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开始传人中国,并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1901年梁启超指出:“今目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1903年101个留日的浙江籍学生创办的《淅江潮》开篇即言“今日者民族主义发达之时代也,而中国当其冲,故今日而再不以民族主义提倡于吾国,则吾中国乃真亡矣”孙中山先生也大声疾呼:“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他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振葦发積。九一八事变后,空前的民族危机更加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近代日本的有识之士在目晴了西方的崛起和中华帝国的逐淅袁败之后,产生了强烈的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意识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当局利用行政权力建立了国家神道,以天皇崇拜为主体,并为曾为天皇尽力的历代人物设立祭祀的神社,将神社制度纳入国家制度框架内,自上而下强行推广,竭力树立目本人的国家意识,谋求国民的统一及国民与国家的同一性。相对于欧洲的“群众性民族主义”而言,日本近代民族主义属于“官方民族主义”一类。其本质特征是“民族与王朝制帝国的刻意融合”,在“官方民族主义”的引导下,近代日本在明治以后走上了一条对外扩张与侵略的道路

    ——摘自向《日本近代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官方民族主义的特点,并指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辽圣宗(983-1031在位)时期,太后与圣宗承景宗改革之劳进一步改革。由于战争和人口迁徙,辽境内有大片田地荒荒,严重影响辽的经济发展.统和十三年,辽圣宗“诏诸道置义仓。岁秋,社民随所获,户出仓,社司藩共目”;“年谷不登,发仓以贷”。统和十四年,“以南京道新定税太重,减之”,在局部地区对新税法又进行了调整。统和十五年,下诏“募民耕滦州荒地,免其租税十年”。在延边地区设置屯田成兵,储备谷米均常,对巩因边防,备战备荒,起了重大作用。证圣宗的改革巩国了辽朝的封建统治,发展了社会生产,使得辽朝的发展达到繁盛时期

    ——摘编自式玉环的《论辽圣宗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辽圣宗经济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圣宗经济改革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紀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的时代,正是和平主义成为社会思潮并大肆泛滥的时代。严重的恐战情绪与强烈的和平愿望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深深地彩响着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痛苦回忆使英国公众不希望再有战争,因此,面对纳粹徳国的崛起他们不能酝酿出真正备战所必需的心理状态,而是一味地追求和平与安宁.这就是幕尼黑协定的締结不仅没有遭到人们的坚决抵制,反而引起群众欢呼的根本原因.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和平主义的社会典论影响、制约了英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从麦克唐纳、鲍德温到张伯伦历届内阁,都把避免战争、维持和平作为其外交活动的基本准则,并把妥协与和解作为稳定欧洲局势,尤其是解决德国问题的主要手段.所不同的是,张伯伦时代的德国已锋芒毕露,而英国却实力渐衰,这就使他更醉心于通过和平方式调节冲突,不顾一切地要避免战争,乃至不惜放弃某些重要的战略地带和牺牲小国利益,以息事宁人,苟且偷安,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在慕尼黑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如此致力于避战求和的动机,显然正是风靡于那个时代的和平主义思潮的产物

    ——摘编自崔瑞连《和平主义与绥靖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伯伦推行的绥靖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祖父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便去世了,由他爷爷一手抚养长大,祖父的爷爷非常重视教育。祖父从五六岁便入私数,到后来去日本留学。严厉的家教、长期的求学,使祖父从小便树立了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远大志向。

    留学回国后,学养深厚的祖父担任了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那时他的月工責是120块大洋,再往后,他担任北大教投,月工资涨到200块大洋,加上他在別的大学兼课,每月收入至少有250至300块大洋。按说,他的收入已经不低了,但因为他把自己エ资的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建党的事业上,再加上经常慷慨帮助别人,以至于日子常常过得很紧张,后来,为了不让家里断炊,北大校长蔡元培只好嘱咐会计科每月从祖父的エ资中拿出50块大洋,单独交给我的祖母,1927年4月28日,祖父英勇就义,年仅38岁,遠产仅有1块大洋。由于没钱安葬,只好举行公葬也就是向公众募集安葬欹项。

    ——摘编自李宏塔《祖父李大钊的“遗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李大钊的贡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日益繁荣,市民文学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出现了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明清两代,小说取代了诗词、散文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译尽地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平争和军事斗争,展示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虽影响深远,却也有宣扬正统观念和忠义思想的不足之处。施耐庵的《水浒传》着眼于“官通民反”的历史故事,肯定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却也反映出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吴承思在《西游记》中造里敢于反抗、无所畏惧的孙悟空形象,却也大肆宣扬着浓厚的佛法无边和因果轮回的思想。就连堪称中国武使小说鼻祖的《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成书于嘉庆年间),小说虽着力刻画了侠客(展昭、欧阳春等人)和清官(包拯)相辅相成的关系,却也永受着文化专制和商业塌俗倾向的双重负荷。

    ——摘编自李泉赵世瑜主的《中国通史教程》

    结合材料与所学明清时期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