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话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游历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的士人或为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学说,或为求师、求学、求宦而四处游历。士人的游历都是当时社会制度和环境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士人在各个政权之间游历,推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说,逐步形成了士人游历的文化传统。到了唐朝,士人尤其是落第士人游历之风更浓。

    唐朝落第士人游历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主要集中在两京及京畿地区、重要藩镇幕府所在地和文化名人寓居地区。落第士子四处游历的原因很多,不仅有个人喜欢游历山水、亲近自然等主观因素,更与唐朝政治格局和制度设计密切相关。

    唐朝作为科举制度实行的早期,还有察举制的残留,推荐在科举考试录取中占有重要地位。落第士人不断地游历于官宦名士之间,以期获得他们的赏识和荐举。对于落第士人来说,所历之处充满了机会和吸引力。这促使唐朝士人落第后并不待在书房专心于学业,而选择四处游历,推销自己。

    唐朝落第士人大规模游历也是唐朝特有的政治制度格局促成的。唐朝虽为中央集权制政权,但地方政府权限较大,刺史和节度使均有辟属僚佐的权力。中晚唐时期,藩镇势力强大,“宦游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大批官僚名士进入幕府,这对落第士人产生了很大吸引力。“唐士子应举,多遍谒藩镇、州郡丐脂润,至受厌薄不辞。”这种政治格局设计为落第士人从它途入仕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平台。

    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也是社会大环境所致。唐朝社会落第士人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之称,上层官僚可以利用合理的规则,积极举荐落第士人,使他们成为自己未来的势力。正是这种相互需求的“相资”关系,才使许多上层官僚士大夫热心与落第士人进行交往,这也激发了他们游历的热情。

    唐代落第士人的大规模游历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对社会和政权的稳定有潜在的危险,但落第士人的游历更有其积极作用。落第士人走出书斋,扩大和各个阶层的社会交往,增加了人生阅历,加深了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为未来入仕储备了必要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游历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落第者走出本乡,主动进行文化交流,加强了地域之间文化的融汇,在事实上促进了唐代文化的繁荣。

    宋代,随着君主集权的加强,士人可游历的社会空间不断萎缩,游历传统逐步淡化。而科举制度的完善也使得落第士人不再需要“觅举”。宋代落第士人也有走出书斋去游历的,但主要是为了游学和寻访名师,与唐代迥然不同。

    (摘编自黄云鹤《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地区主要集中在政治和权力的中心,带有极强的目的性。

    B. 唐代地方政府权限较大,落第的读书人也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举荐进入仕途。

    C. 在唐朝,落第士人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上层社会也因此乐于与他们交往。

    D. 游历对落第士人增长阅历积累社会经验,对促进文化交流与繁荣有重要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科举制引出话题,探讨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之风的形成原因和社会影响。

    B. 相对于个人因素,文章认为社会因素才是唐朝落第士人游历现象普遍的主因。

    C. 文章辩证分析了落第士人大规模游历的多方面影响,并特别突出其积极意义。

    D. 文章从游历的文化传统写起,多方比较引证,剖析了唐朝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人游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可以从士人的游历窥探当时的社会环境。

    B. 如果不是察举制的残留,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于达官贵人的风气就不会如此浓厚。

    C. 宋代也有落第士人外出游历的,但一般不是为了推销自己,而是重在提升自我。

    D. 君主集权越加强,科举制度越完善,游历的空间就越狭小,游历文化就越淡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乌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  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B.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当下已成为社会难题。

    C.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D.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表明,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的数量将接近老年人口总数的一半,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许多困难。

    B.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C.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D.依据材料四,“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的对象目前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群体”。

    3.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哑巴叔叔

    徐成龙

    哑巴叔是我们村里的。哑巴叔不是先天聋哑,小时候发高烧,吃药打针不管用,连续“烧”了好几天,这一“烧’’就把哑巴叔叔烧成了哑巴。

    听大人们说,小时候的哑巴叔很聪明,喜欢玩泥巴。泥巴在哑巴叔手里颠来倒去一阵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小动物惟妙惟肖地出现在眼前,惹得小伙伴围着他跑东家走西家,整个村子都是嘻嘻哈哈的笑声。几只大黄狗也乐颠颠地东奔西跑呢!

    长大后,哑巴叔以捏泥人为营生,一个稻草把,几块橡皮泥就是他的全部行当,走村串户赚点钱过日子。

    哑巴叔的手艺越来越精,捏泥人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从小狗小猫到人物造型,千姿百态,无个不精,方圆几十里闻名遐迩。

    到后来,哑巴叔开辟新的场所,来到了小城,把精心捏成的泥人,整整齐齐插在一个稻草把上,像一个小展厅,陈列着一个个美柃美奂的艺术品。哑巴叔扛着稻草把,沿着大街走,身后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城里的小学生看着活灵活现的小泥人,兴趣盎然,雀跃一般,纷纷掏钱购买。哑巴叔的生意越来越好,腰包就鼓了,乐得他咿哩哇啦地叫。

    有一个小女孩,最喜欢哑巴叔捏的泥人了,隔三差五就要买一些,不是小动物就是卡通人物。

    一次,夕阳西下,小女孩欢蹦着过来,指了指自己的脸蛋,又指了指哑巴叔的手,眼神充满了期待。哑巴叔眨巴着眼睛,心领神会,瞅了瞅小女孩,掏出橡皮泥揉了揉,三两下一个小女孩的模样出来了:大眼睛,圆脸蛋,小巧的鼻子。小女孩接过小泥人,爱不释手,咯咯一阵笑,挥挥手走了。

    这时,一个中年人走过来,拉住小女孩的手,附在她耳畔一阵嘀咕。小女孩疑惑地看着中年人,使劲挣脱中年人的手。中年人不罢休,抱起小女孩向前走去。小女孩哭喊着,挣扎着,无济于事,她被塞进一辆轿车。轿车一个拐弯,朝着小巷疾驰而去,扬起一陈灰尘,不见踪影。

    一天,两天,过了好几天,哑巴叔在街上天天徘徊到天黑也不见小女孩来买泥人。一天,哑巴叔在城里的角角落落转悠,猛地看见墙角、电线杆上张贴着一张张纸,仔细一看,纸上印着小女孩的照片,还有一些文字。小女孩活泼可爱,眼睛明亮有神。小女孩不是别人,正是经常买泥人的那一个。

    第二天,哑巴叔不再扛着稻草把卖泥人了,径直来到了派出所,咿哩哇啦一通。公安人员不明就里,虎着脸,推推搡搡赶他出门。哑巴叔竖眉瞪眼,一动不动,拿出从墙上撕下来的纸片,指着小女孩的照片比划。公安人员似乎明白了什么,倒了一杯水给他喝。哑巴叔定定神,从衣袋里掏出一块橡皮泥,一阵捣鼓,一个中年人的相貌出来了,棱角分明,活的一样。哑巴叔指指小女孩,指指自己捏成的泥人,对着工作人员咿哩哇啦,脸色涨得通红。公安人员恍然大悟,留下泥人,拍拍哑巴叔的肩,让哑巴叔回去。哑巴叔对着公安人员一弯腰,笑容满面地走了。

    过了半个月,小城里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公安部门破获了一起特大拐卖儿童的犯罪团伙。除了祸害,城里的老百姓奔走相告,拍手称快,鞭炮放了一整天,劈劈啪啪震天响。据说,这个案子靠的是一个卖泥人的哑巴提供的线索。一传十,十传百,妇孺皆知。

    从此,小城里的人见到哑巴叔卖泥人,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会买一些小泥人带回去,唯独不见那个小女孩。

    哑巴叔依然在小城的街上卖泥人,只是在上学或者放学的时间,准时在校门口走来走去,眼睛显得特别有神。

    1.下列选项中对小说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哑巴叔不仅手艺高超而且心地善良充满正义感,当他得知小女孩被坏人抓走后利用自己特长捏泥人帮助警察破案。

    B.文章最后哑巴叔经常“在校门口走来走去,眼睛显得特别有神”,这个时候哑巴叔卖泥人已经不是生意上意义,而是一种寻找与等待:在破案之后,也许人们都忘记了小女孩,而哑巴叔却始终没有放下。这样更是深化了主题,突出了哑巴叔的美好心灵。

    C.文中写小女孩最喜欢哑巴叔捏的泥人了,隔三差五就要买一些,是为下文哑巴记住了小女孩的特征叔帮助寻找小女孩做铺垫。

    D.文章通过大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给我们刻画出一个捏泥人技艺高超,心灵美好的哑巴叔。

    2.文章前部分极力写哑巴叔捏泥人的手艺,说“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两次写到哑巴叔生意的火红场面,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B.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C.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D.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2)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唐)王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③

    注释:①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②徙倚:徘徊义。③采薇:此处用古代隐士伯夷、叔齐的典故。武王平定了商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1.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B.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C.“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渴望贤才的迫切心情。

    D.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2.请简析这首诗是怎样扣住“望”字有层次地展开景物描写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

    (2)李白《行路难》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 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沙漠冰封、阴云密布来烘托送别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凭阑观潮起,逐浪扬风帆。黄海之滨,浮山湾畔。(    );海纳百川,见证着开放包容的广阔襟怀。应约而至,风云际会。一架架飞机降落在青岛机场。上合组织领导人齐聚岛城,共商合作发展大计。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和而不同、世界大同,是“和合”思想的时代思辨,是中国理念同“上海精神”的相得益彰 ;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会场内的亭台楼阁元素、地方特色的节目表演…… 一个个细节更凸显出中华文化底蕴。而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9日晚,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宴会厅在灯光的映照下美轮美奂,犹如海浪中的风帆,蓄势待发;背景墙上的巨幅工笔画《花开盛世》令人赏心悦目,恰若辉煌锦绣,尽显雍容华贵;宴会厅内,灯火通明,各方嘉宾静静聆听习近平主席的讲话。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折射出了东方大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B.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气的心态、从容自信的仪态。

    C.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了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心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仪态。

    D.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折射出了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气的仪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2.下列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A.风送千帆,奔涌着合作共赢的澎湃力量

    B.心存一处,演绎着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

    C.乐奏万方,响彻在寥廓丰饶的齐鲁大地

    D.文承一脉,彰显着融通相生的文明之邦

    3.下列各句中省略号和文中“节目表演……”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B.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C.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员……”

    D.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某地拟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一棵千年古柏正巧处于高速公路必经之地,须加以砍伐。各界人士闻讯后纷纷上书有关部门,要求修改设计方案。请根据下列人物身份,分别拟一句话,说明他们反对砍伐的理由。

    (1)植物学家说:__________。

    (2)历史学家说:__________。

    (3)美学家说: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请为下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30个字。

    20年前,伴随着《七子之歌》的感人旋律,历尽风雨的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从此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铸就又一个历史丰碑。今天,濠江流彩,莲花盛放,一个生机勃勃、安定祥和的澳门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祖国的南海之滨。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回归20年来,澳门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稳定和谐,本地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518.7亿澳门元增加至2018年的4446.7亿澳门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排在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从幼儿园至高中实现15年免费教育,长者、婴幼儿、中小学生、孕妇纳入免费医疗,“莲花宝地”开创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局面。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彰显了“一国两制”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话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元旦寄予了人们新一年的期待和美好祝愿。

    请你准备一篇以“元旦”为话题的演讲稿,代表你的班级参加全校“欢庆元旦演讲比赛”。根据以上要求,选取恰当的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演讲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