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3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3 题
  1. 《隋书·刑法志》中记载:“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唐六典·刑部》中记载:“凡决死刑,

    皆于中书、门下详复。”它们体现了(    )

    A.分权制衡的原则  B.明德慎罚的理念

    C.厉行法治的精神  D.以礼入刑的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考古研究表明,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隋唐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而唐都长安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

    A.历代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

    B.汉代的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

    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时代赋予坊市制度不同的内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素菜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成为一个菜系,则是在汉代以后。《齐民要术》中有素食专辑,宋代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素食专著。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统治干涉        B.农业发展滞后

    C.新的思想因素        D.商品经济推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封建经济的衰退  B.专制集权的巩固

    C.审美意识的觉醒  D.理学思想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梁启超评说《临时约法》:“倘使我国约法将国会之弹劾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不幸而约法缺此规定,议员遂藉为护身符横行无忌,……而解散则又违法,然则此非政府之罪,实法律之罪也。”他在此评论的是(    )

    A.约法之弊与政治乱象的关系  B.立法权与司法权的矛盾

    C.维新派与共和派的权力之争  D.议员的素质与滥用权力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重点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同时调整一些基础工业品的价格。材料表明当时价格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B.发挥市场在产品价格调控中的积极作用

    C.深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改变以前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现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迅即被与酒会联系在一起。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判有罪。材料表明在古代雅典城邦(    )

    A.法律在执行时忽视公共权力保护

    B.审判以及判决不注重任何证据

    C.私人生活空间有限不被社会尊重 

    D.集会只能在市政广场公开举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当路德把神圣的东西降低到世俗的水平时,他也同时把世俗的东西提高到神圣的地位……驱散了罗马教会加之于神职人员头上的神圣光环,而将它们降至俗人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也把日常生活中一切正当的手艺和职业提高到善功和圣事的高度。”对此话理解错误的是(    )

    A.否定教会对神学的垄断地位,促进思想解放

    B.强调世俗生活是上帝认可的,否定天主教会的善功论

    C.其主张分为精神和世俗两个领域,有利于动员底层群众

    D.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信徒可以和上帝建立直接联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描述某一经济现象时说:“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磅石灰,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

    A.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成本降低

    B.世界市场形成,社会化大生产程度高

    C.美国是福利国家,商品价格低廉

    D.政府干预经济,强制降低钢铁价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出现了巨大飞跃

    C.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

    D.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生产结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好莱坞电影票房约占全球票房的90%,其中美国队长、擎天柱和蜘蛛侠都是好莱坞电影中的经典形象,但他们红、蓝、白的配色被很多国家指责为“文化侵略”,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的电影文化优越 

    B.好莱坞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公司

    C.好莱坞经典电影形象并不具有普世价值 

    D.经济全球化的冲突主要是价值观冲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图是关于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指出曲线A.  B.分别代表的经济理论并描述曲线A.  B.影响力的演变历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 “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予以说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史称“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1932年1月,训练部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较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到几个小村合办。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院指导,学校辅导员全部由训练部学生担任。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神陶冶、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宇、时事、农业知识等。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部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

    ——宋乐颜《邹平的成年教育》第15期,1937年4月16日

    (1)根据材料,归纳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各界攻击矛头直指袁世凯。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13年10月6日,国会两院在所谓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举行总统选举。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叫嚷“今日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但即使在这种恐吓之下,袁在前两次投票中仍未能获得足够当选的票数,而只是在第三轮投票中才得以获得多数选票。10月10日,袁正式就任大总统,临时政府也变成正式的政府。

    ——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表现。

    (2)根据上述材料,对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艰难性加以说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战争……对马海战之后,尼古拉二世为首的统治集团,完全失去了赢得战争并利用战争的胜利扼杀革命的希望,日本方面鉴于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认为继续打下去对它不利。双方于1905年9月5日在朴茨茅斯同日本签订和约。朴茨茅斯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军事及经济上之“卓越利益”,并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以及有关的其他特权,均移让与日本政府。此外,条约还规定将库页岛南部和俄国对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其附近一切岛屿永远让与日本。日本的代价是战死(当场阵亡和负伤死)五万多人,加上病死和其他一些死亡为八万八千人。

    ——摘编自纽先钟《日俄战争》

    材料二 “日俄战争是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非欧洲民族充分觉醒的序幕;这种觉醒今日正震撼着整个世界。”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139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期间历经千辛万苦,前后长达十三年。在经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发现并俘获。张骞被囚禁十余年后,终于寻机逃出来。经过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撒马尔罕)到了阿姆河上游,终于找到了大月氏。大月氏在这一带安居乐业,再也不想去跟匈奴报仇了。张骞回程中又被匈奴人抓住,所幸他再次逃脱,回到了长安。元狩四年(前11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使命是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以断匈奴右臂”。却正好乌孙发生内乱,又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目的带有军事安全战略性质,即西汉王朝迫切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共同攻打匈奴,以“断匈奴右臂”。其实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并没有达到……。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张骞出使西域却使横贯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被正式开通了。所以,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凿空”之行。张骞……出使西域则更多地带有畅通丝绸之路的战略含义。……他奉汉武帝之命访问西域诸国,密切了西汉和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张骞出使以后,西域与中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西域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亚草原成为连接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桥梁。

    ——摘自(《从“凿空西域”到“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访谈)

    (1)根据材料,列举张骞“凿空”的条件?

    (2)根据材料,说明司马迁为什么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凿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