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非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3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这反映了

    A. 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B. 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

    C. 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内容

    D.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指出:许多干部一讲到包产到户,就心有余悸,可以说谈“包”色变,但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这是矛盾,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会议强调试点不宣传、不报道、不推广。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不加以提倡。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1980年11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15%;到1983年初,这一比例达到93%。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3 题
  1. “与罗马法学家的学说具有很强的无视性特征相比,中国的国际私法学说要想成为法律渊源,必须克服纯粹理论化的倾向。”材料意在说明

    A. 罗马法比中国法完善

    B. 法学学说要体现司法实践的诉求

    C. 法学学说是法律的渊源

    D. 法学学说的进步推动了法律完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十二铜表法》规定: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些条款体现的理念是

    A.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 强调维护公共利益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注重兼顾多方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曾专门撰文揭露历朝正史中的隐讳问题。他对史书中的隐讳,通常持批评态度。但是,对于《明史》,他却没有提到隐讳之事,因为该书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编修的。据此可知

    A. 《明史》体现秉笔直书的修史原则

    B. 清代思想文化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C. 清代学者修史不再重视隐讳问题

    D. 史书编撰在清代达到了最高水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A. 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 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 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 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 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 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 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A. 有效地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 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 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 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A. 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

    B. 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 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 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

    A.推行郡国并行制

    B.强化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解决土地兼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 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B. 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C. 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 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A. 定期朝见周天子

    B. 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C. 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

    D. 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是

    A. 等级

    B. 血缘

    C. 嫡长子继承

    D. 世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2011年3月28日,新国博展牌把“司(sī)母戊鼎”改名“后(hòu)母戊鼎”。“司母戊鼎”的命名,应是郭沫若先生所为,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祭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

    A. 内外服制度   B. 宗法制度   C. 分封制   D. 礼乐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礼记•礼运》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所以,“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地;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这说明

    A. 周代有严格的等级秩序

    B. 社会秩序规范强调内在自省

    C. 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

    D. 农业生产与礼仪思想相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梁启超先生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布罗代尔说:“如果历史学消失,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两者对于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的共同点是

    A. 弘扬传统、树魂立根

    B.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C. 精进学问、海纳百川

    D. 以古为训、传承祖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 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 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 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史记》记载:(秦始皇)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这表明

    ①韩非子的思想

    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皇帝行踪神秘化,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

    ④要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说法是

    A.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 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 创立三公九卿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认为唐朝(   )

    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B.三省相互牵制

    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         D.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A. 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B. 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C. 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D. 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 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 科举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 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 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标志着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

    但是,历来国内采纳银两皆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践的局面……在欧洲,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这种悬殊的金银差价,使外国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因而大量流入中国。正是由于此时大量外银流入国内,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国内白银的供给,缓解了银荒。据统计,仅明朝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超过三亿两。

    材料二  明清之际就有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其中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

    ——摘编自《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白银货币化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或观点),并就所拟论题(或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