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10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钦差大臣》,该书描写道,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这反映出作者

    A. 擅长创作荒诞主义文学作品

    B. 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C. 关注社会并深入剖析现实

    D. 强调反封建专制的理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官员约翰在国会作证时曾说过,“中东地区的恐怖组织和个人早已学会使用互联网这一高效、低廉、易于隐藏的新兴工具进行与恐怖主义有关的活动,其中包括筹集资金、招募恐怖分子及技术人员。”这一情况反映出

    A.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存在着利与弊

    B. 恐怖组织的恐怖活动都与现代科技有关

    C. 现代科学技术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新根源

    D. 美国中央情报局高度重视反对恐怖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0 题
  1. 1953年4月3日,政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经过大量工作,查明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这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 为全国普选提供人口依据

    B.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C. 确认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

    D. 加强户口管理以扩大税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最高外事裁判官,专门审理罗马市民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与异邦人之纠纷,其不囿于传统立法束缚,以公平、正义理念审理纠纷,形成了罗马法的一部分。外事裁判官的设立

    A. 基本放弃了传统公民法

    B. 推动了罗马万民法的形成

    C. 平衡了贵族和平民矛盾

    D. 直接推动罗马法体系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尼赫鲁深信印度最有资格成为亚洲的领袖和带头人。因而在面对两大阵营时,印度以第三世界代言人的姿态追求与美、苏平起平坐的地位。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印度

    A. 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B. 与中国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致力于维护亚洲利益

    D. 始终与亚洲国家保持和平友好关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对工商业政策作出新的规定:“要用比较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在双方有利的条件下,欢迎他们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领土内投资,开设工厂与商店,保护他们生命财产之安全,尽可能的降低租税条件,以发展中国的经济。”中共中央改变工商业政策主要是基于( )

    A. 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开始调整   B. 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D. 发展苏堆埃共和国经济的需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指出:“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毛泽东所说的“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是指

    A. 地主阶级抵抗派

    B. 地主阶级洋务派

    C. 资产阶级革命派

    D.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国

    A. 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

    B.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列表对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进行成本分析。通过表格分析可知

    A. 近代工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 近代工业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C. 近代工业创办克服了诸多困难

    D. 洋务派官僚草率决策影响企业效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899年,马可尼播发了一封电报,电码飞越英国和法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通信距离达45公里,后来人们将这作为无线电诞生的标志。同年,中国己引进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军事要塞以及军舰上。这反映了

    A.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起步较早   B. 中国当时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C.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D. 中国工业化努力取得巨大成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对于宗教改革,甲同学认为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乙同学认为路德只是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教皇的奴役制,因此新教只是自然科学一时的貌合神离的同路人。下列各项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他们根本不了解宗教改革

    B.甲、乙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宗教改革

    C.只有甲的观点是错误的,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关系

    D.只有乙的观点是错误的,宗教改革用理性代替了宗教信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27 年之前,斯大林主张对小农经济改造的“出路就在于逐步地然而一往无前地……用示 范和说服的方法,将农业经济缓慢地然而彻底地纳入社会主义建设总体系。”这一主张

    A. 反映了苏联渐进式的农业改造思想

    B. 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 确立了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D. 牺牲农民利益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的盛衰……绝非外在的“干扰因素”所致,而是工商界自身的规律。……理论意义上的萧条,指的是产量、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长期显著下降,这种情况只能用经济体系自身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来解释……历史经验似乎表明,即使在没有明显的外来影响可能导致商业周期趋势的地方,经济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趋势。这表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出这种或那种趋势。

    ——摘编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结合材料和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体制与经济危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科学,阐述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一些公立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重组合并成了13所国立大学、5所学院和9所省立大学,并把经费资助扩展到一些水平较高的私立学校,用于开设新学科和购置设备。在20所私立大学和33所私立学院中,1934年和1935年有32所获得了资助,1936年有40所获资助。不应低估的成就是,在这十年中,中等教育也取得了4~5倍的增长。到1937年,有2042所中学,1211所师范和370所职业学校,就读学生达545207人。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最好的科学意见,是反对这个新体系(指哥白尼体系)的。罗马和日内瓦都认为是异端的布鲁诺(GiordanoBruno,1548—1600,意大利人)等革命知识分子或许赞成哥白尼的见解,但比较谨慎的哲学家都敬而远之。布鲁诺也相信宇宙是无限的,而星星则散布于无尽的空间里。布鲁诺是热忱的泛神论者,公开地攻击一切正统的信仰。他受到教会法庭的审判,不是为了他的科学,而是由于他的哲学,由于他热衷于宗教改革;他于1600年被教廷烧死。

    ——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波动,是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一种方式。美国科研人员2016年2月11日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LIGO的“两条腿”都有4000米长,最近的一次升级就花去了几十亿美元)于去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被填补了。虽然引力波在现时段已经被发现了,但是引力波到底能多大程度上改变人类的生活,目前还是无法确定的。……LIGO天文台的执行官莱兹说:“引力波的直接探测实现了50年前就设定好了的伟大目标:直接探测难以捕捉的事物,更好地理解宇宙,以及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100周年之际完美地续写爱因斯坦的传奇。”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鲁诺、爱因斯坦两人在科技方面的贡献有何不同,并分析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引力波从预言到探测及发现的过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9年,大多数德国人失去了1914年一战前的激昂情绪。那些参加过一战的老兵们对于这一轮战争的态度却成两极:一部分人在经历了战争有可能带予人类的创伤后成了和平主义者,发起了和平主义运动,呼吁停止战争;而另一部分人则大声呼喊道:“新一轮的战争,我们要打的更猛,更迅速,更不留情!”这一部分人中,也包括希特勒。

    一战中,德英海军在北海上的海战导致了德国海上物资运输的瘫痪。德国短缺的物资中的三分之二被统一分配至前线,只有三分之一分配给国内的平民。伴随着德国严冬一起降临的,是饥荒和传染,这场战争是我的大学……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最伟大的时期,“希特勒后来谈到一战时这样说。

    ——摘编自《凡尔赛和约下的的德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参加过一战的德国老兵对于新一轮战争的态度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上述态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竞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  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提出了学习西方制度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遭受攻击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