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上述变化表明

    A. 人文主义思想传播迅速

    B. 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

    C. 古典作品受到高度重视

    D. 印刷术引入促进文化繁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晚清知识界对“President”(总统)一词的翻译中,最流行的音译是“伯理玺天德”,也大量存在“反求诸己”而将其意译为“首领”“大酋”“尚书”“民主”等不下几十种。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 知识界崇洋之风盛行

    B. 西学东渐走向深入

    C. 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D. 传统政治观念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代的盐、茶、酒等是政府专卖的禁榷商品。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材料表明宋代

    A. 放松对民间商业的限制

    B. 政府的专卖政策受到了冲击

    C. 商业管理政策更加实际

    D. 民营手工业者经营能力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清雍正帝废除了预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做法,改行秘密立储制。被选者不分嫡庶长幼,惟以统治才能和是否最符合根本的统治利益为准;立储密旨在皇帝临终前或去世后才公布,公布后新君立即即位。这一做法

    A. 反映古代政治体制发展趋势

    B. 表明清代嫡庶观念日益淡化

    C. 确保了清代皇帝的政治素质

    D. 意味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瓦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A. 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 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C. 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 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A. 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B.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 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42年朱自清在《论轰炸》中写道:“敌机的轰炸是可怕的,也是可恨的;但是也未尝不是可喜的。轰炸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凭他在那个角落儿里,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这是第一回,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这段话意在强调

    A. 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B. 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

    C. 民族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

    D. 知识分子加强对民众抗战的宣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世纪初期,罗马法长期处于衰落状态,“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从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对罗马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罗马法被重新发现”。据此可推知

    A. 罗马法开始成为资产阶级反教会的工具

    B. 《圣经》与罗马法具同等法律效力

    C. 罗马法复兴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 《圣经》遭到新兴社会阶层的抛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毛泽东曾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毛泽东意在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

    A. 具有高度的国际普适性

    B. 需以科学态度理解运用

    C. 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D. 植根于中国的特殊国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88年,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确认“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形成了后来广为流传的“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分离”“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人代表”等观念。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启

    B. 确立了企业的主体资格

    C. 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D.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学者指出:“普鲁土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德国政治变革背离世界潮流

    B. 国家统一是政治转型的前提

    C. 美国民主宪政模式日趋落后

    D. 现实国情决定德国政治形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表为联合国通过的部分重要决议简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 国际格局中出现多极化趋势

    B. 西方传统殖民体系切底瓦解

    C. 中国对联合国事务影响深刻

    D. 发展中国家主导联合国决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4年1月,张之洞等人拟定《奏定学堂章程》,经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史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大学堂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与上述各级学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

    ——摘编自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癸卯学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癸卯学制”颁行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侧重政治、军事属性。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和群体服务,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市镇的广场以及其相邻建筑如牌坊,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随着佛教的发展,“庙会”兴起并成为新的公共场所。唐宋以来,城市布局和公共空间明显发展。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娱乐场所等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新中国的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偏好,历经波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等传统方面,还顾及了社会弱势群体和邻里联谊等新兴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状态,宏伟的林荫大道和广场,早期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构图也重新出现,这些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控制。19世纪以来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空间问题。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人与环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矛盾,20世纪初以来,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精神文化等方面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

    (3)以近代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为例,简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中,广播被称作除了海陆空军之外的"第四战线"。德军占领法国后,夺取了法国所有的广播电台,全天候广播法西斯的文化价值观念。日本在七七事变之前,就全面控制了伪满广播。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广播亦是如此。在广播中,日本关于战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情况的报道,则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反法西斯同盟国为应对法西斯的广播出击战,也对广播严加控制,除报道战事、战况外,还有自办的广播节目。英国创办了针对德军的秘密电台,给敌方制造混乱;为拉拢美国参战,还专门设计了针对美国的新闻节目,最终和美军达成同盟。流亡英国的戴高乐经常通过BBC演说,鼓舞法国民众。

    ——摘编自徐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四战线"的较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中法西斯国家发动广播出击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法西斯国家开辟"第四战线"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陈望道(1891—1977年)在青年时代就立下报国之志,17岁在家乡兴办学校,希望通过“教育救国”的方式拯救社会。后来,陈望道认为想国家富强,就应该兴办实业兴办实业就要出国留学,于1915年留学日本。在曰本,陈望道逐渐打消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幻想,奠定了救国必须进行社会革命的思想,为表明自己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他改名为“望道”。1919年5月,陈望道从日本回国,开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首译了《共产党宣言》,并在1920年参与筹建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摘编自郭群英《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传播和践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望道救国主张发展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陈望道的历史功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等

    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族主义的发展予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