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

    A. 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

    B. 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

    C. 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

    D. 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 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B. 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

    C. 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 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 以商养农成为商人的生存之道

    B. 儒家财富观是商业发展的动力

    C. 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

    D. 形成了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环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革命派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史实作了深刻地批判:“条约之事终,合成而国亡随之……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革命派开展上述批判,旨在

    A. 揭露民族危亡出现的根源

    B. 号召废除不平等条约

    C. 发动民众开展反帝的斗争

    D. 宣传暴力推翻清政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表为两位学者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变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有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

    (美)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据此可知,两人都认为五四运动

    A. 爆发原因是中国外交的失败

    B. 是缺乏理性的盲目爱国行为

    C. 体现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

    D. 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纪念活动,不仅有统一部署和安排,而且要求报告具体开展情况。其中的一些纪念活动,不少是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展的,且强调宣传时需注意被宣传的群众的感情与心理。这反映出,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A. 忽视革命领导权的右倾倾向

    B. 重视纪念活动的组织性策略性

    C. 赢得了各界群众的大力支持

    D. 已成长为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A. 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B. 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C. 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D. 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罗马公民法上的婚姻概为夫权婚姻,丈夫控制着妻子的人身与财产;后来出现的万民法婚姻中,夫妻双方是平等的,且当事人间的合意不存在时,婚姻即可取消。这一变化

    A. 渗透了自然法的基本思想

    B. 是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C. 实现了古罗马的男女平等

    D. 标志着西方离婚法诞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英国学者认为,近代欧洲矿业和金属的各项技术发展,得益于科学者无几,但很有助于科学。但是开辟全世界的历次重要远洋航行,情形就不然了,这些是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欧洲

    A. 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

    B. 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C. 远航顺应了追求利益的共识

    D. 科学发展助力远洋航行成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62年苏联学者利别尔曼建议,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围绕此建议展开了学术讨论。这一讨论

    A. 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

    B. 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

    C. 动摇了公有制的地位

    D. 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为《资治通鉴》书影,以“三家分晋”为开篇。作者先是陈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接着提出: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据此推知,司马光如此记史

    A. 肯定了周威烈王的做法用以资政

    B. 基于三家分晋使分封制开始动摇

    C. 体现了维护传统秩序的政治立场

    D. 反映了摒弃个人好恶的治史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据图可知,该时期

    A. 英国仍保持贸易优势地位

    B. 美德工业水平一直落后英国

    C. 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地增长

    D. 西方大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其实往往关键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人们口中的“天下”,有时候指的是“中国”,有时候则包括了“中国”和“四夷”。汉代之后特别是到了隋唐,“天下”越来越兼带“中国”与“四夷”。此后,在“天下”观念里始终有“内”“外”的区别,有“华”“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异。

    ——据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对殖民侵略的反抗过程,也是从“华夷之辩”到中华民族的建构过程,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成就了中华民族;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同时也是“新民”的建构过程,将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因此;正如“民族国家”这个合成词所表达的那样,“民”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属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人民之国家;“族”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文化属性,她是中华民族之国家。

    ——据翟志勇《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前期推动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84年9月,首届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在浙江召开,会议形成了“先改后调,改中有调”、实行放调结合的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价格双轨制经济政策诞生。双轨制是指同时存在着体制内(计划轨)和体制外(市场轨)两种价格体制,是中国政府为改革价格体系而采用的一种过渡性定价方案。改革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步实施阶段(1985~1991年)。改革的区域由农村扩展到城市;改革的对象由价格体系扩展到购销体制;改革的手段由以调为主转向以放为主、调放结合。二是逐渐向市场定价方向并轨阶段(1992~1997年)。这一阶段,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既改善了价格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为建立新的经济体制创造了必要条件。

    ——摘自田伟《双轨制改革的历史回顾及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双轨制”价格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双轨制”价格改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对西班牙进行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海权理论创始人马汉认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而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国际上陷入孤.立,特别是古巴和菲律宾两地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钳制着大量西班牙军队。美国以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为借口,于4月22日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最终,西班牙大败并请求停战,两国于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签订《巴黎和约》。和约规定: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转让美国;美国为获得菲律宾向西班牙交付2000万美元作为抵偿。

    ——摘自王丹韵《浅析美西战争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西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西战争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何启(1859~1914年),字迪之,号沃生。早年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后留学英国。何启自小接触西方国家的政治与科学,深感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曾与友人胡礼恒合撰《新政论议》《新政安衡》《革命新论》等书,批判中国传统礼法和旧学,宣传改革维新,提出西法救世的主张,高举民权,倡议清廷变法及改革官僚制度。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后,何启给予坚定的支持,掩护兴中会在香港设立的据点,并参与筹划兴中会的广州起义,负责起草对外宣言。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邀请何启返回广东担任公职。除公职外,他还投资地产,晚年与区德、曹允善等人合作,设立启德地产公司,向政府投得九龙湾,自行填海,建筑民宅。

    ——摘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何启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何启的历史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际秩序是指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包括从事跨国活动的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依据国际规范采取非暴力方式处理冲突的状态,由主导价值观、制度安排和国际规范素构成。国际体系是国际行为体的组合及其运动规则,由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和国际规范素构成。二者关系图示如下:

    ——摘编自阎学通《全球化or逆全球化?国际秩序的转型与重组》

    从图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要素,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