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4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4 题
  1.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被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式体制改革实践,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由此可见,“中国式体制”指的是(  )

    A. 国有企业改革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建立经济特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邓小平同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很多观点都有创新性,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下列有关邓小平观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②提出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 ③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 ④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③④②   D. ②④①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A.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 提出了社会主义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建立经“特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85~1988年中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3年的高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高达16.5%.这主要是因为(   )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推行   D.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是粮票,图二是股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

    A. 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C. 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D. 经济形态由农业过变成了工业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改革开放后,安徽凤阳县农民咏唱新生活:“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剩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这源于我党哪一政策的实施?(   )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社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公私合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92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出现的新局面是(       )

    ①建立企业员工工会组织 ②首次实行政企分开 ③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④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新中国成立后党调整了农村政策,农民的生活日益丰富。改革开放的春风也是从农村吹起,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后党在农村的政策分别是(   )

    A.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来到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下麦田、进农家。他感慨地说:“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1978年小岗村民的梦想是(   )

    A. 建成小岗经济特区   B. 中央进行经济救济

    C. 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D. 建立农村乡镇企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79年,我国农村地区有这样一副春联:“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春联说明(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   B. 农民对过去丰衣足食生活的怀念

    C. 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非常喜悦   D. 乡镇企业使广大农民的收入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某纪念馆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分田包产到户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航程,揭开了我国农村发展的新篇章。要参观这一纪念馆应该去(   )

    A. 四川省广汉市向阳乡   B.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

    C.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D. 广东省深圳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其中1980—1997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实行农业合作化   B. 进行集体劳动

    C. 实行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没有发生自然灾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广东考察,此举被解读为体现了中共中央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当年,垂暮之年的邓小平,靠着自己的睿智和威望,将徘徊中的改革之舟推向一个“新航程”。这个“新航程”是(   )

    A.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思   B. 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

    C. 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改革的企业是(   )

    A. 乡镇企业   B. 国有企业   C. 私营企业   D. 中外合资企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中国的问题,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距今已过去150年;当代中国问题的解决,要在50年之后的21世纪中叶。两者相加,一共是200年的时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100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材料一中“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于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有什么意义?

    (3)请你谈谈如何才能实现“两个100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两个方面即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明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中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三,说明了凤阳发展的什么趋势?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所描述的现象?

    (3)历史上凤阳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