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null 3 题,单选题 2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null 共 3 题
  1.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共同点不包括

    A.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C. 反现了社会思潮的变化   D. 艺术内容世俗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美国学者卡尔·贝克尔说:历史便是我所知道的历史,同时他又说:历史事实会为自己说话。他强调的是历史研究

    A. 应该重视史料研究

    B. 是主观认识的过程

    C. 兼具相对性客观性

    D. 应不断提出新观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知名学者认为: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下列言论与“轴心时代”相符的是

    A.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我的破矛屋……风雨能进,国王不能讲”

    B.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美德即知识”

    C.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是万物的尺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错误的是

    A. 《浅议商朝的政治制度》

    B.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 《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D. 《论清朝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四年春季,卫国国君桓公之弟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州吁不能安定卫国百姓,于是臣子石厚向石碏询问安定君位的办法。石碏日:“王觐为可。”由此可知

    A. 卫国政局长期动荡

    B. 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

    C. 分封秩序仍然存在

    D. 礼乐制度已经崩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朝在明长城沿线及其以南即所谓“九边”地区实行屯田。明人叶向高记载:其行于九边……人受田五十亩,赋粮二十四石半,赡其人,半给官僚……盖在洪、永年间,辽东屯粮以石计者七十万,甘肃六十万,宁夏十八万……此举推行

    A. 增加了粮食产量,摆脱了对内地粮食依赖

    B. 避免了外族入侵,巩固了国家的北部边防

    C. 减轻了百姓徭役负担,拓展了农耕文明

    D. 增加了自耕农的数量,抑制了土地兼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某学者评价美国宪法:“1787年制宪会议所制定的崇高根本法仍然是美国的宪法,但它有名无实。宪法的形式是一个经过精心调整的、理想的平衡政体,但现今美国政府的实际结构不过是国会至高无上的一种体制。随着行政首脑的活跃,行政权力又进行了无节制的扩张,而成为替代靠群众会议来治理国家的万能政府。”作者意在说明美国宪法实施过程中

    A. 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B. 蕴含的共和精神受到一定破坏

    C. 行政权逐渐超越了立法权

    D. 个人民主权利得到宪法的保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户分九等,按户等征税。宋代则按土地权益划分主户、客户,其中主户分五等,纳税当差,客户则指的是佃户。造成这种纳税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A. 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

    B. 土地政策的改变调整

    C. 均田制实施遭遇困难

    D. 积贫积弱局面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 英国有明显的优势

    B. 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C. 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 未满足列强的预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遣使巡察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监察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推行视察地方的制度,到汉朝刺史的派遣,遣使巡行成为中央监察地方的固定形式。遣使巡行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监察官员们都离不开基层吏民的帮助或协助,据此可知

    A. 遣使巡行的对象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官员的贪赃、枉法等违法乱纪行为

    B. 遣使巡行是民众对国家事务及其官员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渠道

    C. 吏民检举揭发是监察机关监督地方官员的唯一途径和手段

    D. 遣使巡行维护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从根本上杜绝了腐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吕思勉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倘使这时候,能悟到银两与银币不是一物;把银也鼓铸成一种货币,且单认银为货币,而把铜钱认为银币的辅助品;中国早就可进为银本位之国……惜乎清朝顺、康、雍、乾四朝,对于币制都很有热心整顿,始终没想得穿这一步,以致不但本位不立,而且银两需用既广,而实际上专用秤量量法,不觉得不便殊甚……”。与材料主旨相符的是

    A. 中国在清朝康乾时期已实行银本位

    B. 中国的货币理念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C. 中国在当时已将银币作为主要通行货币

    D. 中国近代金融理念的缺失阻碍中国转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二十八日,合约签字;我国代表拒绝签字,不出席会场;而发电报告北京政府,说:“……不料大会专横至此……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将更无外交之可言。”下列选项与该会议相关的是

    A. 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

    B. 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与日本

    C.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 提出“两个中国”的席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西汉成帝时的东海郡有精确数字的吏民比例为1:633,而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官员占公民人数仅约为万分之几、十万分之几。导致这一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罗马

    A. 法制完备,规范人们的行为

    B. 城邦自治,人们独立性较强

    C. 军力强大,保障社会安稳

    D. 疆域狭小,政府事务较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就有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以上材料最能反映出当时法国

    A. 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

    B. 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

    C. 政府通过教育强化共和意识

    D. 学校不再教授封建社会历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表格为1871--1900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据此可知19世纪末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国家

    增加的土地(万平方英里)

    增加的人口(万人)

    英国

    425

    6600

    法国

    350

    2600

    德国

    100

    1300

    俄国

    50

    650

    比利时

    90

    850

    A. 整体世界的形成

    B. 殖民扩张的需要

    C. 工业文明的发展

    D. 原始资本的积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威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士以报国家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A. 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B. 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C. 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 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题文)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后者

    A. 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B.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C. 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D.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

    B.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

    C. “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D. 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马克思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是指中国四大发明中的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艾赛亚·伯林曾指出:“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他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说明

    A. 经典力学直接导致了启蒙运动

    B. 牛顿思想全面影响法国社会

    C. 启蒙运动有利于经典力学发展

    D. 科技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条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梁启超

    A. 坚持维新变法的主张

    B. 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

    C. 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D. 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主张暴力反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如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

    A.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C. 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D. 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 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 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赫胥黎原著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

    以今日之见,严复译文

    A. 打上了中国社会的时代烙印

    B. 真实地反映了赫胥黎的原著

    C. 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D. 阻碍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年1月9日,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成立,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采取了诸多改革措施。1月19日,《中华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指出:“各省都督府或省议会鉴于学校之急当恢复,发临时学校令,以便推行。”此外,《通令》还包括:清末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禁止使用;注重小学手工科,体操科应注重兵式;中学不分文、实科。2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认为清末教育宗旨中“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

    1912年4月,蔡元培邀请范源濂担任教育部次长。蔡元培说:“现在是国家教育创制的开始,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党派的立场,给教育立一个统一的、智慧的百年大计。我之敢于向您提出这个请求,是相信您会看重国家的利益超过了党派的利益和个人的得失以上的。”蔡元培聚集了一大批思想新、视野开阔、有学识、积极肯干、朝气蓬勃的教育人士。记者黄远庸评论说:“教育部新旧杂用,分司办事,俨然有建设气象。”鲁迅也曾回忆道:“说起民元的事来……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

    ——摘编自田正平《蔡元培与民初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颁布《通令》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初教育改革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帝庙承载了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甚至最广大普通民众的价值理念、心理诉求、利益冲突。皇帝和士大夫通过一系列的封号和庙记,叙述着他们维护伦理纲常、追求社会稳定需求;普通百姓则在关帝庙缭绕的香雾中,倾诉着他们对于所生存的周围环境最起码的渴望与满足,然后再形成一个个灵异故事,不断地传播和强化着既有的信念。历史上关羽庙有着多种称谓,常见的有关庙、关帝庙、关圣庙、关王庙、关圣帝君庙、缪侯庙、显烈庙、义烈庙、忠武庙、义勇武安王庙等。

    ——张强《关帝庙建筑的布局及其空间形态分析》

    (1)根据材料,概括封建社会对关羽膜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关羽被尊奉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后半期英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统计表

    1801年时,整个英国的人口仅为1590万人,1851年增加到2740万人,1901年又增加到4150万人。在一个世纪中,英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

    维多利亚女王共生育了四子四女,她对生孩子感到厌烦。当她的长子爱德华的第四个孩子于1868年出世时,她已有14个孙子孙女了。维多利亚感叹道:这件事“令人兴味索然。对我来说,这好像与温莎公园中兔子的繁殖没有什么差别!”。1893年6月15日发行的《基督教世界》就同意使用“安全期”避孕法。因此,英国家庭平均拥有子女的数目不断减少。19世纪60年代为6.16人,70年代为5.8人,80年代为5.3人,90年代更减为4.13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人口变化状况。(要求:评价观点明确,态度鲜明;分析过程运用史实准确;论证充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